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畫的容顏

被畫的容顏

《被畫的容顏》是1995年上映的日本音樂紀錄電影,由Daniel Schmid執導,坂東玉三郎等主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被畫的容顏
  • 外文名:Das Geschriebene Gesicht
  • 別名:Geschriebene Gesicht, Das
  • 類別紀錄片 音樂 傳記
  • 導演:Daniel Schmid
  • 主演:坂東玉三郎
  • 發行時間:1995年9月9日
  • 片長:90分鐘
  • 地區:日本、瑞士
  • 語言:德語
  • 顏色:彩色
  • 類型:紀錄片
基本資料,劇情簡介,主人公簡介,影評,

基本資料

被畫的容顏 Das Geschriebene Gesicht
導演: Daniel Schmid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瑞士
語言: 德語
片長: 90 分鐘
上映日期: 1995-09-09
又名: Geschriebene Gesicht, Das

劇情簡介

Daniel Schmid 的影片以多角度,深入呈現日本國寶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的精彩面貌。影片分成連續的多幕形式,序曲是坂東玉三郎表演的《醉蛇之舞》 (Orochi) ,接下來是訪談部分,《坂東玉三郎與他的偶像們》( Tamasaburo Bando and his idols ),影片呈現他與藝妓舞蹈家 武原はん( Han Takehara )、女演員杉村春子 (Haruko Sugimura) ,以及舞踏大師大野一雄等人的相見歡。隨後為一幕輕快地藝妓變奏曲《黃昏藝者情話》。而在最後一幕當中,坂東玉三郎演出歌舞劇《 鷺娘 》( Sagimusume ),敘述在一個隆冬大雪之夜,女孩的蛻變與重生的故事。導演試圖透過這特有的舞蹈藝術形式,探究神秘面具下的大和世界。坂東玉三郎是日本當今最傑出的歌舞伎大師,除了知名的舞台表演外,它也與世界頂尖藝術家合作,激發出新的藝術火花,其中包括編舞家 Maurice Béjart 、舞蹈家 Mikhail Baryshnikov 及音樂家馬友友。
瑞士籍知名作者導演Daniel Schmid,以拍攝藝術題材電影與執導著名歌劇著稱,作品充滿創意感性想像力與現代主義者知性智識的巧妙互動。他與瑞士著名攝影師 Renato Berta 長期合作多部影片,包括改編自法斯賓達劇本並且參與演出的《天使的陰影》 (Shadow of Angels) 。1999 年完成的喜劇《貝里希娜或瑞士的末日》 (Beresina, or the Last Days of Switzerland) ,描述上流社會虛偽狡詐的種種惡行,為Schmid贏得更多觀眾的喜愛與一座盧卡諾影展終生貢獻獎。前作《托斯卡之吻》曾於「聲音的痕跡」影展中演出,去年病逝。拍攝本片的十年前,Daniel Schmid曾帶著羅蘭巴特關於日本的著作《符號帝國》到日本旅遊,他發覺巴特的日本是「西方觀點」,他在坂東玉三郎的表演中看到人可以同時是自己身體的工具與組織者,人像Paul Bowles所說的一樣:「是被內在所驅逐出來的」,必需去移動自己的位置。

主人公簡介

坂東玉三郎,1950年4月25日出生,日本歌舞伎演員。他小時曾得小兒麻痹症,為了康復治療,坂東6歲時開始跟隨第四代坂東玉三郎學習日本傳統舞蹈,偶然顯現這方面的才華。因坂東玉三郎的演藝成就,在日本被稱作為“國寶級的大師”,也被稱為日本的“梅蘭芳”。
坂東玉三郎  
ばんどう・たまさぶろう  
TAMASABURO BANDO  
代數:五代目  
屋號:大和屋  
定紋:花勝見(はなかつみ)  
替紋:熨斗菱(のしびし)  
生辰:昭和25年(1950) 4月 25日(金牛座)  
本名:守田 伸一(もりた しんいち)  
別名:守田 親市(もりた しんいち)  
舊名:楡原 伸一(にれはら しんいち)  
出身:東京都  
血型:B型  
身高:173CM

