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呂劇劇目)

補天(呂劇劇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補天》,呂劇劇目,該劇主要講述建國初期,一批為了支援新疆建設的女兵們與當地建設兵團一起為新疆的建設貢獻力量,並從中獲得親情、愛情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補天
  • 劇種:呂劇
劇情簡介,相關報導,

劇情簡介

建國初期,為固土守邊,二十萬征塵未洗的解放大軍專為新疆建設兵團.在地廣人稀的戈壁荒灘,開發西部邊疆,屯墾永戌,婚姻成了大問題.為此,國家緊急徵調二萬女兵入疆.於是八千山東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惡劣的自然條件,非人的生存環境,使這批從碧海藍天下走來的山東姑娘所懷抱的青春憧憬與夢想發生了錯位,她們和大漠一塊沉默和茫然!她們哭泣過、逃跑過。可是當男兵們扯起臂膀,用厚實的象天山一樣的胸膛為她們擋住風雪,為一個臨盆的女人,四條漢子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後!她們震撼了!內疚了!她們終於和男兵一起象一顆顆沙粒融進了無邊無際浩瀚的大漠。
她們相愛了,荒原里傳出笑聲了!地窩子裡傳出嬰兒陽光般的啼聲了!她們用自己的雙手和精誠如同新時代的女媧一樣,在萬古未變的戈壁荒原上煉出五色彩石織補起了西部缺陷的天空。一座座新城矗立、一棟棟高樓凌空,旁邊緊連著小沂蒙和老駱駝默默無聲的墳墓。這種人類與大自然抗爭的頑強精神如同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品格,在人類麗舍的長河裡應是一束永遠不會熄滅的浪花。

