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理公會武吉班讓堂

1930年代的新加坡, 基督教方興未艾,民風保守,當時武吉班讓的居民多以種田、捕魚和種菜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理公會武吉班讓堂
  • 執筆孫愛玲 沈孟虹
  • 資料收集:沈孟虹 盧麗珠 蕭愛玲等人
  • 記載文獻:《宋尚節傳》
四十年長山(Bukit Panjang)里的曠野路──
1936-1978年的武吉班讓堂
執筆:孫愛玲 沈孟虹
資料收集:沈孟虹 盧麗珠 蕭愛玲 陳秀芝 梁雪雲
三十年代美以美福音堂
根據劉翼凌《宋尚節傳》記載:“一九三六年九月,尚節由滬啟程,赴砂越領會。經香港時,基督徒布道團挽留他做培靈工作。抵達星洲,因船期延誤,星洲基督徒布道團轉請他到直落亞逸禮拜堂領會。聚會三日,著重愛心;旋復召眾團員退修會…”。當年新加坡大約有30-40間教會, 有一位19歲青年林金聲(即林金星),本來是一位佛教徒,參加了宋尚節博士奮興會,放棄了原有的信仰,憑信心去傳講基督;後來用武吉班讓一家火炭店開始了聚會,地點在941 武吉知馬路上段 (941,Upper Bukit Timah Road) 隔鄰;1937 年6月教會正式成立,名為“武吉班讓美以美福音堂”。
用武吉班讓一家火炭店開始了聚會用武吉班讓一家火炭店開始了聚會
自從教會成立後,好些會友從直落亞逸堂移來,第一位牧師是林鴻萬牧師(Lim Hong Ban),閩南語講道,從1937到1942年在任,林金星傳道也在教會事奉(後到浸信會)。“鹹金棗媽”是沈德金的祖母,可以說是最早的會友;1938 年,教會慶祝一周年時,邀請了會督李恩溢(Bishop Edwin F Lee)講道,同年沈東綿弟兄受洗。
在英殖民地時期,林鴻萬牧師是新加坡南區教區主理,他對教會爭取準許華人成立年議會不遺餘力,在1936年<馬來西亞中華美以美會差會年議會成立首屆會議記錄> 裡面,林牧師提議年會採用福建廈門語為通用語言,會上多數贊成通過,可見當時華人教會在社會有一定的地位。
日本時期與亞答屋教會
日本時期(1942-45),教會在亞答屋禮拜,當時日本人占領了椰林(武吉班讓小鎮),林鴻萬牧師曾被日本人抓去問話,後來釋放。據1946年<馬來西亞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差會年議會會錄>記載:“武吉班讓教區:該堂距市區十英里有奇,一九四二年林鴻萬牧師任傳道職,二月初旬,敵軍攻勢猛烈,林牧師乃避入市區。未幾新嘉坡失守,該堂半為炮火所毀,聖經詩歌風琴講台等被搶一空,禮拜於是暫停。經數月後林牧無意復任,乃委林金星君代理傳道。於是集資重修會所,粗製椅桌,恢復禮拜,原有會友照常到堂,新信徒增加亦多,不止維持原狀也。計自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六年六月,成人受洗二十一名,小子受洗二十五名,新收學習友十一名,逝世五名,被害一名,本年仁愛金六十六元。”
從以上記錄可以看到主恩浩大,雖在戰爭和日軍統治下,大家把生命生活交託給 神,會友照常來禮拜,受洗人數總共46人,教會在日本時期是軍政部所承認的禮拜堂,當時有閩語主日學,孩童在亞答屋的無花果樹下上課;而參加1946年這次年議會的本堂代表是高季忠牧師 (當時是傳道)。
在1948-49年雖然政治多變,世事難料,但馬來西亞教會事工可算順利,南部教區報告書記載高季忠牧師工作,1948年的記錄:“去年年會,改派高季忠當任代理傳道。高君為人謙卑溫和,極得會眾愛戴,工作年余,成績可觀。計成人受洗禮十名,小孩受洗禮廿五名,新收學習友十餘名。” 1949年年議會會錄:“本區代理傳道高季忠先生,彼年壯力強,作工殷勤;且得全體執事會友同心合作,故一切進行,堪稱順利。本年小子受洗二十四名,成人受洗七名,新收學習友十五名。”
高季忠牧師高季忠牧師
據前會友陳玉書口述資料:“高季忠牧師 (當時是傳道) 曾經 在1938年來到教會,後來去了馬來亞實兆遠,1945 年才回來住在亞答屋亞答屋每年漲水3,4次,漲水後由較大的主日學學生幫忙清洗。1951年他的大兒子在此出世,出世時漲水,所以取名摩西Moses。當時高牧師沒有固定的薪水,教會有多少就給他多少;後來經濟比較好,牧師才多領薪水。教會大約有80人,我在讀主日學,我是屬於第三代。”
