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齒類

裂齒類

裂齒目(Trillodont)是北方大陸的早期植食動物,如中國的羅佛寨獸,是一類原始的植食有蹄類,但是無 蹄而具爪,口中最大的齒不是犬齒而是門齒,大小似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裂齒類
  • 外文名:Trillodont
  • 代表生物:佛寨獸
  • 性質:北方大陸的早期植食性動物
習性,發展過程,

習性

裂齒目可能起源於踝節目並和鈍腳目有一定親緣關係。紐齒目如筆齒獸,也是一類原始而獨特的北方早期植食性動物,大小似豬,身體粗壯而四肢短小,前肢長於後肢,犬齒和門齒均長,臼齒寬闊而高冠。裂齒目和紐齒目可能都是適應挖掘生活的植食性動物 ,挖掘植物的根為食。南美洲由於長期和其它大陸隔離而進化出了一些原始而獨特的有蹄類,被稱作南美有蹄類。這些有蹄類中有些和其它大陸的早期蹄類一起在老第三紀結束前就已經滅絕,有些則延續到進步的有蹄類進入南美洲以後。踝節目等北方大陸的早期有蹄類以及南美有蹄類被統稱為古有蹄類,其中除了一些南美有蹄類外,多數漸新世之前就已經滅絕。

發展過程

裂齒目動物在古新世早期出現在中國南部,隨後擴散到整個東亞,然後是北美、歐洲和南亞。最早的代表包括很可能是全體裂齒類祖先之一的羅佛寨獸(Lofochaius)和體形很小的小尖獸(Meiostylodon)。
這一時期的裂齒類還有一個可能的成員:古新世中期的三角齒獸(Deltatherium)。它很可能是類似古肉齒類的食肉動物,長著尖利的“劍齒”,但頰齒卻與裂齒類極為接近,因而被歸為本目之下。當然,它們最多只是這個素食家族中的另類分支。
在此之後,小尖獸通過白令陸橋進入北美的後代就是與其頗為相似的美爪獸(Esthonyx)。其體重約10~30千克,是同一時期的中國表親中間獸(Interogale)的兩倍,後者是裂齒類中體形最小的。它們可能是既會攀爬又善掘地的原始多面手,而且已經具備典型裂齒目動物的明顯特徵——顯著、呈鑿子狀的第二門齒,但犬齒和第三上門齒仍然較大。雖然它們的化石在古新世晚期到始新世中期的西半球地層中廣泛發現,但目前科學家仍對其所知甚少。
早、中始新世的Trogosus和裂齒獸(Tillodon)的第二門齒更為顯著且終生生長,但其他長在前面的牙齒則退化或消失。與紐齒類相比,它們的雙頜同樣強勁,而且口鼻部更長,適於從土中掘食和取食較高處的枝葉。其中Trogosus身長1.5米,體重可達150千克,身體粗壯結實,外表與熊相似,但卻和紐齒類一樣具有發達的前肢和爪子,也是高效的“挖掘工”。不過由於體形太大,它們不大可能給自己挖洞,應該是在地面生活,而且更偏重於植食性。很難用哪種現生動物來描述它們,或許可以說它們是長著老鼠門牙和鼴鼠四肢的熊。
裂齒獸裂齒獸
近年來,我國新發現(或者更不如說是“確定”)了許多裂齒目動物的化石,如安徽的潛水本愛獸(Banaius qianshuiensis)和潛山簡齒獸(Simplodon qianshanensis)、河南的豫裂獸(Yuesthonyx)等。這些發現不但表明這個家族的分化遠比以前認為的要顯著得多,而且還使得原本就爭議很大的裂齒目分類又出現了“驚變”,除了原先僅有的裂齒獸科(Tillotheriidae)外又分出了豫裂獸科(Yuesthonyx)和鑿齒獸科(Esthonychidae),而且原先劃歸紐齒目的Onychodectes也成了裂齒獸科下面的一個屬。新的發現還顯示,裂齒目可能起源於踝節目而不是食蟲目,與之親緣最近的是鈍腳目而不是紐齒目。儘管這些變化與爭議由於裂齒目屬於不被公眾注意的“冷門”家族而掩蓋了火藥味,但它們身上還有太多的謎沒有揭開,一切還將繼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