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廟(衡山南嶽大廟)

南嶽廟(中國南方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

衡山南嶽大廟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嶽廟,又叫南嶽大廟,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嶽區,朱明峰的南麓赤帝峰下。南嶽廟是祭南嶽聖帝的寺廟,始建於隋代,是中國南方規模較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宮殿式建築群之一,素有“南國故宮”之稱。後經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繕擴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並形成98500平方米的規模。

南嶽廟主軸線上由南至北共分九進,依次為欞星門、奎星閣、正南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廟內兩側東有道教八觀,西有佛教八寺,是儒、釋、道三教並存的典範。南嶽廟是一座集國家祭祀、民間朝聖、道教宮觀、佛教寺院於一體的宮殿式古建築群,是南方最大的傳統文化博物館和藝術殿堂。

2006年5月25日,南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嶽廟
  • 地理位置湖南省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嶽區
  • 景點級別:AAAAA級
  • 占地面積:98500 m
  • 所處時代:唐至清
  • 建築面積:25800㎡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文物編號:6-0673-3-376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格局,特點,主要建築,綜述,正殿,御碑亭,其他建築,歷史文化,南嶽文化,歷史人物,名字來歷,發行郵票,文化活動,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明代劉獻《重修南嶽廟記》載:“舜居社,南巡至南嶽如岱禮,言祀覲之禮如岱也。禹受禪若帝之初。茲山之祀可推。周制:六年王時巡諸侯,朝於方岳。當時岳有明堂,為享帝尊親之所,禮特隆焉。歷漢而唐,極祀不衰。”這裡的明堂應該就是南嶽廟宇的前身。
南嶽廟本在祝融峰上,為方便國(皇)家祭祀與民間朝聖,隋代移至山下。
據《南嶽志》記載,唐初,建司天霍王廟;開元十三年(725年),由唐玄宗詔建南嶽真君祠;開元十五年(727年),南嶽廟受特大火災,其後陸續得到修復;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南嶽真君為司天王,於是廟制按王宮規模增修,至唐肅宗時(711~762年)即有相當規模;貞元年間(785~805年),開始稱為南嶽廟,並沿用。
宋開寶九年(976年),詔修南嶽廟;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趙恆,加封南嶽司天王為“南嶽司天昭聖帝”,因此其建築形制亦“由王升帝”“擬然帝居”,從此成為一種“定製”,並沿襲下來。
南嶽廟歷經宋、元、明、清歷朝各代六次大火和十六次重修擴建。
清光緒八年(1882年),南嶽廟由平江舉人李元度受命重修,增建和重修了行祠、御碑亭、御書樓、注生殿、轄神祠,使南嶽廟頗俱規模,沿襲下來。
抗日戰爭時期,南嶽廟正南門城樓在被飛機炸毀外。
1963年,南嶽管理局文物保管股改稱為南嶽縣文物保管所。
1973年,改稱為衡山縣文物管理所。
1968~1978年間,南嶽廟被視為“四舊”而遭到了破壞,碑林、匾額、塑像和經書等悉數被毀。
1980年開始,南嶽廟開始了持續的整修,損壞的建築和神像等都已經復原。
1982年,改隸為湖南省南嶽管理局。
1984年,建立南嶽區後,易名為湖南省南嶽文物管理所。
1992年,南嶽區將南嶽廟的管理權屬由文物管理部門移交給宗教團體,由新成立的南嶽廟佛道管理委員會負責。同年成立南嶽區宗教事務局,對南嶽廟進行行政管理。
1995年,成立湖南省全面修復南嶽大廟委員會,負責對南嶽廟的修復。同年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羅哲文、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國家建設部歷史名城專家教授會聚南嶽,評審並通過了《全面修復南嶽大廟規劃方案》。
南嶽廟(衡山南嶽大廟)
南嶽廟

建築格局

格局

南嶽廟坐北朝南,前臨壽澗水,後枕赤帝峰。占地面積9.85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8萬平方米。中軸線分為九進四重院落,包括正殿、寢宮、御書樓、盤龍亭等建築;廟東側為八個道觀,西側為八個佛寺。

特點

南嶽廟佛道共存,四周圍以紅牆,角樓高聳,壽澗山泉,繞牆流注,頗似北京故宮風貌。南嶽廟保持了唐宋以來的藝術精華。
南嶽廟(衡山南嶽大廟)
南嶽廟

主要建築

綜述

岳廟分為主要建築為正門、奎星閣、城門式的三大洞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北門。

正殿

正殿又名大殿、聖帝殿,為南嶽廟第七進建築,建築面積1877平方米。殿前是一塊大坪,正殿聳立在17級的石階上,正中的石階嵌有漢白玉游龍浮雕,正殿高7.2丈,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內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徵南嶽72峰。殿頂覆蓋著橙黃色的琉璃瓦。並飾有寶劍、大小蟠龍和八仙中的人物,飛檐四角,垂有銅鈴,檐下窗欞、壁板,都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或花木鳥獸,後牆上繪有大幅雲龍、丹鳳。大殿台階四周,有麻石欄桿圍繞,柱頭上雕刻有獅子、麒麟、大象和駿馬,欄桿中嵌有漢白玉雙面浮雕144塊。殿中原來設有岳神座位,歷代統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如唐初封為“司天霍王”,開元間又封為“南嶽真君”,宋代加封為“司天昭聖帝”等。

