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廟坐落在揭陽漁湖長美村。該廟正面中間為三門式凹斗門樓,中門首橫額刻有福建晉江張瑞圖題寫的“袁氏家廟”匾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氏家廟
- 創建於:宋、元時代
- 古稱:陽潮里
- 坐落在:揭陽漁湖長美村
袁氏家廟歷史,袁氏家廟結構,
袁氏家廟歷史
長美村是一個創建於宋、元時代的古村落,古稱“陽潮里”。在揭陽,延綿的榕江奔騰而來,流經漁湖半島時突然向南拐了一個90度的彎,繼而又折向北,與榕江北河匯合東去,形成一個“凸”字形的小半島。長美村就坐落在這個小半島上,這裡水網縱橫,舟楫便利,可漁可耕,村民勤奮耕行,重視文化教育,人才輩出。這裡也是潮汕和台灣四十餘袁姓村莊,數萬袁姓人口的發祥地。家廟便是村中最具紀念意義的建築。“袁氏家廟”供祀袁姓入潮開基的一至六世祖,始祖為北宋仁宗慶曆年間進士、兵部尚書袁琛。袁琛於北宋神宗元豐六年 1083年 ,因黨錮禍貶鏑潮州任刺史,此後他就在這裡定居。其兒子袁熙於宋哲宗紹聖年間的揭陽漁湖開基立籍,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人文積澱。據村中老人介紹,家廟始於元至順豐年間,迄今600多年。寨門外至今還保存一對大石鼓。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五十一年重修的。為三進二天井一拜亭的建築格局,坐北向南,分金醜未兼癸丁,面積1200多平方米,高達6米,是潮汕地區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清代前期建築。
袁氏家廟結構
當我們沿著西邊小溪畔的村道,向東一拐,經寨門進村,就可見到—個大灰埕,家廟就坐落在大灰埕北面,家廟外觀古樸大方,張瑞圖為明代萬曆探花、宰相,以書法名世,他與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有“北董南張”之譽。中門掛有門聯“家譜書聲千秋盛,廟堂仕宦萬代傳”,橫額為“永世其昌”。走過門樓,是家廟的前廳,前廳後為—大天井,天井中間有一抱印亭,它屋面與中廳屋面相連,平面呈凸型,大右有廡廊圍護,形成了—個開敞的大空間。這裡是家廟作為宗族眾多人員聚會、議事、宴請賓客的場所。中廳正中懸掛有清乾隆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史貽直所書的“崇禮堂”正匾。史是清乾隆乙丑科進士、惠州府學教授袁的老上司,他還應袁的邀請,為漁湖袁氏譜牒作《袁氏大宗序並歌》。另外,“崇遠堂”匾,“歌聚堂”匾,“親恩岡極”匾,也均為歷代名宿所書。走過中廳,是淺而寬的後天井,它深度不大,卻有主座的寬度,左右沒有按常規設定廡廊,筆者經請教家廟長者,營造時為何如此設定,是因場地關係,還是另有原因,他也不知其因,就實地察看,卻感覺到很有特色,它與前天井形成深與淺的對比,使家廟前有寬敞的公共活動空間,後又有緊湊的私密祭祀空間,別具一格。后座為大廳,懸掛有宗族先祖的畫像和眾多歷代名宿所書的牌匾、楹聯,莊嚴古樸,盡顯它在家廟至尊的位置。“袁氏家廟”建於清康熙年間,它是潮汕建築在明代嘉靖年間以來的古樸典雅、恢宏大器基礎上,開始走向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演變過程中的一座建築。它平面布局,承接我國傳統建築講究的中軸線,左右對稱,不倚不偏,不曲不折,更不旁生枝節。以縱向為主,將重心放在中軸線上,布置廳堂。同時,將廳堂、廡廊、天井進行嚴謹組合,通過廡廊的聯接,外牆的圍護,使整個家廟有非常合理的秩序性、邏輯性。此外,家廟四周用外牆封閉,內又開敞,這種外封閉,內開敞;有內聚性、有防禦性、有私密性。在結構上,前座九桁式,前後立花籃礎檐柱;中座為十三桁式,明間四柱著地,立八棱花籃礎檐柱和浮珠礎圓棱金柱。中槽置“三木載五木瓜,五臟內十二塊花坯”抬梁式梁架,梁架上置有斗拱。后座為十五桁式,明間六柱著地,設定基本同中座,另加兩根副點金柱,梁架上置鳳冠疊斗。家廟梁架上裝飾有素木雕飾品,內容多為人物故事。採用通雕技法,造型生動。它已一洗宋、明以來簡樸的風格,開始走向重雕琢、重堂皇的建築風格。
縱觀家廟,我們看到它不論從人文、地理、歷史,還是從建築上、結構上都為今天的我們積澱了豐富的潮汕文化遺產,許多東西都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它、發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