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救援

衛星救援

用人造衛星搜尋和營救失事飛機和船舶的技術。由衛星無線電轉發器接收失事飛機和船舶上裝載的應急信標機信號,並把它轉發給地面信息接收站,接收站通知救援指揮中心進行營救。通常利用運行在850~1000千米高的近圓形極軌道上的衛星裝載救援信號轉發器,地面接收站根據應急信標機和衛星之間的相對運動所造成的無線電信號都卜勒頻移原理,確定失事地點位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星救援
  • 外文名:satellite search and rescue
  • 釋義:搜尋和營救失事飛機和船舶的技術
  • 性質:救援方式
基本介紹,定義,救援頻率,參與衛星,創建時間,參與國家,救援案例,加拿大空難,海地援助,詳細介紹,原理,救援系統,衛星遙感救援,遙感技術,震後遙感,北斗衛星救援,

基本介紹

定義

衛星救援(satellite search and rescue):飛機船舶失事時,其上攜帶的應急信標機能自動接通電源,不斷發出緊急呼救信號。飛經上空的衛星接收到信號後將信號轉發給地面信息接收站,地面信息接收站將情報傳送到飛行指揮控制中心,由它向出事地區的救援組織發出通知,進行營救。

救援頻率

衛星救援應急信標機採用國際上統一規定用於衛星搜尋和救援系統的406兆赫、121.5兆赫、243兆赫頻率。
406兆赫信標是專為衛星搜尋與營救系統設計的,它可傳輸有關失事飛機或船舶的類別、登記號、國籍、坐標、失事性質和時間等編碼信息。

參與衛星

靜止衛星參與搜尋與營救衛星系統是有利的,因為其覆蓋面積大。國際海事衛星系統也兼有衛星救援功能。衛星救援也可用於探險、登山等遇難人員的救援。

創建時間

1982年6月蘇聯發射了裝有救援信號轉發器的宇宙1383號極軌衛星,1982 年9月首次成功地搜尋並救援了加拿大的空難遇險者。此後,蘇聯、美國先後在指定極軌衛星上裝救援信號轉發器。

參與國家

80年代參加搜尋與營救衛星系統(Sarsat-Cospas)的國家有:法國、美國、蘇聯、加拿大、挪威和英國。

救援案例

長期以來,遇難的飛機、船隻通過無線電發出國際通用的“SOS”信號呼救來爭取救援,但由於受到地域、時間和干擾等限制,海、空失事仍然難以得到及時營救。搜尋營救衛星運行在850~1000公里高的近圓形極軌道上,可以接收來自直徑約5000公里廣大地區內任何地方發出的呼救信號。衛星繞地球一周只需102~105分鐘,所以不僅搜尋範圍大,而且發現目標快。

加拿大空難

1982年9月9日首次利用衛星成功地發現和救援了加拿大的空難遇險者。此後搜尋營救衛星不斷發現失事的飛機和輪船,到1983年底已在全世界拯救了120多名遇難者。

海地援助

《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是由歐洲航天局等發起建立的減災合作機制,目前有10個成員,其中包括加拿大、美國、法國、中國和印度等國的航天機構。憲章規定,在遇到重大災害時,所有成員都必須免費和無限制地提供其掌握的相關數據,以方便救援工作的進行。
在海地遭受地震重創後,法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多家航天機構緊急提供了海地衛星圖像,以幫助救援人員識別地形、更加有效地開展救援活動。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介紹說,海地發生強震後,原有的地圖變得不再準確,而衛星拍攝的圖像提供了最新信息,因此救援人員可以藉此了解最新的地貌以及基礎設施的損毀情況。此外,技術人員根據衛星圖像可對地震引發的土石流等災害進行預測。衛星拍下的變形的地貌圖可供科學家日後分析地震的成因。

詳細介紹

原理

衛星救援的原理是根據衛星和應急信標機之間在方向和速度上的相對運動,連續測量呼救信號的都卜勒頻移變化和頻移變化的快慢以確定失事地點的坐標(即緯度和經度)。應急信標機採用國際上統一規定用於衛星搜尋和救援系統的 406兆赫頻率,以及長期以來所使用的121.5和243兆赫頻率。406兆赫信號包含有失事飛機和船隻的類別、登記號、國籍、坐標、失事性質和時間等編碼信息。衛星處於應急信標機和地面信息接收站的視野內時,用1544.5兆赫頻率可以實時轉發信息。衛星也可以把接收到的信號經預處理後存貯起來,待運行到有地面信息接收站的空域時,再傳送給地面。121.5和243兆赫信號不存貯,而是經放大後實時轉發,如衛星視野內沒有地面信息接收站,這一失事情報便會失效。使用121.5和243兆赫的定位精度為10~20公里,而406兆赫的定位精度可達2公里左右。
為了彌補極軌道衛星有時不能及時發現目標的缺陷,還可發射地球靜止衛星軌道的搜尋營救衛星與它配合,使衛星救援系統更趨完善。

救援系統

1982年6月和 1983年 3月蘇聯先後發射了“宇宙”1383號和“宇宙”1447號兩顆極軌道衛星,建立了“科斯帕斯”衛星救援系統;1983年3月美國也發射了一顆裝有搜尋營救轉發器的“諾阿”8號氣象衛星,建立“薩爾薩特”衛星救援系統。這兩個系統因技術參數完全一致,根據1977年蘇、美兩國的有關協定,組成了統一的“科斯帕斯-薩爾薩特”國際衛星救援系統。參加國已有蘇聯、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和挪威等。此外,國際海事衛星系統也兼有衛星救援功能(見海事衛星)。根據同樣原理,衛星救援也可用於因考察、探險、登山等遇難的個人或團體的救援。

衛星遙感救援

遙感技術

由於地震預報是世界性科學難題,所以城市抗震減災、震時的緊急救援以及震災的快速評估就成為減輕地震災害的有效手段。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快速、準確地獲取數據,經過快速處理,不僅可以為城市抗震救災的部署提供重要依據,也可為震時救援、震災評估提供信息支持,提高抗震救災的效率。

震後遙感

一般來說,震後遙感地理信息的提供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提供災前歷史地理信息;中期提供用於災後緊急救援的地理現狀圖;以及後期提供次生災害監測、災後評估和重建的地理信息。利用遙感圖像處理軟體可以從這些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中自動提取地物的形狀、位置和屬性等信息,能夠輕易分辨出城市防震減災工作中需要的基本要素、如建築物、構築物、道路和橋樑,從而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因此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在城市基礎數據獲取與更新、震災的快速評估和地震應急決策中有廣闊的套用前景,利用高解析度衛星影像進行城市防震減災系統資料庫的建設和更新也必將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北斗衛星救援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夠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具有導航和通信相結合的服務特色。通過19年的發展,這一系統在測繪、漁業、交通運輸、電信、水利、森林防火、減災救災和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得到套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樹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參謀部於2013年4月20日下午為抗震救災部隊緊急配發260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裝備,為抗震救災提供應急導航定位保障。
截至20日17時,根據總參衛星導航定位總站的監測顯示,已經有103部各型“北斗”裝備進入災區。“北斗”系統累計為抗震救災提供定位、通信服務3000多次,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COMPASS,中文音譯名稱BeiDou),作為中國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國家正在建設的重要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可廣泛用於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