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燒方式

裝燒方式

瓷器的燒成是與裝燒密不可分的。所謂裝燒,就是指瓷器從生坯到成器的燒造過程中,瓷坯是怎樣裝窯和裝窯時使用什麼樣的支墊具的問題。通俗地講,就是瓷還在瓷窯中的擺放組裝方式。

典型的裝燒方式有支墊具承托單燒法、明火疊燒法、匣缽單件仰燒法、匣缽多件仰燒法、支圈覆燒法和澀圈疊燒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裝燒方式
  • 外文名:outfitburnmethod
  • 領域:陶瓷
  • 釋義:瓷在瓷窯中的擺放組裝方式
  • 分類:正燒法、覆燒法、對扣燒法
  • 典型方式:支墊具承托單燒法、明火疊燒法等
裝燒簡介,分類,支墊具承托單燒法,明火疊燒法,匣缽單件仰燒法,匣缽多件仰燒法,支圈覆燒法,澀圈疊燒法,

裝燒簡介

瓷器的裝燒包括裝匣缽的工藝方法和匣缽裝窯的方法,對瓷器的質量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瓷器的裝匣缽方法有多種。在最早燒制陶瓷器時,不使用匣缽,陶瓷器直接裝入窯內,燒成時陶瓷直接與火焰接觸。如此燒成的瓷器表面容易被沾污,質量較差。自從使用了匣缽以後,瓷器的質量有了保證,特別對白瓷燒成最為有利。以後又使用了內匣,火焰更不易直接接觸瓷器表面。保證了氣氛的純正,瓷器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分類

瓷器的裝燒形式多樣,類型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可分為以下幾類:
1)按坯件放置方向來分可分為:正燒法、覆燒法和對扣燒法。
2)按坯件是否隔離火焰可分為:裸燒法和隔燒法。
3)按一個單位裝燒系統內所裝坯件數可分為:單件裝燒法、多件疊燒法和套燒法。
4)按坯件裝燒時的綜合工藝可分為:支墊具承托單燒法、明火疊燒法、匣缽單件仰燒法、匣缽多件仰燒法、支圈覆燒法和澀圈疊燒法6種。
此外,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較獨特的裝燒工藝。如北宋時期越窯出現的二缽一凹底匣缽組合裝燒法、北宋時廣東惠州的大而托盤裝燒法、山東、寧夏發現的棚板與支柱架裝燒法以及金代山西鄉寧西坡窯的捎架套燒法等。

支墊具承托單燒法

如圖1所示,這是窯具最初的裝燒方式。它的出現是為了將坯件抬高至窯內最佳的“燒成帶”的需要而創造的。其裝燒工序如下:
裝燒方式
圖1 支墊具承托單燒法示意圖
在窯床上鋪沙,將一喇叭型支燒具或直筒狀的支燒具的底部插入窯沙中加以固定,在支燒具上置一直徑略大的圓形墊餅直接來承托坯件,使坯件處於最佳“燒成帶”。若達不到最佳“燒成帶”,則在前兩件窯具相疊的基礎上,再加上其他低矮支燒具直至達到最佳窯內位置。
還有一種是在窯床內距“燒成帶”較近區域,將一種斜底楔形支座的雙足端插入窯床,無足一端插入窯沙中,在其上置覆缽形窯具或圓形墊餅,再在窯具上放置坯件。此方法常用來燒制鐘、罐、壇等底徑較大的大件器物。
其優點是:坯件直接置於窯內的最佳“燒成帶”,可使坯件充分受熱,提高了產品的燒成率。‘已的創造也成為後來瓷器裝燒過程中最基本的裝燒方式。
其缺點是:裝燒量少,且費工費時,只適於大型器物的裝燒,不適於大規模生產,在裝燒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明火疊燒法

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明火疊燒法(如圖2所示)是在匣缽出現之前的主要裝燒工藝。在我國的南北方很多窯址均有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變化著。如越窯的明火疊燒法從東漢晚期開始直到南朝出現匣缽結束,其先後出現了大小件器物套燒法、同類器物疊燒法、三足支釘間隔疊燒法、鋸齒狀窯具間隔疊燒法、盂形窯具托珠組合疊燒法、扁圓形窯具托珠疊燒法等。如北方在山西的窯場中有渾源窯的窯柱仰口疊燒法,河津北午芹唐代窯址和交城磁窯村窯中的窯柱覆口疊燒。不同時代運用不同墊燒具間隔的明火疊燒法,其進步性表現的十分明顯。
裝燒方式
圖2 明火疊燒法示意圖
綜合概括明火疊燒法的程式為:裝燒時在窯內底部鋪一層窯沙,將支燒具插入窯沙內,為了保證其穩定性,可在窯底用楔形墊圈墊平。在窯柱穩定後,將坯件置於其上,隨後在坯件內腹放置墊燒具,再在其上擱置另一坯件。如此一坯一墊燒具間互疊燒,直至適當。
其優點是:由於使用明焰,火焰可直接作用於坯件上,這樣可減少熱量的損失,且升溫較快,有利於提高窯內溫度燒制出較成熟的瓷器。坯件疊放可以多裝坯件,增加裝燒量。當時的窯具簡單,多使用扁圓形泥點作墊燒具,既降低了窯具本身的質量,因間隔具的發展又減少了器物與窯具間的相互粘連,大大提高了墊燒具的使用率,節省了製作窯具的工時和原料。這是一項既增加產量又創造很大經濟價值的裝燒法。
其缺點是:裝燒時火焰直接作用於坯件,致使燒成的器物釉而發黃,留有煙燻痕跡,有些瓷器表而會落有柴灰、煤灰等缺陷。因未使用匣缽,坯件受熱不均勻,局部溫度過高,致使成品發生變形、開裂成為殘次品。加之疊燒時坯件疊加過多,支墊具承受能力有限,往往易發生倒塌,影響產量。

