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與器物造型

裝飾與器物造型

本書探討一些散布在各個設計領域的裝飾因素和裝飾理念,探討裝飾在資訊時代的價值,探討裝飾的新的時代特徵。

基本介紹

  • 書名:裝飾與器物造型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頁數:110頁
  • ISBN:9787536659049 
  • 作者:王琥
  • 出版日期:2003年3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重慶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一些散布在各個設計領域的裝飾因素和裝飾理念,探討裝飾在資訊時代的價值,探討裝飾的新的時代特徵。

媒體推薦


裝飾是人類的本能,它萌發於每一個健康的心靈,它活躍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古到今,只要有人類的痕跡,也必定留下裝飾的痕跡。可裝飾究竟是什麼:裝飾是一種物品?裝飾是一種藝術風格?裝飾是一種附屬物?裝飾是滲頁轎刪藝術的點綴還是藝術的精華?裝飾決定一切還是裝飾無關緊要?我們常常難以回答。我們只知道,要想把裝飾從地球上剔除就像把水分從世界上擠乾一樣不可思議。

裝飾是悠遠的,它透露著人類原始的藝術智慧和生活情趣,裝飾是時尚的,它營造著未來的理想夢境。裝飾是浩瀚的,大到園林建築小到日常用品,範圍之大、品類之多令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望而生畏;裝飾是神秘的,高雅和世俗、傳統和革新、華貴和質樸、喧鬧和寧靜……因為裝飾的緣故而脫凡人聖。裝飾是灑脫的,它從來沒有左右過歷史的進程,繁榮的時代因為裝飾而更加繁榮,敗落的時代也因為裝飾而保留了一份無奈和清淳;裝飾是恆久的,人文可以腐化,信仰可以貶值,藝術可以衰落,而裝飾卻依然在裝飾,裝飾也僅僅是裝飾。

裝飾可以是一種物件,它的存在僅僅是為了供人玩賞。裝飾也可以是一種藝術風格,可這種特有的風格卻開啟了人們的內心視象,讓人看到了一種誇張而修飾過了的自然景象。無論是作為供人玩賞的裝飾品,還是作為藝術風格而起修飾作用,它附屬的屬性似乎在所難免。

附屬歸附屬,裝飾在設計中的作用還真迴避不了。翻開任何一個國家的設計發展史,都能找到一段離開了裝飾就不知道怎么設計的時代。在設計的初級階少端洪段人們想的就是美化、就是裝飾。幾乎所有的設計領域:包裝、廣告、服裝、日用品等均是裝飾圖案的一統天下。工業革命以後,隨著標準化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設計師開始思考在機器和工具上的裝飾紋樣究竟有多大的價值。開始思考設計的本質、設計的價值取向和設計的精神理念。人們的設計意識一旦甦醒,裝飾必然首當其衝地遭到質疑和排斥,具有革新精神的人們再也不能忍受由裝飾來擺布設計的局面,他們一次次試圖超越裝飾,以一種更為直接的境擔設計表述和純粹的功能取代美化和修飾。他們甚至向裝飾開戰,認為它阻隔了人們通向設計理念,攪亂了正常的設計程式,異化了設計功能與設計美學的關係,因而要把裝飾從一些設計領域中徹底剔除。建築設計師曾經倡導過無裝飾建築·包裝閥蜜再設計史上有過無裝飾包裝。裝飾圖案、裝飾紋樣確實也非常得體地從一些領域裡退卻,至少目前沒有設計師會打算在電視機或者電腦的外殼上鑲點兒裝飾紋樣。然而,沒有裝飾紋樣並不意味著沒有裝飾精神和裝飾理念。電視機、電腦有外形、有按鈕、有品牌文字,外形的線條走勢、按鈕的形狀和位置,品牌和文字的設計,所有這些都有一個美觀和修飾的問題,即便沒有紋樣也迴避不了裝飾,擺脫不了裝飾。沒有紋樣的形態也是一種裝飾理念的體現。不少捧戰裝飾的設計師,最終發現純粹的設計也僅僅是一種裝飾形式,一種更為“純粹”的裝飾而已。誠然,設計必定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包裝需要準確的視覺傳達和對商品的保護,廣告需要準確的訴求和有針對性的客群,電視和電腦顯然要將操作方便和性能最佳化放在第一位。但這些功只茅翻能並不是非要和裝飾和美化相牴觸,裝飾也不會非要和設計理念過不去。相反,好的設計恰好是兩者的高度統一:既美觀又實用,既時尚又舒適,既賞心悅目又得心應手,何樂而不為。