主日學主日學
訪問高季忠牧師的兒子高傳慶(Moses)對當時教會的印象,他說教會很辛苦,大家生活不好,他常與父母一起去探訪,當時會友很窮,多住在亞答屋,泥土地板,在屋內養雞、鴨,食水為井水。他說父親一直很辛勞,他結婚當天仍到教堂,將一切事物整理好後,才回去舉行婚禮。開始時父親的薪金只有100多元,後來有300多元。當他過世時,所領到的公積金也只大約1000元。當時他的工作時間可說是24 小時,一個星期七天,也就是獻出所有時間;當接到會友需要幫助的電話時,若孩子們剛好在車上,高牧師就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到會友的家中去。會友不但很熱心,也很照顧他們一家人,常送雞蛋、鴨、榴槤、食物、午餐到他們家裡,因此不會餓肚子。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會友要到教堂去,或牧師到他們家探訪時,他們都會穿得很整齊,就是以最好的面對上帝。山芭教會窮, 但最受祝福。
衛理公會武吉班讓堂
會友對高牧師的印象:他照顧他人,自己可以不吃,但別人不可不吃;一生以5餅(5個孩子),二魚(高會督及太太)過生活。師母是護士,然而嫁給高牧師後成了家庭主婦及負責教會婦女事工,任勞任怨。星期六下午我們到教會,常看到師母在天井洗衣服,不做家務時她坐在天井的椅子看聖經。高傳慶有四個妹妹,慈光、慈琛、慈瓊、慈心。
五十年代雨中教會蒙福
亞答屋的崇拜人數亞答屋的崇拜人數
依據年議會記錄:1950年在亞答屋的崇拜人數有一百人左右,1951年堂會存有三千餘元,計畫購買空地,以作建堂之用。1952年當時教會勸士有鄭正恩、沈再有、楊天福、林就、楊天英、沈東綿、林玉秀。亞答屋禮拜堂前的空地建店屋,地基填高,以致禮拜堂變成低洼地,每逢大雨水淹入堂內,高一二尺,如果是夜晚,床可浮起來,牧師不得不另租牧屋居住; 1954年,高牧師主理堂會已8年,人丁增加還只是住在月租80元的房子。禮拜堂還是亞答屋,教會經濟拮据,牧師被派兼任星洲衛理公會書局中文部經理。
1956年年議會記錄:由於教堂地點重要,居民也多,教區擬在此地擴大事工,由安和伯博士的協助,向政府請求一塊地,二萬五千方尺,九十九年期,值新幣二萬四千元;先還九千,以後每年交一百三十五元。但因政府要發展新加坡計畫,致受阻不能實現,只得把禮拜堂油漆一新;1957年,教會領袖是陳成宗,林玉秀;本地傳道有鄭正恩,陳成宗、楊天福、楊天英,勸士有林就、陳嘉實、陳嘉喜、林玉秀、沈東成、陳玉書等。這一年的南區議會報告指出: “該區在過去三年中,所有為計畫建築新堂事宜,都不能實現為憾!現時在約十一英里處,租得乙塊地,一萬二千方尺。現在正與業主商量善後工作。該區全體會友,保留高牧留任,進行該區建堂工作。”
1958年年議會記錄:武吉班讓是星洲的中心地,不久要發展成為新市鎮,教堂已經成立二十年,還是在亞答屋中禮拜聚會。幸牧師和會友們努力不懈,終於在武吉班讓路旁買到兩間店屋,值三萬元,樓上為主日聚會所,樓下開設幼稚園課室。衛理公會總務部也向美國總會要求資助美金七千元。
1959年高季忠牧師在馬來西亞馬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第十三屆年議會上報告:“今年乃該堂總會友最雀躍歡樂的一年,蓋他們已離開多年在亞答屋中敬拜上帝的一間小禮拜堂,遷入新進購買位於武吉班讓大路邊的一間兩層磚屋店厝。”全體會眾是在1959年12月3日遷入新堂,當時會友總數92人,除了主日崇拜,有主日學、青年團、婦女會,幼稚園學生有50人,其中有外國小孩入學,但後來幼稚園只維持一至兩年的時間。在1960年新年感恩禮拜後拍了一張留影,與會者人數有兩百多人。
六七十年代教會新氣象
六十年代教會蒙主眷顧會友激增,1962年的議會記錄:會友人數由61年的94人增加到62年的155人,受洗的兒童15人,成人14人;1963年會友增到195人,兒童受洗的18人,成人13人;1964年兒童受洗的25人,成人11人。
