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冕之服即冠冕 (詳見煬帝本紀上:進位太尉,賜輅車、乘馬、袞冕之服,玄圭、白璧各一。)袞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儀禮·覲禮》:“天子袞冕,負斧依。” 見“袞衣”、“冕”根據《周禮》記載,袞冕袞冕為王之吉服。冕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山、龍、華蟲、宗彝5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花紋。共9章。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袞冕之服
- 即:冠冕
- 相關文獻:《周禮》
- 形制:基本承襲古制
簡介,相關介紹,
簡介
袞冕之服即冠冕 (詳見煬帝本紀上:進位太尉,賜輅車、乘馬、袞冕之服,玄圭、白璧各一。)袞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儀禮·覲禮》:“天子袞冕,負斧依。” 見“袞衣”、“冕”。
根據《周禮》記載,袞冕
袞冕為王之吉服。冕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山、龍、華蟲、宗彝5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花紋。共9章。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蘣纊充耳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朱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髮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