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鑼鼓戲

袁河鑼鼓戲,又稱“三角班”,是宜春(古稱袁州)地方戲劇劇種之一,明末已有演出,盛行於清同治年間,土生土長,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袁河鑼鼓戲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戲劇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末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中國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演出劇目均以袁州土話為其舞台語言,配之以當地採茶小調和鄉土民歌,演出以民間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戲,演出始終以鑼鼓伴奏,故有“鑼鼓戲”之稱。在表演藝術上,主要表現在行當藝術,由小丑、小旦、小生之行當組成,後又增加了淨行和老生組成。在民國前後,袁河鑼鼓戲在民間已十分盛行,先後建立了18個有名的戲班子。建國後,在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袁河鑼鼓戲得以全面發展和提高。造就了一批有名望的藝人,其唱腔優美,行當齊全,表演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演出的主要傳統劇目有《補背搭》、《賣花錢》、《翻薯苗》、《熊相公》等。

歷史淵源

袁河鑼鼓戲形成與發展的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
(1)從演出形成和角色發展上看,它分為“單台戲”、“雙台戲”、“耍戲”和“本戲”。
(2)從班底情況分析,又有“草台班”與“專業班”的不同組合。
(3)從聲腔發展來看,它又經歷了民歌、燈彩小調、評話曲調、戲曲化主腔的形成,以及諸聲腔合流而綜合發展的成熟階段。
從現存史料來看,袁河鑼鼓最早可溯及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據《宜春縣誌》載:“上元張燈,家設酒茗,好事者作燈會,扮演魚龍百戲。”所演之牛燈與茶燈,已初具戲劇性。有漁、樵、耕、讀諸類人物的扮演。其中插入春鑼、評話說唱等單台演唱。繼而表演《太公釣魚》、《八仙過海》等簡單折子戲。唱的民間小調和(川調)、伴奏的是鑼鼓和幫腔。這種燈彩表演是袁河鑼鼓戲之始。
到了道光年間,鑼鼓戲在宜春民間已是十分盛行了,演出劇目基本上都由敘事體轉為了代言體,有了故事情節,有了人物角色。唱腔方面也實現了單台戲。
至鹹豐年間,袁河鑼鼓戲與兄弟劇種交往增多。與宜春評話的結合,產生了“檢板”,與湘劇的結合產生了“高腔”,並逐漸的向專業班發展,給袁河鑼鼓戲帶來更大的發展,使其日臻完美和成熟。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陽光雨露下,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和提高,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五十年代,鑼鼓戲藝術有許多有名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開始整理它的優秀傳統劇目,發揚其民主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使袁河鑼鼓戲舞台上出現了一批內容健康、藝術性較完美的傳統劇目,如《熊相公》、《雕龍寶扇》、《翻薯苗》、《秧麥》、《補背褡》等等。同時也用鑼鼓戲形成現代戲劇目,如《紅色游擊隊》、《一盤棋》等,使袁河鑼鼓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基本內容

演出劇目:五十年代,袁河鑼鼓戲在許多有名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從1952年開始整理它的優秀傳統劇目,吸取其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使《袁河鑼鼓戲》舞台上出現了一批內容健康,藝術較完美的傳統劇目,如《熊相公》、《雕龍寶扇》、《翻薯苗》、《秧麥》、《假報喜》、《賣花錢》、《補背褡》等等。同時編演現代戲劇目,如《紅色游擊隊》、《一盤棋》等;還移植了許多優秀現代戲劇目,如《紅大嫂》、《三代》、《向秀麗》、《劉介梅》、《社長的女兒》等。
《袁河鑼鼓戲》的音樂主要包括唱腔曲調和鑼鼓戲伴奏兩部分。唱腔曲調有單台戲、耍戲調、大戲專用調和高腔曲調四大類。前兩類是專戲專曲,共有80餘首;後兩類是一曲多用,有20餘首,全用鑼鼓伴奏。其[一字調]、[河南板]、[南瓜調記]的基本板式是起板----檢(簡)板----轉板-----煞板。調式有六聲音階的宮調式、徽調式兩種。唱腔按行當區分,以不同的行腔方法和真假嗓音加以區別。鑼鼓經貫穿全劇,以統一全劇節奏,烘托舞台氣氛。常用的鑼鼓點有[四六起板]、[大金錢]、[小金錢]、[各斗各]、[走換]、[勇縋]等。打擊樂有班戲、堂鼓、漢鑼、小鑼、雲鑼和鈸等。鑼鼓經點用場靈活,多數點子均可接唱,只在最後一拍加“打“即可。《袁河鑼鼓戲》融合民歌小調、宜春評話、高腔和鑼鼓腔為一體,使其聲腔具有高昂奔放,活潑跳躍的鄉土特色;而委婉輕鬆的曲調在檢板唱腔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名家藝人唱法各異,獨具一格,可謂百花吐艷。

基本特徵

袁河鑼鼓戲紮根於民眾,它的演出唱做念白個性鮮明,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健康淳樸,活潑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民間燈彩舞蹈是它表演藝術的源頭,人民民眾的生活、勞動、理想、民間故事是劇目題材的依據。袁河鑼鼓戲以農民的喜劇性生活為題材居多,喜劇藝術豐富多彩。根據農村生活素材塑造的各類農村婦女形象,多是對愛情執著潑辣,家務勞動能幹利索,遊玩時開朗歡快的性格。對於被批判性的人物,如惡婆、媒人、嫖客、賭徒、懶漢等形象,則刻劃得醜態百出。舞台表演的各種農事勞動動作熟練輕鬆,場面緊張熱烈,男女勞動者活潑愉快,體現了對勞動及勞動者的讚美。

瀕危狀況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形勢的發展,影視、網路等現代傳媒的衝擊,袁河鑼鼓戲和其它傳統戲曲一樣,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客群日漸萎縮,演出場次越來越少。另外袁河鑼鼓戲的表演藝人大多步入古稀之年,卻面臨缺乏傳人、後繼無人的局面,袁河鑼鼓戲已經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

保護措施

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袁河鑼鼓戲,宜春市袁州區政府確定由袁州區文化館為該項目的保護單位,落實了下一代傳承人,爭取了傳承人補貼資金,建立了穩定的袁河鑼鼓戲演出隊伍,從而保護和發展了袁河鑼鼓戲,使之在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