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經文,男,博士,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經文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佛教唯識學
- 任職院校: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個人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科研項目,學術成果,
個人經歷
1989年7月,廣西大學畢業留校工作,擔任廣西大學報編輯、責任編輯和主編近7年。
2001年6月,獲廣西大學碩士學位,9月調入學院擔任教師。
學術兼職 (1)廣西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2)國家教育部科研項目評審專家。
(3)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專家。
(4)廣西第十五次(2017、2018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報自治區黨委、政府審批)。
(5)廣西發展戰略研究會(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黃日波發起,共有來自全國28位院士和廣西壯族自治區2位副主席、2位政協副主席及多所高等院校校長、教授、專家組成)專家。
(6)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
(7)中國創造學會理事,廣西創造學會會長(法人代表;歷任該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和副會長、會長)。
(8)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廣西科技廳、廣西科協和廣西教育廳主辦,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廣西賽區,曾是高考加分項目)社會科學評審(自2010年至今每年受聘為2名社科評審之一)。
(9)曾任台灣佛教學術刊物《正覺學報》編委(大陸1人參加)。
(10)曾由“易壇泰斗”、世界十大奇人之一邵偉華先生邀任其主編的《八卦與信息》(後更名為《周易與套用》)雜誌編委(見1996年、1997年海內外出版的雜誌扉頁)。
主講課程
(1)現任本科課程:《中國哲學史》、《宗教學》、 《禪宗哲學與管理》、 《中國禪宗智慧》(人文校選課)、 《壇經導讀》(人文校選課、慕課。可在百度搜尋“廣西大學慕課”,觀看網上播放)。
(2)現任碩士課程:《中國哲學專題研究》、《佛學專題》。
(3)曾開設講授過以下本科、碩士課程:
《中國哲學名著選讀》、《佛教哲學》、《宗教問題專題》、《中國禪宗思想》、《古代漢語》、 《科學與宗教》(碩士)、《哲學前沿問題專題研究》(碩士)。
(4)2010年被學生評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5)任或曾任“中國哲學史”、“科技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管理哲學”等碩士點的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
以佛教唯識學(唯識學系佛法義諦最艱深的核心內容,被譽為東方難治之學)為主研方向,融通旁及禪宗、中觀學、如來藏學、佛教哲學、佛教概論、中國哲學(國學)、中國佛教文化、宗教學、宗教與科學、印度哲學、三大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印度哲學)比較研究。
學術研究涉及東西方文化、思想、宗教和哲學等諸多起源性的重大問題。
科研項目
共有3個國家級科研項目,2個省部級科研項目,1個廳級科研項目。
其中,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獨立項目1項,參加(排名第2、3位)項目4項。
(1)國家級。2011年07月至2014年12月,主持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協佛教哲學與人文價值研究》,立項單位: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號:11xzx005),資助經費12萬元。
(2) 國家級。2012年05月至2014年12月,參與研究(排名第3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東協博覽會的文化影響力研究》,立項單位: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號:12BZX098),資助經費15萬元。
(3)國家級。 2008年06月至2011年08月,參與研究(排名第2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項目—西南邊疆項目——《廣西農村多元宗教的傳播與影響》,立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西南邊疆項目”辦公室(批准號:A080044),資助經費6萬元。
(4) 省部級。2012年05月至2014年02月,參與研究,2012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立項單位:廣西教育廳、廣西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項目編號:2012JGA109),資助經費3萬元。
