複雜儲層結構的地震檢測與流體識別新方法

《複雜儲層結構的地震檢測與流體識別新方法》是由成都理工大學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陳學華、賀振華、趙偉、文曉濤、賀錫雷、翁斌、黃德濟、唐湘蓉、蔡涵鵬、王權海、楊威、劉偉、裴小剛、王棟、趙岩、尹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複雜儲層結構的地震檢測與流體識別新方法
  • 成果登記號:20150044
  • 第一完成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150044
項目名稱
複雜儲層結構的地震檢測與流體識別新方法
第一完成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
主要完成人
陳學華、賀振華、趙偉、文曉濤、賀錫雷、翁斌、黃德濟、唐湘蓉、蔡涵鵬、王權海、楊威、劉偉、裴小剛、王棟、趙岩、尹陳
研究起始日期
1753-01-01
研究終止日期
1753-01-01
任務來源
國家計畫;
計畫名稱和編號
863計畫,2006AA09A102-12

成果摘要

課題從時頻域、空間波數域進行儲層外部特徵(如儲層邊界、幾何形態和空間分布等)的描述和儲層內部屬性(如內部不連續性,含油氣性等)的刻畫,①以高精度地震時頻譜分析(如第三類廣義S變換、自適應快速匹配投影分解)為基礎,充分利用地震信號的各種頻率分量,在時頻域、空間波數域中開發了一系列的儲層信息提取和挖掘方法,如全頻帶地震振幅、頻率、相位、波形、吸收和能量密度等特徵參數的利用及其融合(如基於PCA的自適應全頻帶多譜數據融合);②多尺度地震奇異信息檢測,如三維多尺度體曲率分析、小波多尺度地震邊緣檢測等方法,同時提出了突出構造幾何特徵的濾波和基於三維平穩小波變換的自適應採集腳印消減技術,可顯著減少噪聲和海上採集腳印等問題對地震奇異信息檢測的影響,這些技術聯合用於刻畫儲層邊界、幾何形態,描述其內部細微的層序及構造特徵信息,並利用三維資料解釋的多種切片技術(等時切片、沿層切片和地層切片)對上述特徵信息進行成像。③ 含油氣儲層的地質建模與地震回響的數值模擬方法,如含流體孔隙介質的彌散粘滯速度頻散型波動方程,並結合Biot的孔隙介質的地震波理論,研究儲層在全頻帶內不同頻率的地震回響特徵,以及低頻信息與流體的相關性及其異常機理;④發展了基於疊前、疊後的低頻地震信息流體識別技術,如基於地震低頻信息(如低頻伴影、疊後低頻瞬時譜差異、多角道集低頻瞬時譜差異、低頻流體流度等)的多種流體識別技術、高靈敏度組合型流體識別因子(如波阻抗組合型、角道集組合型)等,並與彈性參數反演及其它流體識別標誌等綜合套用於儲層流體識別。⑤形成了上述方法技術系列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程式模組集,並已移植於中海石油研究總院的解釋平台(MIAS)上,實現了成果轉化與生產套用。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對渤海錦州工區東二下段水下扇體儲層結構及流體識別進行了套用研究,通過多種方法的聯合運用,圈定了水下扇的空間分布和幾何形態,以及油氣儲層的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