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橋

裕安橋

星岩坪裕安橋,遠近俗稱“屋橋”。位於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星岩坪村一組,橫跨泗洋河上。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鄭曉初、褚輔臣、林子臣(廣東人)等人捐資修建,後由褚習之、周恩波等60多人捐資重修。現存四塊碑刻佐證。在1990年代初改建成光禿禿的水泥橋,昔日風韻蕩然無存。五峰是著名的“茶葉之鄉”,產茶歷史悠久,以茶葉為主要輸出貨物的古茶道開始從雲霧深處向山外跋涉延伸。18世紀末,川鹽入鄂,裕安橋就位於這條重要茶馬古道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裕安橋
  • 俗稱:屋橋
  • 地理位置: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星岩坪村
  • 修建時間:光緒十六年(1890年)
地理位置,建築時間,橋體建築,歷史價值,裕安橋碑文,

地理位置

星岩坪裕安橋,遠近俗稱“屋橋”。位於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星岩坪村一組,橫跨泗洋河上。
裕安橋
裕安橋
泗洋河是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境內的第二大河流,是清江的一條支流,是五峰所轄兩個大鄉——採花鄉和傅家堰鄉的生命線。河床逼仄,山洪季節水流喘急,兩岸山民、茶農出行危險。

建築時間

《五峯縣志 大事記》第8頁和《五峯縣志 運輸》第207頁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鄭曉初、褚輔臣、林子臣(廣東人)等人捐資修建,後由褚習之、周恩波等60多人捐資重修。
裕安橋為清代古橋,現保存有兩塊碑刻為證,碑一為“裕安橋”名指示碑,三個字每字約為120平方厘米;碑二為“並壽山河”碑,光緒十六年五月立,刻字十四行,每行35字,碑長2.50米,寬2.10米,厚度為0.40米。所存四塊碑刻中另外兩塊為民國重建時刻立。記載領修人王潤堂和其它捐資善士名單和善款。褚習之親寫碑文記載重修屋橋事跡。另一石碑為褚元堂所寫“重修星岩坪裕安橋”碑文,該碑立於中華民國十年即1921年。

橋體建築

星岩坪裕安橋,遠近俗稱“屋橋”。據湖北五峰的《褚氏家譜》記載:“屋橋”建在凌空橫跨兩岸的八根方形大橋樑上,西岸在牢固的老岩懸崖壁上開出一條凹槽作橋墩,東岸的橋基是從河底用幾百根長方體條石,俗稱“麻條”砌起來的橋墩,橋墩有二三十米高,與東岸斜山坡緊連成一體,根基牢實,曾歷經無數次罕見山洪都能幸免於難。橋樑橫騎兩岸,都是兩三米多粗、長約三十多米的古樹幹的木墩,古樹多采自古楓嶺,即現在褚家老屋門口的山包,橫樑上是八扇穿好的“木山子”,把“木山子”再穿起來,就形成了七間木屋模樣並聯成的過橋走廊,橋兩側有高約一米的“此”型護欄,離護欄一米左右是順著走廊兩邊的兩排長條凳,條凳與“木山子”的柱子穿連在一起,可供過路人歇息,夏天還可以躺在條凳上乘涼打盹,橋面寬約五六米,橋面整齊地鋪著木板,屋橋頂上蓋著土瓦。橋西是陡峭的岩壁和陡坡,在岩壁上鑿開一條兩米多寬的“之”字型的四五十多台人行石級走道;在石級的上方、兩人高的地方有巨大的伸出來的石頭形成“岩屋”,凹進去的地方就勢立著一個寬三米、高兩米、用麻條鑲邊的建橋紀念碑和功德名錄,碑上刻著為修建、重修裕安橋捐資、出工出力戶主的姓名。鄭、褚、林、王四人高瞻遠矚、急民所需、聯手興建裕安橋,使天塹變通途實屬難能可貴,精神可嘉,當世代傳頌。可惜“屋橋”在1990年代初改建成光禿禿的水泥橋,昔日風韻蕩然無存,失去了當今開發旅遊景點的重要歷史文物資源。只有橋頭碑文還記載著這個曾經的歷史。
裕安橋
裕安橋

歷史價值

五峰是著名的“茶葉之鄉”,產茶歷史悠久。史料記載,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前後英國商人不遠萬里,從大洋彼岸來到五峯縣(當時名稱為長樂縣)採花鄉置辦茶廠,販運茶葉。從此,以茶葉為主要輸出貨物的古茶道開始從雲霧深處向山外跋涉延伸。18世紀末,四川、湖北、陝西三省白蓮教起義,切斷了江淮鹽業進入湖北的通道,湖北面臨鹽荒,清政府特許四川鹽業進入湖北,這條古茶道隨即又成為川鹽入鄂的重要通道。裕安橋就位於這條茶馬古道上。該古茶道的發現是湖北繼川鄂古鹽神農架段之後,發現的又一條重要文化線路,對研究川、鄂、湘古代商貿、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裕安橋碑文

且夫為善難,為善能任勞任怨者之為尤難。如地方之有裕安橋,其始創於一人,迄今三十餘載,乃其間持危、扶顛、換梁、易柱尤賴我地方之捐者,再勞工者三。過往君子每興磋於橋之易傾易覆,而不知橋之所以傾覆者,實由於無真心。為真心之人,任勞任怨耳。蓋人情,每觀利而忘公、貪逸而惡勞,方其未事之始陬。雲當如何籌劃、如何修理,乃一旦身應任而或因利憂、或被勞阻、遂將地方有益之公件草草了事,而平昔所談者,不知消歸於何有矣。嗚呼,人心不古良可概嘆耳,或指橋罰款充私囊,藉橋圖肥,毫無功效,世人流弊大率乃斯,彼或自嗚得計,殊不知彼蒼自有鑒觀人心,亦有評論,報施終有回也,今者橋己三次落成,全憑地方所公舉領修之人:鄭紹丕,既捐巨款易柱覆蓋,公力而毫無浸蝕,善可飲因樂書數行,以垂永久,而為世人勸。
竹外主人褚琴軒 謹言
中華民國十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