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沙漠20年

行走沙漠20年

《行走沙漠20年》是2014年4月1日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獻平。

基本介紹

  • 書名:行走沙漠20年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32
  • 作者:楊獻平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603818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巴丹吉林為中國第四、世界第三大沙漠,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拐子湖以南,面積4.7萬平方千米。本書作者楊獻平曾在其中工作生活二十年,以異鄉者的姿態和心境,親身體悟了在沙漠生存的種種遭際和自然現象。書中既有對弱水河流域居延文化如漢簡、絲綢之路回鶻道、西夏文化和遊牧文明的深切觀摩與解讀,又有對狐狸、蒼狼、駱駝、蜥蜴、沙雞、黃羊、毒蠍子、蒙古馬和胡楊樹及周邊綠洲和鄉村世界等具體生命的真實摹寫與呈現。其筆下的巴丹吉林沙漠被評論家認為是“當代邊地又一文學新地理”。
《天涯》雜誌主編王雁嶺,魯迅文學獎得主王宗仁等聯袂推薦
《行走沙漠二十年》是中國首部沙漠生活心靈史,一部別具特色的沙漠生存史和旅行書參考書。
《行走沙漠二十年》河西走廊動人心魄的美景美事,阿拉善高原蒼茫雄渾的人文景觀,巴丹吉林狂風怒吼的沙塵暴,千年不死不朽的沙漠胡楊,大漠深處的奇異動植物,戈壁鄉村驚悚人心的焚葬風俗等等。作者全貌深入透徹的向讀者展現了一片神秘、完整的沙漠。
《行走沙漠二十年》是作者二十年長期駐紮沙漠,切身處地的在沙漠生活,以深厚的文學功底,對沙漠這一人間絕域,以及沙塵暴策源地阿拉善高原——巴丹吉林沙漠較為深切的生命體會與內心感悟。
《行走沙漠二十年》以客觀、真實的筆觸,呈現了一個人在沙漠深處的生存狀態和生命認知。對沙漠中稀疏而珍貴的動植物如四腳蛇、紅螞蟻、梭梭木、沙棗樹、紅狐白狐,以及哈拉浩特、額濟納、秦漢烽燧、弱水河、祁連山森林草原,乃至蘭州、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焉支山等人文遺蹟和自然狀況進行了現場式的發現和書寫。
《行走沙漠二十年》深入描寫了個人在巴丹吉林沙漠的生命體驗,各種上古神話和歷史傳奇、民間故事,以及對各種遺蹟的拜謁、沙漠生態等。

作者簡介

楊獻平,河北沙河人,七十年代生。現居成都,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有散文、詩歌、小說、文學批評等作品見於《人民文學》《天涯》《大家》《芙蓉》、《詩刊》《啄木鳥》等報章雜誌。曾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單篇作品獎、全軍文藝優秀新作品獎、首屆林語堂散文獎提名獎等。入選2003年下半年中國當代最新文學排行榜及各類年選、選集等。已出版作品《夢想的邊疆——隋唐五代絲綢之路》、《匈奴帝國》,散文集《沙漠之書》、《故鄉生死書》、《巴丹吉林的個人生活》、《沿著絲綢之路旅行》《山河寥廓》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在楊獻平筆下,西北高原,蒼茫之地,紛紜如絲的高天流雲,綿延無際的金色沙丘,隱行於安靜之中的各種生命,人行走於戈壁和沙漠之中的種種生命痕跡與精神鏡像,都那么真切可感,富有濃郁的傳奇色彩。
——《天涯》雜誌主編 散文家 王雁翎


楊獻平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系列作品已經成為了當代的一個文學地理。
—— 著名散文家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王宗仁

楊獻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敘述綿密而奇異,猶如流沙瀉地,他還具有一種踏沙無痕的功夫。
——先鋒詩人 散文家 蔣藍

名人推薦

在楊獻平筆下,西北高原,蒼茫之地,紛紜如絲的高天流雲,綿延無際的金色沙丘,隨行於安靜之中的各種生命,人行走於戈壁和沙漠之中的種種生命痕跡與精神鏡像,都那么真切可感,富有濃郁的傳奇色彩。
——《天涯》雜誌主編、散文家 王雁翔
楊獻平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系列作品已經成為了當代的一個文學地理。
——著名散文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王宗仁
楊獻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敘述綿密而奇異,猶如流沙泄地,他還具有一種踏沙無痕的功夫
——先鋒詩人、散文家 蔣藍

