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裱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書畫墨妙必須經過裝裱才便於收藏、流傳和欣賞,因而裝裱技術的高低,綾絹色彩的選擇與裝裱形式的設計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裝裱藝術
- 外文名:mounting
- 特色:悠久歷史、鮮明的民族特色
- 出現時間:戰國時期
- 史料:《歷代名畫記》
裝裱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 2000 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書畫裝裱的歷史雖長,但留下來的文字記載並不多,據現存文書,最早記載裝裱史料的當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其中提及: " 自晉代已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 "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後漢書》作者,著名史學家范曄,是我國裝裱史上早期的裝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蒐集王羲之的書法和歷代名畫,指定王行直裝褫,楮遂良,王知敬監領其事,足見唐代對裱畫的重視。其時,日本國奈良朝使臣來我國學習裝裱技術,唐太宗親命典儀張彥遠面授技藝,從此我國的裝裱技藝流傳日本,在異國生根,開花,結果。五代時,裝裱技藝進一步發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設立畫院,裝裱家列入官職,成為文思院六種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導下,在書畫家,裝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礎上,終於形成了著名的 " 宣和裱 " 的格式。這標誌著我國書畫裝裱技藝遂傳入民間,特別在明,清五百年間,裝裱技藝成為設店裱畫的專門行業,在蘇州、揚州、北京、上海、廣州、湖南、湖北、開封等地先後出現了許多馳名中外的書畫裝裱店鋪。
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裡,由於種種原因的影響,裝裱業一度出現了衰落。後來,一些文物,博物館單位,設定了書畫裝裱機構,七十年代中後期情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書畫裝裱如同被喚醒的春風,一改往日的沉寂,從業人員大幅度增長,在裝裱工藝及用料方面,亦進行了許多探索與改革,正朝著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