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柱菊(菊科裸柱菊屬植物)

裸柱菊(菊科裸柱菊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裸柱菊(學名:Soliva anthemifolia (Juss. ) R. Br.)是菊科,裸柱菊屬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莖極短,平臥。葉片互生,有柄,裂片線形,頭狀花序近球形,無梗,總苞片矩圓形或披針形,邊緣乾膜質;雌花多數,無花冠;中央的兩性花少數,花冠管狀,黃色,瘦果倒披針形,扁平,有厚翅,花柱宿存,全年開花結果。

原產南美洲。大洋洲也有。中國廣東、台灣、福建、江西見於荒地、田野。

該種是常見的田間雜草,危害麥類、蔬菜和油菜,大量生長時與農作物爭奪養分,影響產量。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為害特點,控制方法,物理控制,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一年生矮小草本。莖極短,平臥。
葉互生,有柄,長5-10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分裂,裂片線形,全緣或3裂,被長柔毛或近於無毛。
頭狀花序近球形,無梗,生於莖基部,直徑6-12毫米;總苞片2層,矩圓形或披針形,邊緣乾膜質;邊緣的雌花多數,無花冠;中央的兩性花少數,花冠管狀,黃色,長約1.2毫米,頂端3裂齒,基部漸狹,常不結實。
瘦果倒披針形,扁平,有厚翅,長約2毫米,頂端圓形,有長柔毛,花柱宿存,下部翅上有橫皺紋。花果期全年。

生長環境

生於荒地、田間及路邊,或為菜地、花圃和花壇中的雜草。
裸柱菊在濕地、湖緣地帶和湖灘等水分較為充沛的生境生長良好,表現為濕生性。裸柱菊喜沙質土壤,在菜地形成優勢種群,放牧等人類活動促進其擴散,種子藉助水流、雨水和風力帶至下游而迅速擴散。
氣溫對裸柱菊的生長影響較大,在低溫條件下,裸柱菊生長相對緩慢。研究浙江省麗水市的裸柱菊全年有2個出苗高峰,一個在5月,另一個在12月,在較低溫度,裸柱菊仍能出苗,但裸柱菊在8-9月的出苗量幾乎為零,說明高溫乾旱條件不利於其萌發。

分布範圍

原產大洋州、美洲、南美洲。中國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繁殖方法

裸柱菊無明顯主根,母株有多數細根。根狀莖密生多數細長鬚根,由根狀莖長出匍匐枝,繁衍成的新植株,均形成多數細白根。裸柱菊的根狀莖粗短,莖匍匐枝與母株分離後長成新植株,匍匐枝不斷向外擴散新植株,可形成巨大植株體。
裸柱菊通過地下部分還可進行無性繁殖,即通過匍匐莖的延伸而分枝出新的植株,從而形成龐大的“蓮兜狀”的植株體。通過這種方式,裸柱菊就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迅速蔓延,不斷占領新的空間。因此,裸柱菊的繁殖方式包括種子繁殖和匍匐莖繁殖。

為害特點

常見的田間雜草,危害麥類、蔬菜和油菜,大量生長時與農作物爭奪養分,影響產量。
裸柱菊的繁殖策略兼營有性和無性繁殖,幾乎全年可開花結果,且花果器官藏匿或隱蔽於莖葉中,植株耐踐踏,耐污染環境,分布於人為干擾的生境中,傳播擴散途徑多樣,說明該種具有強“雜草性”。雖然藉助風力傳播連萼瘦果,是菊科入侵種最普遍的自然擴散方式。但由於裸柱菊花果貼地生長,不像菊科的其他入侵植物,它們的果實具冠毛,隨風飄散或自然入侵,也不像菊科另外的一些入侵植物的種子具有倒鉤刺,易黏著人畜、貨物和交通工具等而擴散傳播。因此,裸柱菊更傾向於藉助成熟種子或繁殖匍匐莖隨土、水流、帶土草坪、綠化植物和引種植物材料等途徑近距離或遠距離傳播、擴散。
裸柱菊在中國發現(1912年香港)已近1個世紀,但依然局限在沿海及內陸的10多個省份,危害夏收作物田、蔬菜地、草坪和綠化帶等栽培區塊,被定性為“區域性”的惡性雜草。

控制方法

人工剷除和除草劑均可用於控制。

物理控制

通過物理控制措施,可消減基數,是長效治理入侵物種的重要技術措施。在裸柱菊入侵數量不多,危害面積較少的地區,可在其開花結果前將其人工拔除。由於裸柱菊可通過匍匐莖的延伸進行無性繁殖,所以在拔除裸柱菊植株的同時,一定要將其根狀莖挖出銷毀。對正處在結實期的裸柱菊,應該先剪去其果實,並用袋子包好,避免裸柱菊大量落粒,進而隨水流或藉助風力傳播,壓低繁殖基數,再割去匍匐繁殖莖,用鐵鍬或鏟子挖出根,將清理的植株進行曬乾,與種子一起集中處理銷毀。由於裸柱菊的結實量大,種子多,而且可進行無性繁殖,繁殖力強,容易再次生長蔓延,所以,需要長期防除。針對裸柱菊在較低溫度下仍能出苗的特性,在冬季也應當加強對裸柱菊的防治。

化學防治

當裸柱菊危害面積較大時,利用化學除草劑仍是目前較常用的方法。常用的除草劑有72%的2,4-D丁脂,每公頃用600-750毫升,兌水450-600升噴霧,如用72%的2,4-D丁脂和溴苯腈混合使用效果更好。二甲四氯和草坪寧對裸柱菊的防治效果也較好。對結實期的裸柱菊植株,應採取農業防除與化學防除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先人工除去果實再進行化學防治,兩者相結合效果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