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津口赫哲族鄉

街津口赫哲族鄉

街津口赫哲族鄉 隸屬同江市管轄。位於市境西北部,黑龍江右岸,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鄉政府駐地距市區40公里。

全鄉總控面積4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26萬畝,農作物品種主要是大豆。轄6個行政村,總人口3400人,其中1個赫哲族村,有赫哲族人口516人。這裡山清水秀,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街津口赫哲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同江
  • 下轄地區:6個行政村
  • 面積:43萬畝
  • 車牌代碼:黑D
地理環境,經濟概況,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街津口赫哲族鄉位於黑龍江中游南岸的街津山腳下,距同江市區45公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39公里,是全國人口最少民族之一赫哲族的主要聚集地。街津口鄉轄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林資源和魚類資源豐富。

經濟概況

全鄉總面積28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萬畝,水域面積9.8萬畝。農業主要種植小麥和大豆。赫哲族漁業隊以捕漁業、狩獵業為主。全鄉共轄衛國、衛華、衛疆、衛東、衛墾、衛星、衛豐、街津口、漁業等9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3120人,其中赫哲族人口約占11%。鄉政府駐地街津口村。
2007年全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970元,比上年增長23%;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800元,比上年增長18.7%。街津口鄉1985年被黑龍江省確定為省級旅遊區,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國家、省、市領導的重視和關心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各級各部門加大了對街津口赫哲族鄉的開發和扶持力度,為赫哲族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以來,赫哲族民眾的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發展起旅遊服務、養殖及手工藝品加工等產業。街津口鄉民眾的收入不斷增加,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

歷史沿革

“街津口”這一名稱,是因其地處街津山及蓮花河與黑龍江人口處而得名。為赫哲族人居住的地方。“街津”為一最早居住在這裡的赫哲老人“蓋津”的音轉。清末,添設民官,
街津口一名,據考證原為蓋金口。傳說有一位名為蓋金的赫哲族老人在匯入黑龍江的蓮花河口居住即此稱之蓋金口,後來演化成街津口。街津口的赫哲族在清朝以前實行“哈拉莫昆”的氏族組織制度。清康熙年間被編入八旗。民國年間歸同江縣衙管理。1937年,日本人實行集村並屯後,街津口村成為一個集中區,原屯長改稱部落長。
隸屬臨江府管轄。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是同江縣所屬二龍山(今屬富錦)、向陽川(今屬富錦)、三村等幾個較大村落之一。東北淪陷後,隸屬三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
利後,1946年3月,隸屬同江區管轄。1947年組建聯合會。1949年2月,劃歸富錦縣管轄,同年6月改隸第十區。1953年成立了街津口村。1956年5月,並村劃鄉,隸屬同江鄉管轄。1958年9月,改隸同江人民公社。1959年4月,劃歸撫遠縣管轄。1963年設立街津口公社,建立了街津口赫哲族鄉。1966年1月恢復同江縣後,又劃回同江縣管轄。1984年3月,改為街津口赫哲族鄉,是我國赫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