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邊緣的醫工師徒:周潛川與廖厚澤》敘述活動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醫學大師周潛川及其優秀傳人廖厚澤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從醫經歷、精湛的中醫技藝及對中醫學巨大的貢獻。周潛川是淹沒在歷史塵埃中的著名醫學家,在建國初享譽盛名,追隨者眾多;在氣功心法及中醫學理論方面,周氏留下許多著述,至今為中醫學界所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行走邊緣的醫工師徒:周潛川與廖厚澤
- 作者:廖育群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164頁
- 開本:16
- 品牌:大象出版社
- 外文名:The Medical Master and Apprentice Outside of the Orthodox Medicine-Biographies of Zhou Qianchuan and Liao Houze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476877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行走邊緣的醫工師徒:周潛川與廖厚澤》從國家級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選擇幾十位技藝精湛、口碑良好,在所從事的包括剪紙、雕刻、版畫、刺繡、印染、營造、泥塑等各種行業中深受尊敬的代表性人物,以傳記散文、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他們各有特色的師承授受、技藝源流、技藝特點、成就造詣,使讀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傳統技藝及其在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永恆價值,並增強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圖書目錄
緒說
第一章家鄉故事
第二章改行前後
第三章丹醫心法
第四章師徒相親、父子相傳
第五章醫工雜咀
第一章家鄉故事
第二章改行前後
第三章丹醫心法
第四章師徒相親、父子相傳
第五章醫工雜咀
序言
現代工廠製造的許多一次性用過即丟的產品,輕率地消耗自然資源,從而打破了人類與自然的平衡。自然環境的每況愈下使人們更加懷念手工時代的田園生活。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與自然環境相處友好,在生產過程中對自然很少有掠奪性破壞。傳統手工技藝利用自然而不違背自然規律,從而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這正是人類應該對待自然的生存智慧和求生態度。
在農耕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環境,促使人們用不同的求生手段爭取生存,決定了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豐富多樣性,體現了特定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精神、思維方式和審美理念。目前,這種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正被現代工業社會所產生的不穩定的文化觀念所消解或替代。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基因的改變,必然帶來民族個性的變異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徵的弱化甚至消亡,也必然帶來價值觀念的混亂。保留文化的多樣性才能彌補這種損害和缺失。保護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現實意義也正在此。
“中華百工”叢書的撰寫和出版正是基於全社會對於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迫切需要,從國家級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選擇了幾十位技藝精湛,口碑良好,在所從事的包括剪紙、雕刻、版畫、刺繡、印染、營造、泥塑等各種行業中深受尊敬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及對某項技藝的研究有特殊貢獻的學者,在進行深入採訪的基礎上,為他們著書立傳,讓民眾具體地了解什麼是傳統手工技藝、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獨特方式,這些大師和學者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儘管從基本內容上看,“中華百工”可謂是一套擇不同行業之能工巧匠,述其巧奪天工之技藝,以業精於勤之事,明成功可望之理的叢書。就編撰旨意而論,固然有為這個並非顯貴之群體中的佼佼者樹碑立傳的意圖。但從更深的層面上講,則是期望能夠在高新科技日新月異並滲透到百姓生活之方方面面的“摩登社會”中,使民眾了解傳統技藝及其在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永恆價值;另一方面,還欲借主人公豐富多彩的人生之路,起到“勵志”與“啟迪”的作用。換言之,人物不過是個模特,而其各有特色的師承授受、技藝源流(學習與繼承)、技藝特點、成就造詣(創新與發展)等等,才是可資來者借鑑——激勵奮鬥意志、發現進取之路、在不同行業或職業中實現各自人生價值的要素。而要達到這一目的,主人公便必須是個“成功者”,如此才有說服力,才值得思考與借鑑。
就“百工”模特的人選而論,通常是首先聚焦在獲得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者的範圍。因為這些人不僅個個身懷絕技,而且基本涵蓋了傳統技藝的各個領域。那么,這個範圍有多大呢?自1979年由輕工業部評選出第一批“中國工藝美術家”到2007年改由國家發改委主持評選工作以來,先後五屆的入圍者不過365名。所以,從這些技藝堪稱翹楚的“大師”級人物中遴選生活閱歷豐富者作為模特並不困難;特別是當中國加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後,國家又在各個行業中確定了為數不多的傳承人,所以,各行業的代表性人物似乎就更加明確了。然而從另一方面講,經過深入社會以及不同行業進行考察,我們發現在這些頭頂光環者之外,實際上還存在著更多值得關注的對象。因而,本叢書所涉及的人物對象,並不嚴格限定其身份與資歷——只要其技藝水準、人生經歷值得我們關注,能夠使讀者在某些方面獲得啟迪,便成為被選擇的對象。