(5) 廳級。2007年05月至2009年05月,獨立研究,廣西大學科研基金項目——《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與佛教唯識學——二重世界的分裂及其彌合新探》,立項單位:廣西大學科技處(廣西大學科研基金項目,契約號:X071031),資助經費1萬元。
(6)省部級。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A103—MOOCs背景下的國學教育改革與實踐》參與研究,排名第4位。
學術成果
(一)學術風格
學術研究,喜歡鑽研挖掘深邃、晦澀的佛教義理;佛教學術圈的人亦曾感慨,要讀懂融會本人的論文不易。研究長於對佛教學術史上被誤會錯解的重要內容,進行梳理、澄清和批判,敢于堅持以真理為師。個人的研究,對佛教學術史上的某些重要主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和突破,形成了具有一定風格的系列研究。
本人的論文獨具個性,視野開闊,觀點犀利,意涵深邃,用詞精煉,旁徵博引,索證嚴謹,文風磅礴。
研究頗能跨領域融通,論文厚重感為專家學者稱嘆;研究所具深、廣度,亦為不少專家學者所嘆不及。
對佛教根本性的學術問題,進行博通古今、橫貫歐美日本的批判性研究。
(二)社會影響
在佛學研究難度大、義理深奧的核心領域即唯識學領域,具有一定活躍度;以獨到的思想洞見,躋身兩岸三地唯識學研究的核心學術圈;常參加大陸、台灣和香港的佛教學術會議。獨到的學術見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影響著不同層次的法師和學者。
近年,參加學術會議,與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法師相往來,有如下稱譽:
(1)北京大學德高望重的樓宇烈教授,時年77歲, 2011年11月在江蘇南通舉辦的“中國—南通 狼山佛教與大勢至菩薩研討會”進行會議總結時,呼籲全體與會學者:“好好讀讀袁經文這篇論文。”(本人參會論文為《大勢至菩薩自性彌陀憶念行門考繹》)樓宇烈教授還念了本人論文的某些段落(論文引經據典闡釋了無分別智的某些重要內容)。當時,大陸、港、台知名的佛教學者已幾乎全部到會。
(2)中國社會科學院、時年83歲的佛學界元老黃心川教授,2011年10月在河南偃師(玄奘故里)召開的“中國—偃師 第四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知道我研究唯識學,他向我提出建議:“搞唯識學研究,要考慮到試管嬰兒和克隆技術對唯識學阿賴耶識的影響和衝擊。”我個人認為這是需要面對,但在唯識學甚深義理上能夠予以化解。
(3)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教授,2009年10月參加杭州舉辦的“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暨東南佛國學術研討會”,在參訪徑山寺時,楊教授與我交談,對我從事佛教義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和囑託。在2008年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楊教授揮毫,為我撰寫書法一幀,以《尚書》名句勉勵:“袁經文囑書——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此墨寶已裝裱懸掛在我居室而成我座右銘。
(4)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大和尚,2012年8月在四川成都文殊院舉辦的“紀念韓鏡清先生百年誕辰暨第四屆慈氏學研討會”上發言,對我的參會論文《唯識與真實——與的融攝演繹》給予評價,並說朱清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也曾與他探討過實證對象的空性問題,無法得出結果,法師感慨我的論文給他以啟示:“也許,有可能像袁經文的論文所闡釋的一樣,應有一個實證的對象存在(而不是一切皆空)。”
(5)國內唯識學研究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哲學研究所的周貴華研究員,在2010年6月參加杭州“全國唯識學與現象學研討會”時,我們曾多有交談,他當眾對我直言:“袁經文,你對唯識學是越來越融通了。”即便如是,本人在隨後每次遇到周的會議中,仍不斷當面針對周貴華的某些學術闡釋,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見。
(6)唯識學界著名學者上海大學的林國良教授,在2008年12月參加在杭州舉辦的“全國唯識學研討會”時,曾對我直言:“你的文章,視野很開闊。” 在2012年8月5日至11日參加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紀念韓鏡清先生百年誕辰暨第四屆慈氏學研討會”後,林國良在郵件來函中對我道:“從兩次會議可知,你非常認真,善於思考,相信你將來定有更高成就”。
(7)杭州佛學院唯識學教師胡曉光,在2016年5月杭州靈隱寺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時隔幾年後見到我時說:“你對唯識學的研究越來越深細了,寫了很多很深的論文”,胡曉光在作會議主題發言時,還提到讚賞我的參會論文《論巨贊法師關於空有之諍的思想》(論文對巨贊法師的義理思想提出若干商榷兼批判性意見)的觀點。
(8) 上海佛學院教師、多年從事唯識研究的金易明,多次在國內學術會議見到我,說我的論文“寫得很深,挺有見地”,在2016年5月杭州的會議上見到我後說:“你還在廣西?還不調出廣西?”
