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殘餘損傷及內部損傷耦合作用下的可再製造性評價

表面殘餘損傷及內部損傷耦合作用下的可再製造性評價

《表面殘餘損傷及內部損傷耦合作用下的可再製造性評價》是依託大連理工大學,由孫清超擔任醒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面殘餘損傷及內部損傷耦合作用下的可再製造性評價
  • 依託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孫清超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可再製造性評價是機械裝備再製造過程面臨的首要問題,此類研究以損傷形成及演化規律為主要內容。前期研究發現:表面殘餘損傷及內部損傷是影響再製造對象剩餘壽命的核心因素。 項目從損傷特性檢測與描述、剩餘強度/剩餘壽命預測、可再製造性評價模型構建3個環節展開研究:(1)檢測再製造對象損傷特徵,研究損傷形成機理,揭示表面初始損傷-殘餘損傷躍遷規律,描述損傷隨機特徵,以把握再製造對象特殊性;(2)分析、驗證表面殘餘損傷及內部損傷耦合作用下的應力場、應變場,基於疲勞損傷耦合理論建立損傷演化場及剩餘強度/壽命預測模型,考慮初始損傷隨機特徵建立機率損傷圖譜,以突破均質材料壽命預測技術不完全適用於再製造對象的難題;(3)研究再製造對象損傷臨界閾值界定原理與方法,建立多層次多維度可再製造性評價模型,系統評價機械裝備可再製造性。研究成果對於提高我國廢舊裝備可再製造性評價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結題摘要

項目組按計畫完成了預定的各項研究內容,達到了研究計畫預期的研究目標,項目圍繞表面殘餘損傷及內部損傷耦合作用下的可再製造性評價,從多尺度、多損傷機制、多學科等角度對表面損傷及內部損傷檢測、統計與分析技術,表面殘餘損傷-內部損傷耦合的壽命模型建立,再製造對象的剩餘強度/剩餘壽命預測與可靠性分析,可再製造型評價模型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提出並形成了 3 點表面殘餘損傷與內部損傷耦合作用下疲勞壽命預測理論:基於位錯滑移、能量理論和斷裂力學的高周-超高周內部損傷疲勞理論,基於表面粗糙度等殘餘損傷疲勞壽命模型理論,基於改進灰色關聯度的葉輪疲勞強度數據轉換模型理論;突破了 2 項利用內部損傷理論模型進行可再製造性評價的關鍵技術:基於實驗頻率與工況差異性的超高周疲勞壽命數據修正技術,根據GBF 區域尺寸預測離心壓縮機葉輪葉片可再製造性技術;建立了基於機率損傷疲勞和灰色關聯度模型的離心壓縮機葉輪疲勞強度評價標準和可再製造性評價。項目相關內容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 13 篇論文,其中在國際期刊發表 7篇、SCI 收錄論文 7 篇、EI 收錄論文 2 篇,獲得發明專利 7 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