影評

《藝能隨筆》
作者:謝紅拂
一、古鏡中、舞台上——那是誰的容顏?
第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被畫的容顏》,這個引人遐想的片名究竟想要傾訴些什麼?
我以為起碼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以穿插於片中的數次舞台化妝為引線,淺顯而又微妙地傳達出影片所敷衍的基本意像——對鏡繪容,描眉畫目,在晦黯的後台,陰影閃爍間,一切舞台華美形象的原始誕生地,細緻緩慢地營造出台前眾人矚目的自我。一個個細微的手勢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對真實自我的抹滅,同時也是一個個彼此迥異的舞台形象的醞釀與復甦。
這層含義事實上與第二層含義息息相關——所謂的“被畫”,更深層的含義並非僅限於實體的容顏,而是玉三郎基於“女形”這重特殊身份,投映於觀者心中的那個抽象的旦角形象。之所以稱為“被畫”,是因為這個假男為女的形象原非自然而生,而是依附於觀眾的想像與期待、現實與夢幻的落差而存在。身為男體與飾演旦角之間的反差,藝術之美與內心之哀的對比,使“被畫”一詞蘊涵了一種被扭曲的美麗與哀愁。
經歌舞伎之手、世人之手塗抹的這張容顏?是男?是女?
舞台上,世人眼中的自我;卸妝後,內心真實的自我——哪一張才是真正的容顏?
性別倒錯、真假莫辨的人生,究竟何處才有自我確切的定位?人生的意義難道只是為世人奉獻那明知轉瞬即逝的驚世之美?
當帷幕緩緩拉攏,觀眾逐漸散去,浪潮般狂熱的掌聲也絕跡……輕卸下繁艷的妝容,這鏡中冰冷的素容為何如此陌生?虛恍的幻影消散,掩蓋在繁花般的美璀背後,名為“玉三郎”的這具軀體,除卻美的容器,還餘下些什麼?
是否,一切的哀愁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卻無解的質疑——我是誰?
二、現實與夢幻——倒映在水中的美麗與哀愁
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著暮色中小船燈籠淡暈的橙光。
女子嫵媚而優雅的姿容,輕快從容的異國歌曲,順流而下的小船。
船上的故事貌似平和欣悅,實則心潮暗涌,跌宕纏綿,交織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樣心緒。兩個明爭暗鬥的男子中,惟有那個與之深情擁吻的男子才是真心所愛,因而滋生著痛苦。
而與那輕狂登徒子的逢場作戲,充滿挑逗的肢體語言,不是愛,而是欲。愛會帶來快樂,欲亦然,但欲本身不具有如愛一般的痛苦與隱忍。
無人可以忽略本片中最為奇特的一幕——一個怪誕而扭曲的形象,扮相奇特、面容蒼老,那形如鬼魅卻又旁若無人的舞姿,充滿痛苦與壓抑,猶如窮途末路時拼盡全力的最後一次表演——可笑、可悲、可憫。此中心酸悲楚,著實叫人不忍卒讀。
此時玉三郎所充當的則是一個雙重角色——兼具觀望者與被觀望者兩重身份。
作為觀望者,女子望向那個仿佛自時空裂痕中莫名閃現的怪誕形象,自神情中透露出她也與觀眾一樣深覺這個形象的荒誕可笑,但與此同時一種兔死狐悲的心情也如一層陰翳般籠上心頭。
作為被觀望者,她已恰如其分地傳達出玉三郎本人的憂慮與哀愁——當歲月流逝、美艷不復,是否他與他的藝術也將如這老醜的形象,即便再如何拚命地自我表現,都無法逃脫被嘲笑、被摒棄的悲慘命運?
在影片中,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夢幻?那個荒誕的形象是真實的存在,或者只是由於某種潛意識中的恐懼而畸生的臆念?
現實與夢幻的界限彼此轉換,將劇中人與玉三郎二者融為一體。
在船上故事的結尾處,汽笛鳴響,預示著別離。捏緊電話,痛苦得連一句告別的話語都無法出口,甚至寧願避而不見,而不願直面別離的痛楚。
最後精疲力竭地仰面躺倒在地,那苦苦壓抑著悲傷的神情,儼然是一種美的極致。
表面看來,這部短片的情節十分簡單,但實質上它所涵蓋的內容卻極其豐富,每一縷引人遐想的情愫和一切過往的軌跡都不露痕跡地隱藏在表演者的眉梢眼角里,晶瑩璀璨仿佛琉璃,只燈光一閃,便消失了五彩流光的影蹤。
可以說,這部具有珠玉錯落般美感的短片,即是整個作品的核心與要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