(9)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賴功歐在2016年5月杭州會議時對我說:“你佛學研究得這么好,你應該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去。”
(10)中國社會科學院黃夏年研究員,2014年10月在江西雲居山召開的第二屆“雲居虛雲與歷代祖師學術研討會”上,安排我主持、點評某學術會議場次,所點評的學者中,有享譽佛學界的知名學者南京大學楊維中教授及其論文。
在2014年8月和2016年8月,在南嶽衡山舉辦的第一、二屆“中國—南嶽方廣論壇”(由南嶽佛協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上,會議主辦方由我兩屆兩次主持和點評南京大學楊維中教授等論文;第一屆會議,北京大學姚衛群教授也參會。會議主辦方負責人鄒智賢所長、研究員當眾稱賞我:“是真正搞佛學研究的人。”
(11)河南佛教學院教師釋克能法師(四川大學畢業後出家)說我的論文“挺有見地”。
(12)中山大學教授、國內現象學的領軍人物、“長江學者”倪梁康(有志於跨學科研究佛教唯識學),當我面、向人介紹我:“唯識學搞得很好。”後來倪梁康在郵件中向我坦言:“其中一些思考,與我所進行的方向不太一樣。但仍給我啟示。”倪梁康還將我的論文《現象學與唯識學阿賴耶識的堪比度》推薦在《現代哲學》(核心期刊)發表。
(13)2008年12月,在杭州參加全國佛教唯識學研討會,針對全國多位知名專家提出的唯識學是發展的觀點,以及小乘佛教沒有唯識學的觀點,逐一引經據典予以辯駁回應。此作為新觀點由學術主辦方在會議結束時總結提點,並在由北京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論文集提及此事。為此,本人成為每年均受邀參加學術會議的學者。
(14)在2009年6、7月間,參加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第四期“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來自大陸港澳台和美國)期間,該大學操辦學術會議的秘書許思思小姐向我透露,我的論文《唯識與人間淨土》是自香港中文大學開辦四期“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每期邀請國內外學者三四十人,四期共邀請海內外學者一百五十多人)以來,質量最優的論文,主辦方感慨:總算遇到一篇好論文。
(15)2010年6月,作為大陸、香港、台灣佛教唯識學學術界的六、七位核心人物之一,受邀赴杭州參加國內佛教學術雜誌《唯識研究》籌辦座談會。該雜誌將於2011年在海內外正式出版,本人論文《現象學內在超驗性與唯識學第七、第八識》當時被入選為首期雜誌的5篇國內論文之一(部分論文來自英、法、德等國家)。該雜誌暫定每年均召開年會,本人由舉辦方許諾為固定受邀學者。
(16)2010年9月杭州佛學院僧眾內部與日本花園大學(日本禪宗臨濟宗學術研究最重要大學)舉辦國際性佛教學術研討會,本人獲杭州佛學院副院長釋慧仁法師邀請,作為國內學術界唯一一位受邀學者破格特例安排參與該學術交流會(後來本人婉拒,未出席會議)。
(17)2011年3月受邀赴台灣的在台灣大學參加“兩岸禪宗文化論文發表會”,本人為受邀的2位大陸學者之一。
(18)2011年6月受邀參加在湖北武漢籌備的擬今後每年舉辦全國佛教學術會議“佛教論壇”暨出版佛教學術刊物《佛教論壇》的籌備研討會,本人為受邀的7位參會者之一。
(19)2014年4月在西安參加“法門寺佛舍利研究學術討論會”期間,會議主辦方的陝西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研究員,在我遞上名片後,姜館長對我說:“喔,袁經文,我讀了你很多論文。”
(20)2016年6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兩個會議“第八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與“第十一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是同時召開。參加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的兩名學生,其一,北京大學宗教學專業佛教方向博士生黃光旭見到我後,向我請教唯識學,並當眾對我說:“袁老師,您是唯識學的權威,我是讀您的論文長大的。”其二,中國計量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的學生張亮要求與我合影,說:“我的導師,要求我讀您的論文。”
(21)自2009年至2016年,先後4次受到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參加學術會議。在2014年7月召開的第九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和2016年6月召開的第八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的學愚教授安排我兩屆兩次主持和點評學術會議的某些場次。
(22)2016年4月22日,赴重慶市,應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宗教研究所邀請,主辦題為《哲學追問與佛教唯識學》的學術講座。
(三)論文
本人論文,以“佛教唯識學”為主,或以唯識學作為基域,涉及領域寬廣的融通和比較研究,諸如:
(1)唯識學與禪宗的融通;(2)唯識學與如來藏、與般若中觀的融通;(3)唯識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哲學的比較研究;(4)唯識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含: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康德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等);(5)唯識學與道教的比較研究;(6)唯識學與基督教的比較研究;(7)唯識學與科學的比較研究;(8)唯識學與印度哲學的比較研究(含婆羅門教哲學和印度教哲學);(9)唯識學與心靈道德哲學的比較研究;(10)以唯識學作為分析工具,對國際佛教學術界的著名學者進行學術批判性研究。
在權威核心、中文核心、CSSCI期刊,諸如《世界宗教研究》、《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宗教學研究》、《佛學研究》、《自然辨證法通訊》、《法音》(國家宗教局主編的佛教類核心刊物)、《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界》、《理論與改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和《深圳大學學報》等刊物,以及香港、台灣《普門學報》(台灣)、《正覺學報》(台灣)等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
《新華文摘》於2005年13期載登本人論文《唯識學視域的莊子思想新探》於“編目輯覽”。
2001年在《學術界》發表論文後,《光明日報》理論部責任編輯薄潔萍女士來函邀寫學術理論專稿。
具體論文題目如下:
1.唯識學與如來藏的融通研究(針對唯識學主流思想認為如來藏不屬於唯識學題中之義等,展開學術批判):
(1)《阿賴耶識的二維向度及其與如來藏的同質義趣》,《佛學研究》(中文核心)2011年,總第20期。
(2)《如來藏多元詮義語境考析》,《佛學研究》(中文核心)2009年,總第18期。
(3)《如來藏正義與譯本歧異辨考--以兩個漢文譯本為對象》,《廣西大學學報》2010年5期。
2.唯識學與禪宗的融通研究:
(4)《見道與參禪》,《深圳大學學報》,2014年4期。
(5)《石霜楚圓禪師的宗風與唯識法城》,《普門學報》(台北)2010年5期。
(6)《“道共戒”與唯識見道及禪宗的“無相戒”》, 《吳越佛教》(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3.唯識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哲學的融通研究:
(7)《莊子思想與唯識學》,《宗教學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04年4期。
4.唯識學與西方哲學(含: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康德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等)的融通研究:
(8)《現象學與唯識學阿賴耶識的堪比度》,《現代哲學》(CSSCI、中文核心)2010年5期;
(9)《實在世界及其層面超越--現象學視域的唯識學發微》,《社會科學戰線》(CSSCI、中文核心)2005年1期。
(10)《真妄二維的簡擇:唯識學與西方哲學會通新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中文核心)2007年10期。(此文有唯識學與康德哲學的比較研究)
(11)《唯識思想與柏拉圖理念哲學的抉擇》,由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主辦的《人文世界》(第六輯),2015年5月巴蜀書社出版。
5.唯識學與道教龍門派名著的融通研究:
(12)《佛學思想探微》,《宗教學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06年3期。
6.唯識學與基督教的融通研究:
(13)《佛教語境之基督教相似疑難點辨考》,《宗教學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11年2期。
7.唯識學與科學的融通研究:
(14)《佛教典籍之謎:天文科學奇觀索隱及學理懸置》,中國科學院主辦《自然辯證法通訊》(CSSCI、中文核心),2011年5期。
8.唯識學與印度哲學(含婆羅門教哲學)的融通研究(針對長期以來學界認為如來藏是婆羅門教、印度教“梵我”外道滲透進入佛教的結論,進行學術批判):
(15)《論如來藏與“梵我”的異質性》,《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中文核心)2011年9期。
(16)《如來藏“我”與“無我”義考》,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世界宗教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11年5期。
9.唯識學與心靈道德哲學的研究:
(17)《唯識與人間淨土》,2009年6、7月間,受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參加研討會宣讀論文,由香港中文大學結集為《人間佛教的社會角色及社會承擔》,中華書局,2012年10月出版。
10.以唯識學作為分析工具,針對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和日本、台灣的著名學者,進行學術批判:
(18)《如來藏正義與誤讀現象考察--以高崎直道和印順等為案例》,《廣西大學學報》2010年4期。 (針對國際著名的日本和台灣的佛教學者進行學術批判)
(19)《“批判佛教”思潮之“基體”論謬誤剖析》,台灣《正覺學報》,2010年四期。(針對國際著名的日本佛教學者松本史朗進行學術批判)
11.唯識學論文:
(20)《唯識學的八識結構及其奧義演繹(上)》,《法音》(CSSCI、中文核心),2012年7期。