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如何保護與傳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當今社會,消極地保護、靠國家的經費與政策的支持予以保護固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也存在著“生產性保護”——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依靠自身的力量獲得保護與發展的可能。例如聞名世界的宜興紫砂茶具,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又如有人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某地的傳統造紙業和雕刻工藝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僅在過去才有極大實用價值的造紙業已經衰微至極,而後者卻因為注重其藝術價值的開發與創新而得到良好的保護與發展。因而,在當今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中,如何因地制宜地對傳統技藝進行保護與繼承,並有所創新,便成為一個非常值得研究與思考的問題了。
總之,我們相信這套叢書的問世,將使民眾對於手工技藝的價值有新的認識,並最終有利於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希望本叢書能夠影響年青一代的擇業觀、成才觀和價值觀。
在農耕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環境,促使人們用不同的求生手段爭取生存,決定了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豐富多樣性,體現了特定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精神、思維方式和審美理念。目前,這種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正被現代工業社會所產生的不穩定的文化觀念所消解或替代。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基因的改變,必然帶來民族個性的變異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徵的弱化甚至消亡,也必然帶來價值觀念的混亂。保留文化的多樣性才能彌補這種損害和缺失。保護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現實意義也正在此。
“中華百工”叢書的撰寫和出版正是基於全社會對於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迫切需要,從國家級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選擇了幾十位技藝精湛,口碑良好,在所從事的包括剪紙、雕刻、版畫、刺繡、印染、營造、泥塑等各種行業中深受尊敬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及對某項技藝的研究有特殊貢獻的學者,在進行深入採訪的基礎上,為他們著書立傳,讓民眾具體地了解什麼是傳統手工技藝、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獨特方式,這些大師和學者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儘管從基本內容上看,“中華百工”可謂是一套擇不同行業之能工巧匠,述其巧奪天工之技藝,以業精於勤之事,明成功可望之理的叢書。就編撰旨意而論,固然有為這個並非顯貴之群體中的佼佼者樹碑立傳的意圖。但從更深的層面上講,則是期望能夠在高新科技日新月異並滲透到百姓生活之方方面面的“摩登社會”中,使民眾了解傳統技藝及其在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永恆價值;另一方面,還欲借主人公豐富多彩的人生之路,起到“勵志”與“啟迪”的作用。換言之,人物不過是個模特,而其各有特色的師承授受、技藝源流(學習與繼承)、技藝特點、成就造詣(創新與發展)等等,才是可資來者借鑑——激勵奮鬥意志、發現進取之路、在不同行業或職業中實現各自人生價值的要素。而要達到這一目的,主人公便必須是個“成功者”,如此才有說服力,才值得思考與借鑑。
就“百工”模特的人選而論,通常是首先聚焦在獲得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者的範圍。因為這些人不僅個個身懷絕技,而且基本涵蓋了傳統技藝的各個領域。那么,這個範圍有多大呢?自1979年由輕工業部評選出第一批“中國工藝美術家”到2007年改由國家發改委主持評選工作以來,先後五屆的入圍者不過365名。所以,從這些技藝堪稱翹楚的“大師”級人物中遴選生活閱歷豐富者作為模特並不困難;特別是當中國加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後,國家又在各個行業中確定了為數不多的傳承人,所以,各行業的代表性人物似乎就更加明確了。然而從另一方面講,經過深入社會以及不同行業進行考察,我們發現在這些頭頂光環者之外,實際上還存在著更多值得關注的對象。因而,本叢書所涉及的人物對象,並不嚴格限定其身份與資歷——只要其技藝水準、人生經歷值得我們關注,能夠使讀者在某些方面獲得啟迪,便成為被選擇的對象。
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如何保護與傳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當今社會,消極地保護、靠國家的經費與政策的支持予以保護固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也存在著“生產性保護”——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依靠自身的力量獲得保護與發展的可能。例如聞名世界的宜興紫砂茶具,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又如有人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某地的傳統造紙業和雕刻工藝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僅在過去才有極大實用價值的造紙業已經衰微至極,而後者卻因為注重其藝術價值的開發與創新而得到良好的保護與發展。因而,在當今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中,如何因地制宜地對傳統技藝進行保護與繼承,並有所創新,便成為一個非常值得研究與思考的問題了。
總之,我們相信這套叢書的問世,將使民眾對於手工技藝的價值有新的認識,並最終有利於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希望本叢書能夠影響年青一代的擇業觀、成才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