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仁琮

袁仁琮

袁仁琮,侗族,1937年生,貴州天柱人。中國作家,貴陽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寫作學會顧問、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貴陽市文聯委員。袁仁琮是一位多產的侗族作家,成果包括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其中以文學創作尤為卓著。在貴州少數民族作家中,與劉榮敏、弋良俊被譽為侗族作家“三劍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仁琮
  • 民族:侗族
  • 出生地:貴州省天柱縣
  • 逝世日期:2017年6月23日 
  • 職業:作家、教授
  • 畢業院校:貴陽師範學院
  • 代表作品:《王陽明》
經歷,創作之路,主要作品,早期作品,近期作品,成就與榮譽,主要成就,主要榮譽,寫作特點,

經歷

1937年生於貴州省天柱縣藍田區碧雅村一個農民家庭,自幼生活貧苦。童年的歷練成就了他堅韌不拔的品格,這也深深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並成為其創作的不竭源泉。1951年,考入天柱民族中學。1957年,考入貴陽師範學院中文系。1961年畢業分貴陽第一中學任語文教員,1979年調貴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任教,後與金築大學合併為貴陽學院,為該校中文系教授。

創作之路

1956年開始文學創作,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在《山花》、《花溪》、《人民文學》、《民族文學》、《上海文學》等刊物發表小說、詩歌、劇本、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已出版小說集《山里人》、長篇歷史小說《王陽明》、再版《王陽明》(修訂本),長篇小說《血雨》、《窮鄉》、《難得頭頂一片天》、《太陽底下》、《夢城》7部,論著《新文學理論原理》、《解讀王陽明》、學術論文集《鱗爪集》,主編《情滿冰雪路》等散文集8部,獲全國、省市文藝獎多次,長篇小說《太陽底下》獲貴州第二屆烏江文學獎。作品獲全國侗族文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省作協及省民委、貴陽市政府及學會專項獎多次。長篇小說《破荒》榮獲第十一屆“駿馬獎”長篇小說獎。
袁仁琮與夫人袁仁琮與夫人

主要作品

早期作品

先後在《貴州文藝》、《山花》、《上海文學》、《人民文學》、《民族文學》、《花溪》、《貴州日報》等報刊發表作品,已出版的長篇小說有:長篇歷史小說《王陽明》(1998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血雨》(1999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窮鄉》(1999年,台海出版社出版),《難得頭頂一片天》(2002年,遠方出版社出版),《太陽底下》(2005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近期作品

《夢城》(200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說集《山里人》(1986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文學理論專著《新文學理論原理》(1995年,貴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學術論文集《鱗爪集》(2004年,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解讀王陽明》(2009年巴蜀書社出版),長篇歷史小說《王陽明》修訂本(2009年巴蜀書社)。主編散文集《遙遠的星空》等7部,另有散文、論文、小說百餘篇未輯成冊。

成就與榮譽

主要成就

1956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在《山花》、《花溪》、《人民文學》、《民族文學》、《上海文學》等刊物發表小說、詩歌、劇本、散文、報告文學等40多篇(首),著有小說集《山里人》、長篇小說《王陽明》、文學理論專著《新文學理論原理》以及關於文學、寫作學、民族學研究論文20餘篇。

主要榮譽

作品和學術論文曾獲省、市政府、部門、學會獎項多次,被選入《中國新文藝大系》、台灣出版的《當代中國大陸作家叢書》、《當代少數民族作家作品選講》、《貴州文學大系》等,並流傳至香港、台灣、日本,事跡載入《東方之子》、《跨世紀中華文藝人才大辭典》等20餘種典籍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陽市文聯委員。

寫作特點

1、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袁仁琮始終堅持的藝術方式。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手法,越來越為許多作家所不屑,認為其外在與膚淺已不足以用來反映日益豐富複雜的社會現實。但袁仁琮50餘年創作生涯,始終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以其眼下如此豐富的創作成果,證明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生命不斷發展更新的事實。這對一些報有藝術創作手法虛無論觀念的年輕作者,應該不乏啟示意義。
2、袁仁琮作品大多為切入式線性結構。這種結構在現代主義小說中雖然很常用,但這些小說往往能通過對故事的解構,時空的倒錯,意識的徜徉,給人以五彩紛呈的豐富想像空間。但袁仁琮在採取這種結構時,往往故事從頭至尾十分完整。這在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篇小說中,很容易造成一種作品單薄的弊病。可袁仁琮的作品,除局部一些作者不熟悉的生活描寫外,很大程度上並無簡單之感,這可能主要得益於作者的知識面的廣闊和生活閱歷的豐富。由此可見,結構方式並非作品成功的不二法門。
3、民族性是袁仁琮創作的一個亮點。袁仁琮作為侗族作家,民族認同感十分鮮明。在他早期創作的中短篇作品中,這種民族特色就很濃。在其《吉那》、《路遇》、《打姑爺》等作品中,這種民族特色還更多地是表現在環境和人物外在的裝扮上。而到了後期的長篇小說中,似乎很難找到身著民族服飾的主人公,連侗族標誌的鼓樓、牛腿琴等似乎也不多見。且不說《窮鄉》、《難得頭頂一片天》、《夢城》這樣的涉農作品,就是在《王陽明》、《血雨》、《陽光底下》這類作品中,依然讀得出侗族人所特有的那種性格,如愛美,愛音樂、善良、倔強等等。這說明作者對民族性的認同,已經從表象深入到內心,到人物血液中去了。
4、人物語言個性化也是袁仁琮作品的一個特色。袁仁琮筆下的人物個性,很多並非通過故事細節描述出來的,而更多的是通過說話讓讀者體味到的。即使是在他早期作品中,那時由於時代的局限,許多作品真是“千部一腔”。不僅作者描寫,就是人物說話,也都是“印刷體”。可袁仁琮在塑造人物時,就已經較能注意到人物的身份、個性,什麼人說什麼話。到了後期作品,作者保存並很好地發揚了這一特色。不僅在人物對話中,還在相當程度上拓展到了敘事語言上。特別是對一些方言的巧妙運用,既能讓人看得懂,又能反映人物性格,讀起來十分生動有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