值得注意的是,時至今日,裝飾在設計中的意義顯然需要我們進一步理解。

裝飾是一種“附屬”,可它往往承載著設計中最為“文化”的部分。正因為裝飾的存在使設計的歷史沒有同時光一起消失。使我們在豪華而豐滿的裝飾中享受著現代文明的燦爛陽光,在斑駁而又蒼涼的裝辯晚諒飾中體味著古老文明傾覆的呻吟和痛苦。

裝飾是一種“附屬”.可在現代生活中,這種附屬必不可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裝飾因素會越來越多。人們為了享受而裝飾,翻邀蜜地為了顯示而裝飾,為了欣賞而裝飾,為了興趣而裝飾,為了滿足而裝飾,為了消遣而裝飾,……甚至為了裝飾而裝飾。“附屬”之中,裝飾不時在隱秘地撥弄人們的性情和心靈,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

裝飾是一種“附屬”,可在設計中,“附屬”不是絕對的,“附屬”隨時可能轉化成為設計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領導世界潮流的巴黎時裝,絕不是因為它的保暖遮體功能,它的裝飾、修飾人的功能就是決定一切的因素。保暖遮體變成了裝飾的附屬功能。

裝飾是一種修飾,可它注定是設計的重要內容。裝飾紋樣可以從蒸汽機頭上退出,但在世界上最快的法國TGV的火車頭上仍然是由鮮明醒目的色彩作裝飾。我們可以嘲笑占人在殺戮的兵器上掛著斯文的裝飾紋樣,然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在最現代的戰鬥機上裝飾著尖牙利齒的圖形。在這裡,裝飾好像在給那些過分緊張的設計松一下筋骨,緊張之餘有一點兒情趣。裝飾確實經常為某種設計的使用功能補充著必不可少的親和力,在物理功能和心理影響之間微妙地發揮平衡和調節作用。

我們並不同意設計僅僅就是裝飾,裝飾不是設計的萬能動詞。設計過分偏勞裝飾容易導致內容空洞,我們更反對食古不化、泥洋不通地照搬、堆砌、裝飾,門面堂皇並不能彌補內容的不足。然而,事實是相當一段時間,裝飾確實成一個被人們遺忘的角落。裝飾的精神、裝飾的理念、裝飾的意趣、裝飾的內涵為大家所漠視。裝飾一旦與設計分離,受到設計的冷落,裝飾本身的生存便成了問題,這似乎並不足惜,然裝飾所承載的文化必然同時受到冷落,這是必須要注意的,因為它最終會迷失越來越紅火的設計本身。盲目地排斥裝飾,設計必然變得越來越蒼白。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到了50年代末,已開發國家中的大多數人花費在個人愛好上的時間和金錢猛增。這時候,經濟學家出來總結道:一個國家的NGP指數顯示,當人們花費在溫飽上的錢不到收入的一半時,生活中休閒的比重將越來越大。這同樣意味著,生活中裝飾的需求將越來越多,設計中裝飾的含量也將越來越大,設計越來越不能沒有裝飾。17世紀詩人張潮有一段話“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蘿,人不可以無癖。”這簡直就是在直呼:包裝不可無裝飾,服裝不可無裝飾,家居環境不可無裝飾,生活不可無裝飾,任何一種設計都不可以無裝飾。裝飾的精神永存。

推出本套叢書的宗旨就是基於如上的思考。探討一些散布在各個設計領域的裝飾因素和裝飾理念,探討裝飾在資訊時代的價值,探討裝飾的新的時代特徵。我們無意以裝飾來駕馭所有的設計門類,但所有的設計門類迴避不了裝飾。

本叢書足各位專家們積長期的研究和思考,從自己獨特的視角,並且結合具體的設計門類,道出了他們對裝飾的獨特理解。叢書不強調體例的統一,不盲求確切的至理明律,有嚴謹如學術著述,有瀟灑如隨筆小品,也有對話闊言縱論。讀過這些書後,相信讀者再也不會用千篇一律的定義來理解裝飾,會找到自己對裝飾的感覺,也找到裝飾在自己心日中的定位。