教會在1964年成立華語青年團契,在訪問郭成鴻先生(如今在悉尼牧會)時,他說:華語青年團契在周六聚會,鄭信實、陳良發、羅記生都當過團長,團員有陳德純、林端民、呂文彰、林良安、良容、良宜、孫愛玲、陳臨蘭等人都在青年團契。當時講員通常都是請南大的講員來分享講題,曾經邀請陳終道牧師等人講道;每星期出席人數有30來人。成鴻和洪文杰、彭細偉、沈馬可後來七十年代才加入青年團契,他曾經當過兩年青年團長。當時活動有唱歌、爬山,把新大的土風舞放在爬山的活動中;演話劇有愛玲、紀生,演自己寫的劇本。靈命方面:學生工作是重要的管道,把大學的學生團契的模式帶到教會的青年團契來。
七十年代郭成鴻也是詩班指揮,他說詩班是值得留念的地方。 “六十年代年輕人多數受英文教育,每個禮拜練詩,多數都是說英語的弟兄姐妹,因為當時只有一堂閩語崇拜,唱詩用英語,後來詩班在65或66年成立英語團契。詩班就成為將華語和英語會友結合的重要地點。愛娣、安喜、何天喜、何金鳳、金喜都在詩班。最後兩年PAUL接受當指揮,愛玲唱女低音,Ruth唱高音。傳慶妹妹高慈光和慈琛司琴。詩班每年搞一個KAN DADA 合唱、獨唱;還有音樂晚會,記得無比的愛是其中一首詩歌。每年都有報佳音,條件是至少十五歲以上,參加人數很多,用羅哩車載送,整晚報佳音至凌晨5點。按照次序一家一家去報,因時間關係,一家只容許唱兩首詩歌。由Moses (當時17-18歲)、安喜、信實、等帶領報佳音。” 如今何金鳳是唯一還在詩班的忠實姐妹。當時到山芭會友家報佳音,在樹林小徑步行點上蠟燭,把佳音帶到村里,很有氣氛。
衛理公會武吉班讓堂
詩班詩班
六十年代的主日學,在禮拜堂樓下集合、唱詩,然後分班到樓上及樓下上課。有11-12班,語言用閩語、英語、華語,當時的主日學校長是沈東成,每年都到海邊野餐(如樟宜海邊)感到很興奮,大約有80多人參加(兩輛巴士)。
記得1963-1964年教堂後面隔著籬笆的南洋鞋廠發生火災,高牧師一家人住在教堂樓上,火大約在晚上7-8點時燒起,大家很害怕,奔到教堂,德純幫助老婦人離開火場,有5輛消防車到場滅火;當時教堂的屋契屬於南洋鞋廠,用二萬元買下店屋。後來計畫買地建目前的教會也是必須的。
教會探訪工作十分重要,德純記得當時去探訪記榮伯時,他住在林厝港附近的一個小島,必須爬山、過海才能到他家去。
1965年會友160人,15位執事,主日學學生180人。1966年,高牧師和執事們,擬用一萬元買下林厝港布道所,由三一神學生葉錫安先生負責,使鄉村聚會有了安定的紮根地。1967年正式會友174人,主日學生200人,堂會不敷用;1968年,高牧師和當時會友領袖劉鐘銘、陳成宗,以及執事們,發動籌款建堂工作;教會在1969年清還所有店屋債款。
七十年代入應許地
根據1970年馬星衛理公會華人年議會第三屆會議記錄:“本年度除將全部債務還清外,又購得一新堂地址,坐落在武吉知馬路九條石大路旁,總面積約共三萬八千方尺,價值十萬餘元。地勢居高臨下,環境幽靜,誠為適合建築聖殿理想地點。該堂執事部暨全體會友,同心合意,努力奉獻,認捐將近八萬餘元,全部建築款約二十餘萬元。”教區通過讓我們可以向其他堂會募捐,全力支持本堂建堂事工。1972年堂會會友領袖是陳成宗,沈東成,加上會友傳道鄭正恩、劉鐘銘、林就、林玉秀、周瑞麒等;正式會友259人,主日學215人。
武吉知馬路九條石大路旁武吉知馬路九條石大路旁
1975年高季宗牧師榮升為新加坡教區長,1976年被按立為新加坡基督教衛理公會首任會督。高會督在1977年5月至9月間,因大腸癌住院,神醫治了他並且更重用他,高會督在武吉班讓堂事奉長達28年(1946-1974)。其任會督自1976至1984年。
1974年楊武義牧師任本堂會牧師,積極帶領教會推動建堂事工,1976年成人受洗17人,兒童4人,正式會友280人。1977年售出兩層店屋舊堂,教會搬出會所,暫時搬到鋅板屋臨時聚會所,地址是280,Lorong 4, Bukit Gombak;同年新教堂建築圖已獲批准,開始投標。 1977年3月舉行興建新堂動土禮,由高會督主持。經過了多年會友們的努力,終於在第二年一座堂皇禮拜堂落成。
武吉班讓堂會的弟兄姐妹,在四十年長山(Bukit Panjang)里的曠野,因為有神雲柱火柱引領,終於進入到所應許的迦南地!
40 days40 days
bpmcbpm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