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方蓍草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新中醫》(1977,1:38)。具有暖胃健脾,化腐解毒,止痛消脹,制酸止血,促潰瘍癒合之功效。主治潰瘍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複方蓍草散
- 藥品類型:中醫方劑
- 出處:《新中醫》(1977,1:38)
- 主治:潰瘍病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文獻摘要,
組成
蓍草(300g),枯礬(210g),七葉一枝花、高良姜、青木香各(180g),肉桂(120g)。
用法用量
曬乾,研粉過120目篩即成。每服一錢,一日三四次。(每天早餐後一小時和晚睡前各服一次),用量可酌情增減。
功用
暖胃健脾,化腐解毒,止痛消脹,制酸止血,促潰瘍癒合。
主治
潰瘍病。
方義
蓍草祛風止痛、活血、解毒,為君藥。七葉一枝花散寒祛濕、通絡止痛、止血生肌,高良姜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枯礬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瀉止血,青木香行氣止痛、解毒消腫、平肝降壓、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諸藥合用,共奏暖胃健脾,化腐解毒,止痛消脹,制酸止血,促潰瘍癒合之功效。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中醫精方薈萃》:“方中蓍草、良姜、青術香、肉桂等溫中祛寒、行氣止痛之品乃是多年來治療潰瘍病的常用藥物。然此方復用苦寒之七葉一枝花,此藥雖有治胃脘癇之功能,但很少有人將其與溫補類方藥配合套用,此用藥巧妙之奇一也;又取收斂除濕之枯礬,顯然是用其止血燥濕之功,此用藥之奇二也。可見用藥雖平凡常用之物,但用藥組方乃屬奇方之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