(21)《唯識學的八識結構及其奧義演繹(下)》,《法音》(CSSCI、中文核心),2012年8期。
(22)《阿賴耶識與真如及唯識古學今學辨析》,《吳越佛教》(第四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12.禪宗論文:
(23)《禪宗“悟”義索隱》,《社會科學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11年1期。
(24)《大慧宗杲“話頭禪”理路鉤沉》,《吳越佛教》(第五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25)《禪史絕唱:“話頭禪”與“默照禪”的風雲際會》,《吳越佛教》(第七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26)《兩類禪宗芻議:學術型禪宗與實證型禪宗》,《中國禪學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27)《佛教叢林茶文化符號隱語考》,《法門寺博物館論叢》(總第五輯)陝西出版集團 三秦出版社,2012年12月。
(28)《靈隱寺住持慧遠奏對宋孝宗禪意箋注》,《靈隱寺與南宋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
13.不分類論文與教學論文:
(29)《佛舍利內涵與深邃意趣管窺》,《法門寺博物館論叢》(總第五輯)陝西出版集團 三秦出版社,2014年10月。
(30)教學研究論文:《大學生參與教學授課的時代引擎和意義》,《法制與經濟》2011年8月(下旬)。
(31)教學研究論文:《教與學之超越:大學生參與教學授課模式構想——以課程教改為例》,《法制與經濟》2011年7月(下旬)。
14.尚未發表的會議論文:
(1)《唯識思想與亞里士多德哲學解構新論》10056字。
(2)《論之“心”與涅槃彼岸》15441字。
(3)《圓悟克勤雲居道場禪法進路探幽》13220字。
(4)《“世間極成真實”唯識義解》7506字。
(5)《“道理極成真實”唯識義解》6475字。
(6)《如來藏之非了義說與了義說辨正——對三種漢文異譯的微觀分析》8952字。
(7)《禪宗與華嚴宗匯流義趣 ——以辨析宗密心體“知”法義為中心》25561字。
(8)《禪宗心性奧妙論議——以宗寶為底本》15457字。
(9)《人間佛教的生命形態觀探究》13253字。
(10)《大勢至菩薩自性彌陀憶念行門考繹》8923字。
(11)《唯識與真實——與的融攝演繹》46637字。
(12)《論巨贊法師關於空有之諍的思想》17894字。
(13)《阿羅漢修證的義理次第及其對菩薩道的回歸》19454字。
(14)《玄奘的修證與著作對時代的影響》(合著)38415字。
(15)《東亞佛教與東南亞佛教思想義理的調和——基於“阿含”經典對瑜伽唯識八識的隱說》25489字。
(16)《佛教學術研究偏離義學之憂患與對策》4598字(大綱)。
(17)《佛教學術繁榮的遠景構想與前期平台建設》10639字。
(18)《契嵩禪學思想探微》6465字。
(19)《幸福願景與究竟涅槃》8545字。
(20)《論南宗禪隱義意趣與弘傳使命》9256
(21)《禪宗法脈與禪史研究的方法論反思》17626
(22)《“緣起”與心識》12154
(23)《軸心時代的內涵及其遷變性——基於佛教義理體系的詮釋視域》20870
(24)《理性、邏輯與佛教修持》13380
(25)《論禪宗的弘傳與<壇經>的隱義意趣》10037
(26)《論禪宗法脈與“隱覆說義”的公案》8957
(27)《論象州南宗禪的弘傳與“一帶一路”建設》5112
(28)《佛教禪定與意識的激效機理探微》
(29)《論末那識及其幾種“心所”》12744
(30)《論中觀空有之諍的邏輯基點》14799
(31)《禪與禪定之路體驗芻議》19487
(32)《當現二常與玄奘求法的唯識學釋疑》9113字。
(33)《教育如何培養大師》13779字。
(34)《佛教因果思想的瑜伽唯識機理》25458字。
(四)參加境內外(港台)的學術會議和學術考察活動
在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武漢大學(2016年)等舉辦的4場國際學術會議中擔任學術會議主持和點評,其他國內學術會議多次擔任會議主持和點評。
(1)2008年9月參加在南寧舉辦的“2008—國際易學論壇—現代易學新進展”學術會議(由國際易學聯合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專業委員會、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主辦)。
(2)2008年10月參加在廣西桂平西山龍華寺舉辦的“西山論壇—佛教文化暨巨贊大師誕辰百年紀念活動”研討會。全國眾多佛教知名學者參會。
(3)2008年11月代表廣西創造學會出席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六次代表大會。
(4)2008年12月參加在杭州舉辦的“全國唯識學研討會”(部分專家來自港澳台和美國、法國、日本等)。
(5)2009年6月底至7月初,以論文《唯識與人間淨土》受到香港中文大學邀請,赴香港參加"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來自大陸港澳台和美國)。
(6)2009年10月參加杭州舉辦的“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暨東南佛國學術研討會”(部分專家來自日本)。
(7)2010年6月參加10餘名學者出席的杭州“全國唯識學與現象學研討會”暨《唯識研究》刊物發行籌備會(部分專家來自德國)。
(8)2010年10月參加杭州舉辦的"弘一大師誕辰一百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
(9)2011年3月底至4月初受台灣財團法人正覺教育基金會邀請,赴台灣大學參加“首屆兩岸禪宗文化研討會”(大陸受邀學者僅有2位)。