御碑亭

御碑亭為南嶽廟第四進建築,內有康熙皇帝御製的《重修南嶽廟碑記》碑刻279字,首句為“南嶽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亦名壽岳。”這也是南嶽為“壽岳”的御定。康熙的手跡在1968~1978年間遭到損毀。

其他建築

第一進是正門,也叫欞星門,由花崗石砌成,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姿態雄偉,門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茵。
第二進為奎星閣,又名盤龍亭,其上為戲台,閣東有鐘亭,閣西有鼓亭。是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39平方米。
第三進為城門式的三大洞門,正中叫正川門,門內有玲瓏別致的御碑亭,亭內有清聖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為重修南嶽廟而立的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碑文系康熙親筆。
第五進為嘉應門,是迎接賓客的禮儀門,皇帝和官員等來南嶽祭祀時,地方官員在此迎接。嘉應門已改建,內設南嶽文物保管所,南嶽書畫院,大廟招待所等。
第六進為御書樓,保存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築構件。
第八進為寢宮;相傳是南嶽聖帝父母的寢宮;
第九進是北門,東為注生宮,西為轄神祠。

歷史文化

南嶽文化

南嶽廟是南嶽之神享祀的主廟,是歷代帝王代表國家祭祀山川社稷的主廟,與泰安岱廟、登封中嶽廟並稱於世。隋唐以來,封建帝王三番五次的對南嶽封神封帝,有文字記載的官方祭祀南嶽,謁岳廟的活動:唐代有8次,宋代22次,元代17次,明代33次,清代44次。
南嶽廟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並存的寺廟。道教八觀、佛教八寺和御書樓等建築代表了三教合一的性質。“道教東八觀”即:老銓德觀、新銓德觀、老三元宮、新三元宮、萬壽宮、清和宮、仁壽閣、玉虛閣。南嶽最早的道教活動系東漢。

歷史人物

李元度
清光緒五年(1879年),湖南巡撫王文韻聘請李元度到南嶽主持重修南嶽廟,歷時三年,將被大火燒毀的大廟正殿重修一新。李元度乘修廟的機會,遍涉南嶽山水,獨立編纂了26卷、40餘萬字的《南嶽志》,其中便有“修監岳祠”的記載,為人們完整認識南嶽廟提供了一把“文化的鑰匙。

名字來歷

“南嶽”一詞,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周禮•虞書》云:“(舜)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以南嶽稱謂衡山,最早見諸文字是漢初《爾雅》,其《釋山》篇有“江南衡”之說,意指江南衡山,後《尚書•大傳》中解《虞書》云:“南嶽,衡山”。但是據《周禮•職方氏》《春秋》《星經》等典籍介紹,對南嶽衡山的來歷另有一番解釋,它是按星宿的劃分,說該地承軫宿玉衡星,所以叫衡山。衡山因地處五嶽的最南端,故名南嶽。

發行郵票

1990年中國國家郵政局發行的一套T155《衡山》郵票,4張中的第一張為《大廟巍峨》,即以南嶽廟為景。

文化活動

南嶽廟會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就已經產生,南嶽廟會最初是一種祭拜山神、祈求神靈、驅鬼除瘟疫的活動。
2019年,南嶽廟會從大年初四開始,每天有非遺排街展演,非遺音樂會《望岳》(將皮影戲、禪茶、山歌、方言戲劇、彈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到一起的文藝作品),還有正月十四的火燈節和正月十五的龍獅爭霸賽。

文物價值

南嶽廟,是中國南方較大的古廟之一,是一座集國家祭祀、民間朝聖、道教宮觀、佛教寺院於一體的宮殿式古建築群,是南方最大的傳統文化博物館和藝術殿堂。南嶽廟是南嶽衡山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宗教活動中心,廟內供奉的南嶽衡山之神南嶽聖帝,是南嶽宗教文化一大特色。

文物保護

1956年7月,南嶽廟被確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1972年9月,湖南省政府重新確定南嶽廟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南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南嶽廟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嶽區,朱明峰的南麓赤帝峰下。
南嶽大廟
開放時間
淡季:早上7:30-下午17:00;
旺季:早上7:00-下午17:30。
門票價格
旺季(每年5月至10月)60元/人次,淡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40元/人次。
門票對特定人群實行優惠:景區對14周歲(不含14周歲)以下的兒童、65周歲(含65周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現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憑有效證件實行免票優惠;景區內宗教活動場所所屬宗教教職人員及其工作人員,與景區內宗教活動場所所屬的宗教是同一宗教的宗教教職人員,憑有效證件進入景區前往宗教活動場所免收門票。對14周歲(含14周歲)~18周歲(不含18周歲)未成年人、60周歲(含60周歲)~65周歲(不含65周歲)的老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憑有效證件實行半票優惠。法律、法規對門票價格優惠政策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交通信息
衡陽市乘坐發往從衡陽發往衡山和衡山發往衡陽的班車,都經過南嶽區,然後在南嶽區內乘坐免費1路、2路、3路、4路公車,在南嶽廟站台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