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南廟武術

袁州南廟武術

袁州南廟武術,流傳於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的的傳統武術,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袁州南廟武術起於唐,盛於清,普及於解放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練武者眾,習武者精,武術之鄉,形成已久。袁州南廟武術,門類繁多,根深葉茂,它多為硬門拳,屬南拳之列。

2015年12月,袁州南廟武術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3-Ⅵ-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州南廟武術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編號:3-Ⅵ-3
  • 遺產類型: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批准時間:2015年12月
  • 申報地區:宜春市袁州區
歷史淵源,武術特色,內容和形式,器械道具,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袁州南廟武術根深葉茂,歷史悠久。南廟人民自古以淳樸、剛直、勤勞、勇敢著稱。《南廟武術》起於唐,盛於清,普及於解放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練武者眾,習武者精,武術之鄉,形成已久。由於歷史、地理條件關係,其強悍之民風由來已久,南廟民眾武術活動,起於唐,盛於清,普及於解放後。據《宜春市志》記載:清末民初,宜春民間練武者眾,習武者精,尤以袁州南廟武術最盛。當時的拳師有:彭昂賢、劉斗賢、彭東昌、李發龍、彭智進、劉錫璜、彭建高等。
改革開放以來,袁州南廟武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江西省內外武術比賽中獲得成績,宜春市袁州區1991年正式被授予“武術之鄉”的稱號。

武術特色

內容和形式

袁州南廟武術流傳日久,支系日繁,又在不斷改進和創新。它集技擊,強體、健身、修性為一體的獨特運動方式,以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形式強體健身。
袁州南廟武術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數百年來已衍生出名揚省內外的諸多流派,門類繁多,根深葉茂,多為硬門拳,屬南拳之列。其特點:勢猛樁穩、剛柔相濟、套路簡樸、易學好懂。既可防身又能健體。主要套路:彈琴、四門、六肘、橫樁、封鎖口等。

器械道具

袁州南廟武術的主要兵器:大刀、雙刀、鉤鐮、棍子、耙頭、流星錘、板凳等。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袁州南廟武術多以口傳身授形式授傳。一代一代承襲,但是現在能夠全面掌握袁州南廟武術的拳師都已年邁或已去世,許多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境地,一些拳譜面臨失傳,因此亟須加強袁州南廟武術的搶救和保護工作。

傳承人物

彭芳,女,漢族,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項目名稱:袁州南廟武術,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申報。
她1975年起學習馬步扎樁、弓步沖拳等各種基本功,1977年至1983年學習各種拳術和器械,1984年至1992年在袁州區化成街少兒武術、獅子培訓班任教練,2011年以來在袁州區文化館南廟武術傳習所任總教練。她擅長劍術、刀術、拳術、對練和徒手,具有柔中帶剛、手眼身法步同步到位、表演性和實用性兼具的特點。

保護措施

政府採取的措施有:成立以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長為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搶救領導小組;成立袁州南廟武術專項保護小組;於2009年對袁州南廟武術進行了文字採錄和圖片資料拍攝、錄像,並製作了影像資料;所有文字、音像資料均已建檔保存。
宜春市袁州區政府大力開展民眾性武術活動,舉辦武術培訓班,聘請宜春市袁州區的武術界前輩定期到武術隊傳授技藝。各中國小還開設了武術培訓班,要求每個學生選修1~2個武術項目,為袁州南廟武術儲備人才。
宜春市袁州區政府克服種種困難,不斷完善各類設施,全力推進南廟民眾武術活動的開展,每年都投入資金添置器械,培訓隊伍,外出考察、舉辦武術比賽。每逢節日,農閒時節,都由武協牽頭,精心安排活動,聚眾比武。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1月19日上午,2017首屆宜春花博園新春燈會暨民俗文化藝術節新聞發布會在宜春文化藝術中心舉行,活動中表演了袁州南廟武術。
2019年5月14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南廟武術傳承人向宜春學院的留學生傳授傳統武術的動作要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