(10)2011年6月參加湖北武漢市歸元寺—歸元正藏圖書館籌備的今後每年舉辦全國佛教學術會議暨出版佛教學術刊物《佛教論壇》的籌備研討會(含主辦和受邀,共有7人出席參與籌備會議)。
(11) 2011年9月19日至23日參加四川樂山市(樂山大佛—彌勒佛)“第二屆彌勒文化學術研討會”。
(12) 2011年10月2日至6日參加河南偃師(玄奘故里)召開的“中國—偃師 第四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 (含瑞士、加拿大、美國、德國、印度、韓國、泰國、日本、保加利亞等國家和港澳台的81名學者參會)。
(13) 2011年10月26日至30日參加湖北黃梅(禪宗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等祖庭所在地)召開的“中國—湖北第二屆黃梅禪宗文化高峰論壇”。 (含中國、美國、韓國、泰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台的200多位學者參會)。
(14) 2011年11月4日至7日參加江蘇南通(狼山—大勢至菩薩道場)召開的“中國—南通 狼山佛教與大勢至菩薩研討會”。
(15) 2011年11月11日至16日參加浙江杭州吳越佛教—南宋佛教研討會。
(16)2012年8月5日至11日參加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紀念韓鏡清先生百年誕辰暨第四屆慈氏學研討會”(“唯識學”可以攝歸“慈氏學”範疇)(全國參會學者11人)。
(17)2012年8月17日至20日參加在陝西西安舉辦的“第四屆法門寺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18)2012年8月24日至27日參加在浙江杭州舉辦的“兩岸三地唯識學高峰論壇”,來自大陸、香港和台灣的10多位學者出席會議。
(19)2012年10月19日至22日參加由武漢大學舉辦的“第三屆旭日佛學多學科學術對話——《壇經》與禪宗思想多學科學術對話”。
(20)2013年9月12日參加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的“中國西普陀寺全堂佛像開光法會暨藏青法師晉院慶典”暨“中國西普陀寺首屆觀音文化學術研討會”。
(21)2013年11月22至24日參加廣西大學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在南寧舉辦的“儒家哲學與文化論壇傳統工夫理論全國學術研討會”。
(22)2013年12月25日至27日參加在杭州西子湖畔舉行“第十一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
(23)2014年7月中旬,以論文入選參加在貴州梵淨山舉行的“2014中國梵淨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之論文結集徵文。
(24)2014年7月25日至28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第九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佛教研討會。
(25)2014年4月18至21日在西安參加“法門寺佛舍利研究學術討論會”。
(26)2014年8月5日至10日在北京參加第五屆慈氏學研討會。
(27)2014年8月25日至27日,在南嶽衡山參加由南嶽佛協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華嚴禪與中國夢”佛學研討會。
(28)2014年9月27日,在杭州參加第三屆“靈隱佛教文化論壇:靈隱寺與南宋佛教”學術研討會。
(29)2014年10月2至5日參加在江西雲居山召開的第二屆“雲居虛雲與歷代祖師學術研討會”。
(30)2014年12月12日至15日參加在杭州西子湖畔舉行“第十二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主題是“佛典漢譯及語言學研究”。
(31)2015年中秋節前後,廣西大學哲學系儒釋道國學慕課系列《論語導讀》、《壇經導讀》和《道德經導讀》等課程授課教師一行6人和攝影師2人,赴山西五台山、陝西終南山和山東尼山(曲阜)進行儒釋道名山文化考察訪談的攝錄工作。
(32)2015年12月4日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第十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當代中國佛教寺廟口述歷史(1949-至今)學術研討會。
(33)2016年4月22日,赴重慶市,在西南大學作題為《哲學追問與佛教唯識學》的學術講座。
(34)2016年5月28日赴杭州靈隱寺參加第五屆靈隱佛教文化論壇:靈隱寺與巨贊法師--紀念巨贊法師誕辰108周年學術研討會。
(35)2016年6月24日至26日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第八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協辦單位:中國佛教學會;合辦單位: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6月27日至7月1會議安排參訪廣東肇慶四會市六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武漢靈泉寺。
(36)2016年7月6日至7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的“玄奘的譯經思想與實踐——早期佛教與基督宗教經典翻譯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37)2016年7月8日至10日,以論文入選參加在貴州梵淨山舉行的“2016中國梵淨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之論文結集徵文。
