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滋,字德深,《舊唐書》稱其陳郡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新唐書》又作蔡州郎山人。元結內弟。以薦引入仕,初授試校書郞,後官至憲宗相,終於湖南觀察使任上。
基本介紹
- 本名:袁滋
- 字號:德深
- 所處時代:唐代
- 出生時間:749
- 去世時間:818
袁滋(749-818)
字德深,《舊唐書》稱其陳郡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新唐書》又作蔡州郎山人。元結內弟。以薦引入仕,初授試校書郞,後官至憲宗相,終於湖南觀察使任上。《舊唐書》列傳稱袁滋“工篆籀書,雅有大法”,葉昌熾《語石》稱:“唐代篆書,世推李陽冰,……同時袁滋、瞿令問,鼎足而三。”袁滋書跡,世傳極少,曾充使南詔,至今昭通鹽津尚存有其題記摩崖石刻,彌足珍視。
袁滋題記摩崖石刻。位於鹽津縣西南15公里的豆沙關,有213國道從旁經過,為四川進入雲南的交通要道,秦、漢“五尺道”的要隘。在關河北岸,豆沙石門關口巨石懸岩上,唐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異牟尋為南詔,途經石門關,為紀其行,特摩崖題紀。摩崖面積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書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為楷書,末行“袁滋題”三字為篆書。按摩崖史實紀載,學者稱為“民族友好的標誌”,並校正了《雲南志?程途篇》中的訛誤,其書刊遺蹟,是西南邊疆文獻中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它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在籍之誤,增袁書之跡”的重大歷史作用。1963年撥款修建保護摩崖的風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風雨亭重修,改作鋼混結構、磁鑲寶頂脊,翹角飛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對摩崖亭進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貞元十年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判官劉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石紀之袁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