裝飾可以助你在各種設計領域中大展宏圖,裝飾可以時時給你的生活補充樂趣。

圖書目錄

概述:偉大的器物營造技術與中國人的貢獻
第一編 陶瓷篇
第二編 漆器篇
第三編 金屬器篇
第四編 木器篇
一、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木結構藝術
二、明式家具
三、北歐風格家具
四、非洲木雕
第五編 玻璃器篇
一、玻璃的誕生及早期製造工藝
二、中國玻璃
三、西方玻璃
第六編 編結器物篇
第七編 骨石玉器篇
一、源於原始文明的骨器
二、魅力永恆的石器
後記

文摘

書摘
第四編木器篇
木器,指用木材製作成的器具。木器伴隨著人類文明不斷地發展並被人類所使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有過舊石器、新石器時代,而不容迴避的是,在此時代之前,遠古時期的人類很可能就已開始使用木製器具。原因是:古人生活在與樹木朝夕相處的自然環境中,而木材的可利用性、可塑性很強,加工相對較容易,可以成為其生活中首選的工具。至少我們在考古中發掘出的石器時代的一些石斧、石刀及其他用石塊打磨成的銳器,就其造型、體積等推斷,很可能是與木棍等木製材料同時使用的,否則其威力很難與當時的惡劣生存環境抗衡。
由於木材的自然因素,其本身較易腐朽,保存的時間遠不如石器、金屬等材料。故而留傳至今的木器一般時距較近,數量也相對有限。然而,在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中,木器一直受到人類高度重視,並不斷地被融人人們對生活、對自然的美好願望。更值得注意的是與其同時代出現的石器乃至青銅器等早已不再成為人類生活的主流時,木器仍然不斷得到發展,進而使原本賴以生存的木製品成為木器藝術品。
今天我們認知的木器藝術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築類木器,主要表現在古建築中的木製結構,裝飾品等。由於現今的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金屬、塑膠、玻璃等結構,對這一領域傳統藝術的繼承越來越少,實乃令人遺憾。
(2)日用生活類木器,主要為木製家具、器皿等。
(3)木製工藝、裝飾品,主要為木雕、木製手工藝品及其他裝飾裝潢藝術品。
這三個方面中的藝術品雖非浩若煙海,卻也品種繁多。
本文就較有代表性的“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木結構藝術”、“中國明式家具…北歐現代家具”“非洲木雕”四方面逐一加以介紹。
一、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木結構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建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結構的使用可以推測到遠古時期。《韓非子五蠹》日:“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可見原始部落時期,人們為避自然之不利,開始以木為材,營造家園。
從現有的實際資料中,我們可以認知的最早採用榫印技術的木結構建築是至今約六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所發現的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許多構件上都帶有榫印。
至奴隸社會。木結構更多地用於建築。自商朝時建築已採用夯土台基,木製結構。從出土的商朝生產工具中,已發現斧、刀、鋸、鑿、鑽、鏟等,這些工具是十分實用於木器製造的。
西周時期湖北圻春西周木架建築遺址散布在5 oooaF方米的範圍內,遺址留有大量木柱、木樓梯等,說明木建築密度相當高,技術也已相當了得。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位至今被推為木工始祖的巧匠——魯班。魯班在木器藝術方面的造詣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神奇而有趣的軼事。單從“班門弄斧”這一成語中,魯班的木器製作水平之高就可略見一斑。
中國的封建社會所經歷之長是舉世罕見的。這一時期所出現的大量建築中的木結構藝術,可謂燦爛輝煌。隋、唐至宋是我國古代建築發展成熟時期,大面積、大體量的木結構建築技術已被掌握。現存我國最早的木構建築為唐代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公元。782年)。北宋出現了一位名匠喻皓,專長於建造木塔及樓閣。他受聘設計開封的開寶寺塔,先製作模型再行施工。在實地考察中,他發現當地風力不小而風向變化不大,於是建造時故意將塔身略作傾斜,以待日後自然校正。此塔當時預計可存’700年,後未及700年遭火災而毀。但其就木建築經驗而寫的專著《木經》卻被譽為中國建築史上第一本理論專著。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也是以此為師而作。
