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布,是指古代人們由於審美的需求,要求女子的腳以小為美,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所使用的裹腳工具。按照封建禮教,女子五六歲的時候就要開始纏足,用白布將腳纏緊,即便是睡覺也不會松布,成年以後就形成畸形的小腳,裹腳的布也因此而得名。
裹腳布,就是古時候女子為了使腳小,好看而用來裹腳的布,按照封建禮教,從女孩子長尾巴的時候(也就是四五歲的時候),就要纏足,把用白布纏緊腳部,即便是睡覺也不鬆開,成年後,腳部發生畸形。而包腳的布,就叫裹腳布。
裹腳的由來,據說起源自五代,唐後主李煜喜歡小腳的女人,於是當時就興起了裹腳的風氣。
窅娘是李煜的宮嬪,據傳為女子纏足的第一個人。 陶宗儀 《輟耕錄·纏足》引《道山新聞》:“ 李後主 宮嬪 窅娘 ,纖麗善舞。 後主 作金蓮,高六尺……令 窅娘 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迴旋有凌雲之態。”
裹腳布(寬3寸,約八尺長)有藍色和白色兩種。藍色的裹腳布系由靛青染成,據說有治療潰爛的功效。母親為了防止女童痛把裹腳布解開,還會用針線把裹腳布緊緊縫起來。每天要把裹腳布收緊兩次,直到一兩年以後,小腳才會定型。
裹腳布:暗指文字或語言冗雜繁長,讓人無法忍受。來源於歇後語“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使用裹腳布也是蘇聯人所獨有的習慣。它實際上就是一塊略呈方形的棉布或絨布,按照一定的方法裹在腳上,再套上皮靴,據說比襪子更保暖,並且長途行軍不會磨腳。值得說明的是,裹腳布在當時是作為一種軍需品憑被服證發放的,並有夏季和冬季用之分,可見蘇聯人對它的重視程度。當然,紅軍的後勤工廠中也提供各種各樣的羊毛襪和線襪,官兵們依個人喜好而自行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