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室是1984年由國家計委批准並資助建設的第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1987年通過驗收並成立,依託單位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目前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分別由薛其坤研究員和王鼎盛研究員擔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 依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驗收並成立:1987年
  • 研究領域:表面晶體結構、電子結構
研究領域,項目成果,學術團隊,交流合作,未來發展,

研究領域

實驗室的主要學術方向為
(1)凝聚態物質表面晶體結構、電子結構和聲子結構及對材料物性的影響;
(2)以信息和能源以及高技術發展的關鍵器件材料為對象,研究薄膜生長和表面動力學過程、複合薄膜和納米材料的表面界面形成與晶界變化、特殊功能的低維量子器件結構、概念以及套用。
研究內容
(1)原子尺度上表面納米結構的形成機理及其輸運性質;
(2)低維系統的電子結構;
(3)半導體/磁性金屬低維納米結構的控制生長和其磁學、光學和電學性質互關聯產生的量子現象;(4)III-V族半導體薄膜和超晶格外延生長和光電子器件研究;
(5)絕緣表面原子結構和物理過程;
(6)亞微米人工結構的設計與加工。

項目成果

實驗室成立後獲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特等獎;創造了一種“狀態跟蹤”方法,在多層磁性膜的磁異性理論中取得突破進展,應邀在美國APS年會作了邀請報告;在金剛石膜生長的微觀機理研究中解決了多年來在理論模型上存在的爭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提出外延生長的RLA理論,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表面活性劑在薄膜生長中的作用規律,應邀在美國MRS和APS年會上作特邀報告,最近被Nature雜誌以“薄膜的攀岩者”為題進行了報導和專門介紹;首次生長出了大面積定向排列聚合CN納米鐘並在其場發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應邀在美國陶瓷年會上作邀請報告;在矽基非晶和納米材料結構和光學性質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找到了非晶矽光致亞穩變化機理,應邀在美國MRS作特邀報告;製備出了全同金屬納米糰簇有序排列構成的兩維人造晶體,工作被包括Phys. Rev. Focus(《納米糰簇的奇妙》為題)、Nature(“Just Like That”,《克隆團簇》為題)、Science News(《在矽表面播下整齊的種子》為題)、MRS Bulletin在內的十幾種專業雜誌和媒體轉載和報導。
多年來,實驗室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國家科委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鑑定科學成果3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並獲得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和葉企遜物理獎等個人獎項。共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500餘篇(包括PRL 10篇、PRB 40餘篇和APL 30餘篇)。工作在國際上有廣泛的影響,並多次得到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國際著名科學家的高度評價。 在人才培養方面採取的方針是利用機會發現人才、創造條件吸引人才、放心大膽使用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在實驗室學術方向指導下,以完整的課題組為單位,在每個課題上形成有較高國際學術聲望的學術帶頭人(如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或百人計畫獲得者)、研究骨幹和技術支撐組成的20人左右的研究隊伍。現在這樣的課題組已經有五個。實驗室成立至今共出站博士後30餘名、培養研究生70餘名,有的已經成為國際著名學者,如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所長王恩哥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武汝前等。

學術團隊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37人,其中包括博士生導師1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獲得者7人,在讀研究生45人,博士後9人。學術委員會由25名專家學者組成(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

交流合作

實驗室一直十分重視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工作。先後與美國、英國、日本、德國、以色列等十幾個國家開展了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如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西北大學、哈佛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日本東北大學、德國卡斯魯厄研究中心、夫琅和費研究所、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

未來發展

今後五年的主攻方向是新穎功能薄膜材料和特異低維/納米結構的生長/合成、物性和量子效應研究以及這些材料和結構在信息、能源和納米技術等高技術產業的套用等方面。工作重點放在輕元素和第三代半導體的薄膜材料/納米結構以及磁性低維體系的生長機理和原子尺度上的控制以及物理性質特別是量子效應研究、納米太陽能電池和納米器件的研製、絕緣和催化表面原子結構和相關物理過程以及GaN器件及其產業化等方面。在儀器方面,採取自己獨立研發和國外引進相結合的辦法,發展10台左右世界先進的薄膜製備系統、器件微加工系統或研究儀器,如高分辨電鏡-STM聯合系統、極低溫強磁場雙探針STM-分子束外延聯合系統以及大型計算機工作站等。完成全部六個課題組的建設,繼續吸收和培養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幹,使傑出青年基金/百人計畫獲得者達到15人,在站博士後和在學研究生50名左右,並做出幾個原創性的研究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