相關報導

創新,讓《補天》“一夜成名”
一部表現上世紀50年代8000名山東入疆女兵愛情和生活的呂劇,何以在戲曲普遍不景氣的今天叫好又叫座、讓眾多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看後激動震撼不已?《補天》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呢?
精彩劇情震撼人心。《補天》的震撼力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一個精心選擇的題材。該劇創作者之一、山東(萊鋼)呂劇院劉桂成院長告訴記者,8000名山東姑娘在上世紀50年代入疆,為改造西北荒原奉獻了青春、愛情、汗水和淚水。為創作該劇,劉桂成和另外兩名創作者孟令河、趙鈞倫在北疆、南疆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體驗生活,採訪山東籍原墾荒女兵。當年入疆時十八九歲的青春少女,如今大多年逾七旬,《補天》的劇情很多是她們經歷的藝術再造。劉桂成說:“我採訪了73個老太太,她們談起往事來,哭一陣笑一陣,我們也跟著哭跟著笑。她們這個群體創造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藝術表現美不勝收。《補天》的導演盧昂是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他近年來曾執導過20多個劇種40多個劇目。他認為,現代觀眾對戲曲的要求跟過去完全不同了,過去人們是聽戲,閉上眼睛可以在劇場裡呆上一晚上,現在則追求綜合性的藝術享受。所以,傳統戲曲在繼承的基礎上更要綜合現代化的舞美手段,全方位地進行改造,這樣不但能在視覺上增加劇情的真實感,也拓寬了劇目的藝術表現。這種對觀眾全方位的藝術“轟炸”,增強了劇目的藝術感染力,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盧昂執導《補天》的追求是,打造成一部現實主義的史詩劇,在劇情結構上採用了大塊面切割、群體展現、凸顯個性、選取真實感人的情節等表現形式。為此,在劇中他借鑑了話劇、歌劇、電影等的藝術表現手段,像開場和結尾部分那段只有音樂和聲光的效果,就是借用了電影“空鏡頭”的表現手法;在音樂伴奏上不但使用了小交響樂隊,還增加了合唱、重唱等方式,使得音樂、唱腔更加豐富、耐聽;在表演上則借鑑歌劇而設計了勞動場面的集體舞。另外,舞美上還運用了轉台、造雪機、電腦追光燈等形式,特別是用小米自天而降的細節營造出的風沙視覺效果特別逼真。盧昂說,呂劇要有生命力,必須創新。
好劇目好演員,相得益彰
好劇目需要有好演員來進行二次創作。沒有好演員,再好的劇本也在舞台上表現不出來。上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呂劇曾湧現出像《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小姑賢》等優秀劇目和郎鹹芬、林建華、李岱江等優秀演員。
一個時代造就一個時代的演員。在《補天》這部人物眾多的史詩劇中,山東省呂劇院就派出了7位國家一級演員像高靜、董家嶺、焦黎、李萍、文宗哲等悉數上陣,並且還啟用了一批像“紅梅大獎”得主李燕及孔令文、李莎、劉麗娜、王祥入等一批二三十歲的年輕演員,使得整個舞台充滿朝氣、滿目生輝。
省呂劇院副院長孫傑介紹說,這次劇院排演《補天》,角色實行的是競爭上崗制,由演員根據自身條件,自由申報角色,最後競爭上演。青年演員李燕就是其中一個,她在劇中飾演小青島,一個敢愛敢恨、快言快語的小女兵。她說,排這個戲時自己一邊排一邊哭,因為“劇中的人物太感人了,創作這個戲就好像一次靈魂的洗禮”。
許多看過《補天》的觀眾,都會對劇中飾演小沂蒙的國家一級演員焦黎和扮演石駱駝的文宗哲印象深刻。但誰能想到在舞台上活靈活現的焦黎患有腰椎疾病,每次演出完後都要在後台躺上半天才能動;而在排演《補天》期間,文宗哲的岳父正患病住院,他都難以前去照料,在岳父病故追悼會的當晚,他就急急地趕回劇院參加排練。孫傑副院長說,在排演《補天》的同時,也是對我們劇院演職人員心靈的一次洗禮,演員們可以說是被劇中人物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再苦再累也沒有怨言,劇院上下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團結一致。
《補天》的成功,也使得劇中的幾位主要演員的表演深受好評。在去年舉行的全國優秀現代戲年會展演上,高靜、焦黎、董家嶺、文宗哲等就一舉獲得優秀主演獎。省文化廳還特別為董家嶺、焦黎申報了中國戲劇“梅花獎”。
《補天》讓呂劇看到了新希望
補天》自2004年初排出後,一年時間就演出170餘場,創收230餘萬元,足跡遍及京津滬魯,走到哪轟動到哪,觀眾接近百萬人次,獲得了各方的高度評價,收到極好的社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2004年底,被中國演出家協會評為“中國十大演出盛事優秀獎”,並且當年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30台初選劇目。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補天》取得如此驕人成績非常難得,《補天》的成功,也讓人們對呂劇——這一山東第一大劇種的再次輝煌充滿了希望——《補天》的成功,使沉寂了幾十年的呂劇又重新活躍起來,也可以看作是山東呂劇全面突圍的開始。有專家分析,《補天》有三大突破:一是題材上的突破。該劇的大容量,強衝突風格一改過去呂劇以小戲見長,一個故事、一條線索、一個衝突,家長里短、日常小事的風格;二是演員使用上的突破。採用演員競爭制;三是劇團運營上的突破。完全按照市場模式運營《補天》,從包裝、宣傳、財務管理各方面都嚴格按市場規律辦事。
《補天》的成功說明:不是戲劇不受歡迎,而在於是否是藝術精品。毫無疑問,戲劇不景氣只是一個表象,而缺乏藝術精品才是主因。這些年我國創作的戲劇作品並不少,但能在舞台上立得住,真正具有藝術生命力的卻是少而又少。不少戲劇成為速朽藝術,原因只能歸結為作品太“糙”。劉桂成院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戲劇要產生藝術魅力,贏得觀眾,就要突出人類精神最偉大的成分。”《補天》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成功結合的典範,使人們在觀賞戲劇時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補天》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吹響了呂劇藝術振興的號角。打造藝術精品才是戲劇振興之根本,這是《補天》一劇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於學劍是山東呂劇發展的見證人,回顧呂劇過去的輝煌,他深有感觸地說:“上世紀50年代,文化市場可以說是戲曲的一統天下,那時,呂劇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到處傳唱。”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李二嫂改嫁》為代表的新劇目應運而生,在山東眾多的地方戲曲中,呂劇成了最親切最動聽的“鄉音”。
“呂劇是齊魯文化的戲曲表現形式。”於學劍說,“如果談呂劇與齊魯文化的關係,那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呂劇是齊魯文化的戲曲表現形式。齊魯文化流淌在山東人的血液里、骨子裡,以魯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心理在戲曲里有濃重的表現。以《李二嫂改嫁》為例,它的題材就是齊魯文化在新舊時代變遷中激盪出的火花,我們看李二嫂在思想觀念衝撞中的心理變化,那是這齣戲最出彩的地方,也是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
對於呂劇而言,目前確實存在一定困難。於學劍說:“這幾年呂劇出過幾台好戲,也出過不少新秀演員。《畫龍點睛》、《石龍灣》等在社會上尚有一定影響,但繼《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記》之後,在全國劇壇上還沒有形成超越前面的第二個呂劇高潮,如果說危機,那么危機感同樣在襲擊著呂劇界。市場經濟的發展,實際已經把呂劇推向了文化競爭的漩渦。”
當前,川劇、豫劇都以“黑馬”的面目出現,越劇、黃梅戲等也在注重傳統的基礎上創出很多新意。於學劍說:“呂劇改革的成效很大,但步子還應更大。過去的經典不等於現在的經典,要大刀闊斧地改造,但前提是保住精華、保住傳統。”
於學劍認為,呂劇也應當學會“借力”,或許呂劇能夠通過“觸電”尋求更大的突破。
審視近些年的戲曲萎縮,劉桂成認為,別埋怨社會,別埋怨觀眾,而要勇於審視自我,返躬自問我們自己做了什麼。他認為劇團就是造戲的作坊,首先要讀懂觀眾,戲劇要改革,就要把一些脫離觀眾審美情趣的東西“抖一抖”,從劇目意蘊、構思到演技與舞台美術等方面,全方位地釋放呂劇應有的能量。戲就是戲,要有矛盾,有故事,有人物,要有讓觀眾進了劇場不走人的能耐。而《補天》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
劉桂成說:“一部《補天》不能拯救整個呂劇,但是《補天》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振奮了呂劇界的精神,相信百年呂劇肯定能突出重圍再創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