宋代《營造法式》是北宋之前三年(1100年),將作少監李誡編制了一部《營造法式》,為當時建築的設計規範,內容包括結構、施工等。該著作反映了當時木建築技術已達到極高的成就。廣泛運用了數學、幾何、力學及美學的原理,制定出通用合理的框架(標準)。在用材及建築尺度上運作模距觀念,大木作之構件均以“材”“契”“分”之比例度量單位來決定。在建築上,將裝飾與結構相統一,建築生產管理方法嚴密,是同時期世界建築史上的佼佼者。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木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疊累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樑上放短柱、再置梁、梁的兩端並承檁。
如是屋疊而上,在最上層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檁。此結構常見於北方的建築。
二、穿斗式:又稱立貼式,由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繫,並以桃枋承托出檐。此結構常見於南京建築。
三、中乾式:將圓木式半圓木二端開凹榫,組合成矩形木框,層層相疊作為牆壁。
▲木結構建築類型
我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築講求變化,如單體建築有殿、堂、廳、軒、館、榭、閣、塔、亭、闕、門、廊等。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七角、八角、扇形、曲尺、工字、山字等,絕無一枚。不同的單體相互結合,形成了從住宅到廟宅、宮殿等各式建築群。相比之下,用一張圖紙造就千篇一律的“火柴盒”雖“多快好省”,但不求精神,不知這些
建築師們如何面對我們的祖先?
▲中國古建築中“大木作”和“小木作”(宋式稱呼,也即木製裝修)基本構成了木結構藝術。
大木作即木建築的主要結構部分,由柱樑、枋、檁等組成。
“柱”可分為外柱和內柱,包括檐柱、重柱、中柱、山柱、童柱等。
“枋”包括“額枋”、“平板枋”、“雀替”等;
“屋架”包括舉架,推山與收山,梁、桁、椽等。
“斗櫸”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也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形式,因此此處不好多述幾筆。
“斗”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重量傳遞到柱上。此外,它對建築的外形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
“斗”最早出現於周代的青銅器,戰國時期中山王墓所發掘出的金銀鑲嵌龍鳳形方案,其案面之四隅支柱就有了早期的“斗”及“拱”。漢代的畫像磚石、壁畫、建築明器及記載中也有許多。唐代是斗拱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些時的斗拱與後來的形式、製作也較為接近了。斗拱的建築發揮了重要作用。佛光寺建於公元857年,是唐代山西五台山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東大殿面闊七間34米,進深八椽17.66米,殿內柱上充分運作了斗拱結構,不僅牢固無比,經1 100多年未有變形,而且與室內結構完美配合,取得絕妙的藝術效果。至宋代,斗拱發展到成熟時期,在《營造法式》中已有詳盡說明。在宋代留下的一些古建築中,我們可以充分地了解遼、金,乃至明清以後,斗拱雖繼承了唐宋,但其發生了變化尺度漸小。
宋代開始,將建築的裝修稱作“小木作”,即建築的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外檐裝修在室外,如走廊的欄桿,檐下掛落外門、窗等,內檐裝修在室內,如隔斷、罩、天花、藻井等。
“小木作”在中國古建築中獨領風騷,其中門、窗等又別有風格。
門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板門,有“棋盤板門”和“境面板門”等形式。棋盤板門,顧名思義看上去猶如一張棋盤,即以邊梃與上、下掛頭組成框線,框內置橫幅(清稱“穿帶”)若干條,再在框的一面釘板,四面平齊不起線腳。如此這般便形成棋盤似大門。講究的還要加上門釘和鋪首,好似盤中落子。清代的門釘縱向有十一、九、七、五路釘法,釘問的橫的距離可按釘徑的1、1.5或2倍布置,門上置鋪首及門環,直徑為釘距的2倍。境面板門的門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原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橫木聯繫。二是隔扇門。一般作為建築的外門或內部隔斷,自唐代開始使用,宋以後更為廣泛。宋亦稱之為格子門。至明清則普通使用,隔扇也是由邊梃和抹頭組成。大致劃為“花心”與“裙板”二部,唐代花心常用直欞或方格,宋代又增加柳條框、紋等。明清花樣紋式更多,不勝枚舉。框格間可糊紙或薄紗,或用磨平的貝殼裝飾。裙板是隔扇的裝飾重點所在,宋代以後多施花卉人物或其他有象徵意義的裝飾或浮雕。
此外,還有在室內起隔斷空間和裝飾作用的“罩”。
窗:窗在漢代已有多種式樣出現,唐以前以直欞窗為多,固定不能開啟。自宋代起開關窗漸多,在類型和外觀上有了很多發展。
古代建築中窗多為木結構,主要有“直欞窗”、“檻窗”、“支摘窗”、“橫披”、“漏窗”等式樣。
直欞窗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大量表現,自明代起,它逐漸被檻窗所取代,但在民間中更有偶存。
……

