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體結合[性]抗體(complement fixing antibody)是1995年發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補體結合[性]抗體
- 外文名:complement fixing antibody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1995年
補體結合[性]抗體(complement fixing antibody)是1995年發布的醫學名詞。
補體結合[性]抗體 補體結合[性]抗體(complement fixing antibody)是1995年發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三分冊》第一版。
補體結合反應中的抗體主要是IgG和IgM.反應的原理在於補體本身沒有特異性,能與任何抗原抗體複合物結合.以檢查鼻疽病為例,先向試管中加入已知的抗原(鼻疽菌的浸出液),再加入被檢馬匹的血清(抗體)和豚鼠血清(補體),這三種成分稱為反應...
補體結合試驗(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機製做指示系統,來檢測另一反應系統抗原或抗體的試驗。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將其套用於梅毒的診斷,即著名的華氏反應。這一傳統的試驗經不斷改進,除了用於傳染病診斷和流行病學...
抗體是一類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抗體按其反應形式分為凝集素、沉降素、抗毒素、溶解素、調理素、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等。按抗體產生的來源分為正常抗體(天然抗體),如血型ABO型中的抗A和抗B的抗體,和免疫抗體如抗微...
抗補體(anticomplerment)指的是在抗體未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情況下,引起補僻結合的任何物質或體系。抗補體(anticomplerment)有三種情況:(1)抗體或抗原的抗補體,即在無相應抗原或抗體存在的情況下,能與補體結合,使補體結合試驗呈...
人感染立克次體後,血清中可產生特異性抗體,利用各種血清學試驗方法檢測血清抗體,有助於診斷立克次體病。正常值 <1∶40。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立克次體(rickettsia)迄今已知約有20餘種,我國已證明有存在斑疹傷寒、...
乙型腦炎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是蟲媒病毒乙組(arborvirus B)的一種,形態結構屬披蓋病毒科黃病毒屬。乙腦病毒的抗原性比較穩定,人和動物均有易感性,感染後可產生補體結合性抗體、血凝抑制抗體及中和抗體。特別是特異性IgM抗體在...
正常值 陰性 。化驗結果意義 水痘病人出疹後1~4天即在血清中出現補體結合抗體。2~6周達高峰,6~12個月逐漸下降。化驗取材 血液化驗方法 病毒性傳染病免疫學檢測化驗類別一 傳染病免疫學檢查化驗類別二 病毒性傳染病免疫學檢測 正常...
抗原抗體粘著 immune adherence 又稱免疫粘著。(1)指補體的C1,C4,C2,C3,成分與抗原抗體結合物相結合產生的複合物,粘著於人和猴的紅細胞及其他哺乳類的血小板而引起血球凝集的現象,作為補體結合性抗體的靈敏檢出法使用。(2)廣義...
(3)、血清試驗 血清免疫學試驗用以檢測病人血清抗體。 試驗方法多種, 但以間接血凝試驗和酶聯吸附最為常用。陽性率約90%左右,亦可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反應。肺囊型包蟲病血清免疫學試驗陽性率低於肝囊型包蟲病。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率...
反應素抗體是指由變應原激起並能結合於肥大細胞表i的一類抗體,主要為IgE型。特性 結合於i胞的反應素拉體與同源抗原的結合可引起肥大細胞脫粒,發生於過敏性休克中。(2)反應素除了具有上述意義外,還用於指梅毒補體結合反應中的補體...
第二是加入已同抗綿羊紅細胞抗體相結合的綿羊紅細胞(致敏紅細胞)。在最初階段對消耗補體建立起足夠的抗原抗體反應時,沒有發生致敏紅細胞的溶血,但補體剩餘下來則引起溶血反應。用於檢查梅毒的梅毒補體結合反應(瓦氏反應,Wassermann ...
抽取檢測者的血清,利用抗原抗體複合物同補體結合進行檢測。相關疾病 梅毒性葡萄膜炎,食管梅毒,梅毒腎病,脊髓梅毒,老年人神經梅毒,老年人梅毒性心臟病,梅毒性骨軟骨炎,小兒雅司病,骨與關節梅毒,潛伏梅毒 相關症狀 梅毒性脫髮,梅毒...
補體活化途徑(activating pathway of complements),也稱作補體系統。補體的各成分為抗原抗體複合體以及其他成分,離子等相繼會合連鎖被活化,結果引起免疫細胞溶解(immune cytolysis)和免疫溶血(immune haemolysis),也就是細胞和細菌、紅...
抗腎上腺皮質抗體(ACA)最初由Anderson等發現,其靶抗原可能是腎上腺皮質細胞微粒體內的糖脂蛋白,為不均一組分。此抗體主要為IgG類,檢測方法中早先套用的有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法,所用抗原均為腎上腺皮質勻漿上清,但目前仍以間接免疫...
2.冷凝集試驗:恢復期血清補體結合抗體滴度大於或等於1:64,或前後兩份血清滴度增加達4倍以上可考慮支原體感染。 3.滴度輕度增高:可見於流行性感冒、肝硬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注意事項 1.可採用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
(2)激活補體: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後,藉助暴露的補體結合點去激活補體系統、激發補體的溶菌、溶細胞等免疫作用。(3)結合細胞:不同類別的免疫球蛋白,可結合不同種的細胞,產生不同的疚,參與免疫應答。(4)可通過胎盤及黏膜:免疫球...
沙眼衣原體抗體指細胞內寄生的沙眼衣原體感染後產生的特異性抗體。沙眼衣原體是沙眼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正常值 1∶8(補體結合試驗CF) 臨床意義 沙眼衣原體感染病人血清中可檢出特異性抗體。lgM出現較早,持續約1個月,其陽性提示近期感染...
現在抗體檢測的方法眾多,除傳統的沉澱反應,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外,標記免疫測定(如酶聯免疫測定、放射免疫測定、螢光免疫測定、發光免疫測定等)已成為主要的免疫測定技術,免疫印跡法也發揮了明顯的作用,一些快速測定法(如快速斑點免疫...
1902年,A.拉韋朗首次證實人、畜體內有溶解錐蟲的抗體存在。1904年S.艾薩克等又在絛蟲研究中發現沉澱抗體。1910年吉本提出裂體吸蟲病的補體結合試驗。1911~1912年卡森提出著名的棘球蚴病皮試。1913年J.莫勒等進行了馬媾疫錐蟲病補體結合...
自從E.A.von貝林和北里柴三郎(1890)發現抗毒素並套用於臨床治療、J.博爾代(1895)發現補體並建立補體結合反應以後,就建立了抗原和抗體的概念和血清學的實驗方法。這不僅對醫學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引導人們進一步去探索抗原、...
第一階段為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階段,反應速度很快,只需幾秒至幾分鐘反應即可完畢,但不出現肉眼可見現象。第二階段為抗原抗體反應的可見階段,表現為凝集、沉澱、補體結合反應等。特點介紹 血清學反應的一般特點:(1)抗原抗體的結合具有...
另外由於抗體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則可出現患者血清低稀釋度為陰性,高稀釋度反為陽性的所謂前帶現象。因此做該實驗時應增大患者血清稀釋範圍。(2)補體結合試驗補體結合抗體主要為IgG,出現較遲,持續較久,一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