匣缽單件仰燒法

匣缽單件仰燒法(如圖3所示)是繼明火疊燒法之後出現的一種十分先進的裝燒工藝,在我國的瓷器燒造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裝燒情況為:將一個用粘土加粗料製成的墊圈或墊餅放入己燒成的匣缽內(匣缽的大小多依所裝坯件的大小各異而事先燒成),雙手托起坯件裝入匣缽,坯件的圈足套在墊圈或墊餅上,一個匣缽內只放置一件坯件,然後把裝有坯件的匣缽逐件疊放,最後一個匣缽上加蓋。
裝燒方式
圖3 匣缽單件仰燒法示意圖
其優點是:匣缽的使用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故多為燒造高檔瓷器使用,如唐代邢窯、七里鎮窯的精燒法及明清官窯的燒造。使用匣缽裝坯件,坯件受熱均勻,燒制出的產品器型端正,釉而瑩潤光滑,釉層均勻,同時可保護坯件不受煙氣和灰渣等的污染,減少了產品的殘次品率,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質量。為後來的五大名窯及明清細瓷的成功燒造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制瓷史上最偉大的創新之一。
其缺點是:工藝複雜,技術要求較高,使用大量耐火材料,成本較高,不適宜普通民用瓷器的大批量生產,有一定的局限性。

匣缽多件仰燒法

匣缽多件仰燒法(如圖4所示)使用範圍廣,使用時間長,而且匣缽式樣繁多,能夠根據器物的不同形制來製作,如有碗形、盤形、缽形、長筒形等形狀。尤其是出現了部分瓷製的M型匣缽,且匣缽相疊處或匣缽與蓋相合處均用釉漿密封,燒成後,須打破匣缽方能取出產品。具體裝燒方法是:選取與坯件相配套的匣缽,口部朝上置於窯底的耐火渣中掩埋穩固,在匣缽內放入坯件,並在坯件之間、坯件與匣缽之間用墊珠、墊餅等墊燒具隔開,然後向上疊螺匣缽,上層的匣缽正好充當了下層匣缽的蓋,最後在頂端的匣缽扣匣缽蓋,這樣逐層疊螺套合形成匣缽長柱。在匣缽間縫隙處還要墊塞瓷泥,以防透氣。同時為了防比匣缽柱傾斜或倒塌,有的在匣缽柱之間用支墊具支撐或填塞瓷泥。
裝燒方式
圖4 匣缽多件仰燒法示意圖
其優點是:匣缽燒制材料的改進,增大了匣缽的承受能力,可層疊螺至窯頂。加之匣缽柱間支墊具的使用,可使坯件安放穩定,避免了坯件因堆疊過高而倒塌造成廢品,這樣就提高了燒成率,確保了產量;匣缽密封度增加,保證了坯件燒造環境的清潔,燒成瓷器的釉表而質量顯著提高。同時又避免冷卻時外部冷空氣的侵入而造成器物驟冷收縮開裂,確保了產品的質量。

支圈覆燒法

支圈覆燒法(如圖5所示)由定窯首創,是制瓷工藝上的一個傑出創造。其裝燒程式大致為:以大而厚的墊餅為底,其上置一帶階梯的圓環形支圈,支圈用燒造瓷器的瓷泥燒制,在支圈的梯階上撒一薄層穀殼灰,把芒口的坯件扣放在墊階上,將坯件與支圈一坯一圈地依次覆蓋疊螺,用泥餅蓋住,即組成一個上下大小一致的圓柱體,用稀薄的耐火泥漿塗抹外壁,封閉空隙,再裝窯。
裝燒方式
圖5 支圈覆燒法示意圖
其優點是:支圈採用和制坯同樣的細泥製成,使兩者膨脹係數一致,保證了瓷坯在高溫焙燒中器物規矩不變形,精品率高;支圈細薄,用料很少,節省了原料和窯內空間。相同的窯室,採用該法產量可提高達4~5倍。
此方法雖曾風行一時,但由於會使碗、盤等形成芒口,因而最終為宮廷所放棄。

澀圈疊燒法

澀圈疊燒法(如圖6所示)也可稱刮釉疊燒法。這是一種較為粗簡的裝燒方法。坯件在施釉入窯之前,在坯件內底先颳去一圈釉而,形成一露胎的環狀澀圈,然後將疊燒的器物底足置於其上,為防粘連瓷坯的底足皆不上釉露胎,使澀圈正好與無釉的器底足相吻合,並逐層重疊置於匣缽內。
裝燒方式
圖6 榆次窯澀圈疊燒法標木遺物
其優點是:工藝簡單,產量高,成本低。適用於生產大眾化的低檔瓷,多為中小型窯所使用,滿足了社會上日益增長的生活用瓷的需要。
其缺點是:成品質量較差,製作粗糙,內底一圈無釉,美觀性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