書摘1

……

圖書目錄

概述:偉大的器物營造技術與中國人的貢獻
第一編 陶瓷篇
第二編 漆器篇
第三編 金屬器篇
第四編 木器篇
一、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木結構藝術
二、明式家具
三、北歐風格家具
四、非洲木雕
第五編 玻璃器篇
一、玻璃的誕生及早期製造工藝
二、中國玻璃
三、西方玻璃
第六編 編結器物篇
第七編 骨石玉器篇
一、源於原始文明的骨器
二、魅力永恆的石器
後記

文摘

書摘
第四編木器篇
木器,指用木材製作成的器具。木器伴隨著人類文明不斷地發展並被人類所使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有過舊石器、新石器時代,而不容迴避的是,在此時代之前,遠古時期的人類很可能就已開始使用木製器具。原因是:古人生活在與樹木朝夕相處的自然環境中,而木材的可利用性、可塑性很強,加工相對較容易,可以成為其生活中首選的工具。至少我們在考古中發掘出的石器時代的一些石斧、石刀及其他用石塊打磨成的銳器,就其造型、體積等推斷,很可能是與木棍等木製材料同時使用的,否則其威力很難與當時的惡劣生存環境抗衡。
由於木材的自然因素,其本身較易腐朽,保存的時間遠不如石器、金屬等材料。故而留傳至今的木器一般時距較近,數量也相對有限。然而,在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中,木器一直受到人類高度重視,並不斷地被融人人們對生活、對自然的美好願望。更值得注意的是與其同時代出現的石器乃至青銅器等早已不再成為人類生活的主流時,木器仍然不斷得到發展,進而使原本賴以生存的木製品成為木器藝術品。
今天我們認知的木器藝術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築類木器,主要表現在古建築中的木製結構,裝飾品等。由於現今的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金屬、塑膠、玻璃等結構,對這一領域傳統藝術的繼承越來越少,實乃令人遺憾。
(2)日用生活類木器,主要為木製家具、器皿等。
(3)木製工藝、裝飾品,主要為木雕、木製手工藝品及其他裝飾裝潢藝術品。
這三個方面中的藝術品雖非浩若煙海,卻也品種繁多。
本文就較有代表性的“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木結構藝術”、“中國明式家具…北歐現代家具”“非洲木雕”四方面逐一加以介紹。
一、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木結構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建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結構的使用可以推測到遠古時期。《韓非子五蠹》日:“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可見原始部落時期,人們為避自然之不利,開始以木為材,營造家園。
從現有的實際資料中,我們可以認知的最早採用榫印技術的木結構建築是至今約六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所發現的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許多構件上都帶有榫印。
至奴隸社會。木結構更多地用於建築。自商朝時建築已採用夯土台基,木製結構。從出土的商朝生產工具中,已發現斧、刀、鋸、鑿、鑽、鏟等,這些工具是十分實用於木器製造的。
西周時期湖北圻春西周木架建築遺址散布在5 oooaF方米的範圍內,遺址留有大量木柱、木樓梯等,說明木建築密度相當高,技術也已相當了得。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位至今被推為木工始祖的巧匠——魯班。魯班在木器藝術方面的造詣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神奇而有趣的軼事。單從“班門弄斧”這一成語中,魯班的木器製作水平之高就可略見一斑。
中國的封建社會所經歷之長是舉世罕見的。這一時期所出現的大量建築中的木結構藝術,可謂燦爛輝煌。隋、唐至宋是我國古代建築發展成熟時期,大面積、大體量的木結構建築技術已被掌握。現存我國最早的木構建築為唐代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公元。782年)。北宋出現了一位名匠喻皓,專長於建造木塔及樓閣。他受聘設計開封的開寶寺塔,先製作模型再行施工。在實地考察中,他發現當地風力不小而風向變化不大,於是建造時故意將塔身略作傾斜,以待日後自然校正。此塔當時預計可存’700年,後未及700年遭火災而毀。但其就木建築經驗而寫的專著《木經》卻被譽為中國建築史上第一本理論專著。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也是以此為師而作。