(38)2016年8月19日至21日,赴南嶽衡山,參加全國第二屆“中國—南嶽方廣論壇”。
(39)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赴杭州參加第十四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
(40)2016年10月29日至30日,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舉辦的“第六屆國際佛學論壇——因果思想研究”研討會。
(41)2016年12月22日至24日,參加首屆貴港佛教論壇學術會員。
(42)2017年2月22日上午,在南寧市明園飯店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委員會會議。
(43)2017年2月24日下午,在南寧市明園新都飯店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委員會受聘儀式,聘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專家。
(44)2017年5月5日至7日赴杭州參加第六屆靈隱佛教文化論壇——紀念契嵩法師誕辰1010周年學術研討會。
(45)2017年5月13日至16日赴廣東東莞市參加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舉辦的全國性“禪宗六祖文化與‘一帶一路’學術研討會”。
(46)2017年6月9至12日赴廣州參加“佛經與聖經:第七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學術研討會”。
(47)2017年6月24日至7月1日,赴成都、重慶進行考察調研。
(48)2017 年7 月20 至22日,受邀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富餘正潔寺舉辦的“心與心所研究——第七屆國際佛學論壇”。
(49)2017年7月28至30日赴香港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第十二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
(50)2017年7月30至8月2日,受邀參加在泰國清邁舉辦的2017年“第七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51)2017年8月11日至13日,赴廣東梅州興寧市進行考察調研。
(52)2017年8月24日至27日,赴成都參加小型佛教學術會議。
(53)2017年9月1日至2日,赴百色考察學習。
(54)2017年9月22日至25日,赴合肥參加“第二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
(55)2017年10月29日至31日赴梧州參加“學習十九大精神,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梧州佛教文化研討會”。
(56)2017年11月10日至12日,赴廣州參加“2017年廣州學國際論壇”。
(57)2017年11月24日至27日,赴陝西寶雞參加“第三屆佛教義學研討會暨太虛大師圓寂七十周年紀念研討會”。
(58)2017年12月1日至3日,受邀到杭州參加“第十五屆吳越佛教研討會”。
(59)2018年4月27日至5月1日,到廣州參加“宗教生活:第八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學術研討會”。
(60)2018年6月19日至22日,到象州參加“廣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討會”。
(61)2018年7月13日至17日,到杭州徑山寺參加“第二屆徑山禪宗祖庭文化論壇暨徑山萬壽禪寺山門落成天王殿佛像開光慶典”。
(62)2018年7月17日至21日,赴蕭山、下沙江濱、上海·同濟大學、上海·嘉定·上海大學、周莊等地考察。
(63)2018年7月21日至29日,學院全體教師到井岡山考察、學習。
(64)2018年7月29日至8月4日,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8屆國際佛學論壇——緣起思想研究”。會前,赴山海關、北戴河。
(65)2018年8月13日至18日,到南寧飯店參加半天會議;隨後,專車赴百色幹部學院,參加廣西第十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審委員會的5天封閉評審工作。
(66)2018年8月30日至9月4日,赴北京參加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佛教史論壇”學術研討會。
(67)2018年9月13日赴武漢,14日上午,在武漢蓮溪寺給佛學院尼眾和學員做佛學講座。
(68)2018年9月14日至18日,在武漢,參加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17日下午,與鄧曉芒、姚治華等知名教授聊形上學和佛學。
(69)2018年 10月22日下午,作為宗教政策、理論研究專家,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舉辦的“堅持我國宗教工作中國化”座談會。
(70)2018年 10月23日至25日,作為廣西創造學會會長,在南寧飯店,出席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八次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