宋代《營造法式》是北宋之前三年(1100年),將作少監李誡編制了一部《營造法式》,為當時建築的設計規範,內容包括結構、施工等。該著作反映了當時木建築技術已達到極高的成就。廣泛運用了數學、幾何、力學及美學的原理,制定出通用合理的框架(標準)。在用材及建築尺度上運作模距觀念,大木作之構件均以“材”“契”“分”之比例度量單位來決定。在建築上,將裝飾與結構相統一,建築生產管理方法嚴密,是同時期世界建築史上的佼佼者。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木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疊累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樑上放短柱、再置梁、梁的兩端並承檁。
如是屋疊而上,在最上層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檁。此結構常見於北方的建築。
二、穿斗式:又稱立貼式,由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繫,並以桃枋承托出檐。此結構常見於南京建築。
三、中乾式:將圓木式半圓木二端開凹榫,組合成矩形木框,層層相疊作為牆壁。
▲木結構建築類型
我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築講求變化,如單體建築有殿、堂、廳、軒、館、榭、閣、塔、亭、闕、門、廊等。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七角、八角、扇形、曲尺、工字、山字等,絕無一枚。不同的單體相互結合,形成了從住宅到廟宅、宮殿等各式建築群。相比之下,用一張圖紙造就千篇一律的“火柴盒”雖“多快好省”,但不求精神,不知這些
建築師們如何面對我們的祖先?
▲中國古建築中“大木作”和“小木作”(宋式稱呼,也即木製裝修)基本構成了木結構藝術。
大木作即木建築的主要結構部分,由柱樑、枋、檁等組成。
“柱”可分為外柱和內柱,包括檐柱、重柱、中柱、山柱、童柱等。
“枋”包括“額枋”、“平板枋”、“雀替”等;
“屋架”包括舉架,推山與收山,梁、桁、椽等。
“斗櫸”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也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形式,因此此處不好多述幾筆。
“斗”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重量傳遞到柱上。此外,它對建築的外形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
“斗”最早出現於周代的青銅器,戰國時期中山王墓所發掘出的金銀鑲嵌龍鳳形方案,其案面之四隅支柱就有了早期的“斗”及“拱”。漢代的畫像磚石、壁畫、建築明器及記載中也有許多。唐代是斗拱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些時的斗拱與後來的形式、製作也較為接近了。斗拱的建築發揮了重要作用。佛光寺建於公元857年,是唐代山西五台山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東大殿面闊七間34米,進深八椽17.66米,殿內柱上充分運作了斗拱結構,不僅牢固無比,經1 100多年未有變形,而且與室內結構完美配合,取得絕妙的藝術效果。至宋代,斗拱發展到成熟時期,在《營造法式》中已有詳盡說明。在宋代留下的一些古建築中,我們可以充分地了解遼、金,乃至明清以後,斗拱雖繼承了唐宋,但其發生了變化尺度漸小。
宋代開始,將建築的裝修稱作“小木作”,即建築的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外檐裝修在室外,如走廊的欄桿,檐下掛落外門、窗等,內檐裝修在室內,如隔斷、罩、天花、藻井等。
“小木作”在中國古建築中獨領風騷,其中門、窗等又別有風格。
門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板門,有“棋盤板門”和“境面板門”等形式。棋盤板門,顧名思義看上去猶如一張棋盤,即以邊梃與上、下掛頭組成框線,框內置橫幅(清稱“穿帶”)若干條,再在框的一面釘板,四面平齊不起線腳。如此這般便形成棋盤似大門。講究的還要加上門釘和鋪首,好似盤中落子。清代的門釘縱向有十一、九、七、五路釘法,釘問的橫的距離可按釘徑的1、1.5或2倍布置,門上置鋪首及門環,直徑為釘距的2倍。境面板門的門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原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橫木聯繫。二是隔扇門。一般作為建築的外門或內部隔斷,自唐代開始使用,宋以後更為廣泛。宋亦稱之為格子門。至明清則普通使用,隔扇也是由邊梃和抹頭組成。大致劃為“花心”與“裙板”二部,唐代花心常用直欞或方格,宋代又增加柳條框、紋等。明清花樣紋式更多,不勝枚舉。框格間可糊紙或薄紗,或用磨平的貝殼裝飾。裙板是隔扇的裝飾重點所在,宋代以後多施花卉人物或其他有象徵意義的裝飾或浮雕。
此外,還有在室內起隔斷空間和裝飾作用的“罩”。
窗:窗在漢代已有多種式樣出現,唐以前以直欞窗為多,固定不能開啟。自宋代起開關窗漸多,在類型和外觀上有了很多發展。
古代建築中窗多為木結構,主要有“直欞窗”、“檻窗”、“支摘窗”、“橫披”、“漏窗”等式樣。
直欞窗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大量表現,自明代起,它逐漸被檻窗所取代,但在民間中更有偶存。
……

書摘1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