圖書目錄

沙漠故事,抑或真實的個人(代序)
第一輯 絲綢之路:迷人的偏遠與荒涼
夢遼闊
我能夠感覺到的光亮
黃河、皋蘭山的蘭州
酒泉:在等待中相遇
合眾還是獨行
黎明時分的一聲甘州
在黃金和青草之上沉醉
森林裡一定有你的名字
你看你太陽的臉
三種疼痛
焉支山上
去肅南:路上的青草、風和蝴蝶雨
涼州:懷想的往事
額濟納
達來呼布鎮
黃金宮殿
策克口岸、居延海
蘇泊淖爾和黑城
藝術之都:敦煌
第二輯 大漠深處:每一個生命都彌足珍貴
巴丹吉林沙漠
上古流沙
沙漠裡的花朵
沙漠人參:鎖陽和蓯蓉
紅柳與沙棗花
內在的果實
鼎新綠洲
綠洲圍抱的村莊
營盤水庫
沙塵暴來了
與人比鄰而居的牲畜
去往戈壁灘
荒涼的蜜香
任何一處都是有生命的
最美的沙漠在夏天
第三輯 荒漠煙火:每個角落都有故事
弱水河的故事
東勝村的春天
雙城的集市
上原火車站
某年春節前後的事情
菜市場
老蔡的婚姻
色彩曖昧的開發區
周鳴的愛情
春天的空軍上尉
對一樁案件的猜想和敘述
第四輯 西出陽關:獨行沙漠二十年
沉醉
在金塔縣和額濟納之間
風中的“風雨無阻”
沙漠近處的個人生活
刀子或帶刀子的河流
消失的夏天
圍牆之外的天與地
生命景觀
黑夜的深度
月光照徹
一個人的兩邊
每個人都在被時間損耗
從沙漠開始的道路
她來了
母親在沙漠的雄心壯志
三代人的戰爭
靈魂最疼的那部分
愛過的,都是存在過的
二十年的沙漠生活
第五輯 沙漠冥想:懷想的空闊與惆悵
我想要的樸素生活
“熟悉的痛苦”
傍晚的風向
對於相愛者的壯美想像
人生總要有一些厭倦
遷徙的疼痛
沙漠,作為一種精神構成與靈魂存在(後記)

後記

沙漠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構成與靈魂存在。喧囂物質在這裡無故消弭,萬頃黃沙、浩蕩大地,與其對應的永遠是幽深如虛的天空。其他如黃羊、毛驢、駿馬、駱駝、黑甲蟲、紅螞蟻、毒蠍子、紅狐、白狐、狼,以及梭梭、胡楊、蓬棵、駱駝刺、沙棗樹、紅柳、楊樹和蘆葦悄然其上,各安天命。積水也可能很多,但在地下蘊藏,消失速度也在加劇,唯有不聲不響的河流,才是它的紅顏知己抑或精神之母。
一個人在沙漠,所能擁有的,就只是肉身及其餵養品。可以簡單到烏有,也可以奢侈到滿溢。
孤獨占據了龐大地位,尤其是常年在沙漠生存的異鄉者。記得二十多年前的那個酷冷的冬天,當我在一群歪斜的雪粒中從南太行山區,乘火車,走州過縣,幼狼一樣落身巴丹吉林沙漠,下車,站在沙粒橫生的戈壁灘上,就感覺到一種強大的堅硬與幽閉氣息迅速圍裹而來。閉上眼睛,便會有一些燦爛與劇烈的景象在內心紛紜。有風塵中的騎士及其跟隨者和追擊者;有垂簾的雕車以及若隱若現的俏媚、淒楚的面孔;有眾多身穿盔甲的人,在黃土夯築的烽燧和城堡之上嘹望;旗幟上總是有龍,獵獵而邊角開裂;劍戟的反光使得四周的黃沙暗淡無光,唯有戰士懷鄉的嘆息與淚水,在月光下寸斷柔腸。
沙漠即疆場。從那時開始,我便成為了巴丹吉林沙漠乃至阿拉善高原,甚或整個西北的異鄉者與久居者。慢慢我才知道,巴丹吉林沙漠是上古神話的組成部分,涉及的人主要有大禹、周穆王、老子、彭祖等人,甚至還有黃帝和他的母親。而巴丹吉林沙漠最本質的角色是遊牧民族出入蒙古高原的孔徑與前哨。
最初的民族大致還有烏孫,以及眾所周知的大月氏和匈奴。這三個民族,先後崛起並相互驅逐。形成了史前時期發自蒙古高原,波及整個歐亞大陸的民族大遷徙與融合的壯麗景觀。再後來,著名的悲劇人物李陵率五千荊楚弟子、奇才劍客,由弱水河而深入漠北尋擊匈奴主力;衛青、霍去病出賀蘭山、皋蘭山和祁連山,實施了漢帝國對匈奴大部落聯盟的精確打擊與成功驅逐。著名的將軍路博德以移民屯邊的形式,修建了蜿蜒至今外蒙古境內的亭障、烽燧和駐軍基地。現在,這些依舊在浩蕩的大漠風中留存,以殘缺的方式,向時間及其當中的來到者昭示一種強硬的現實主義存在。
巴丹吉林沙漠也是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的誕生地;“安史之亂”後的絲綢之路回鶻道,以及中央帝國與西域聯繫的必經之地,它斯時的名字叫“合羅川”。唐時代的巴丹吉林沙漠中心,即今之額濟納(出自匈奴語)乃是水澤之鄉,深陷於大戈壁之中的居延海(蘇泊淖爾)蘆葦叢生,白鷺和天鵝、駿馬和羊群,端的是“居延糧倉”的富庶與安然。千年之後,長風吹送時間,也將萬頃黃沙不間斷搬運,額濟納星羅棋布的水澤逐漸縮小、乾涸。致使中世紀時期自地中海連綿至額濟納弱水河流域的胡楊樹也逐漸斷絕了與世界的聯繫。
秋天的胡楊林是黃金的宮殿,燦爛的葉子覆蓋在黃沙之上,將乾燥而荒涼的沙漠映照得神魂顛倒。到處都是如飲甘醇的人,連空氣中都飄著一種癲狂與迷醉。那種景觀,當下已經罕見了,仿佛單于的黃金庭帳,也可以當作沙漠亡靈與其失散愛人的靈魂洞房。
斯坦因和他的考古隊曾在額濟納胡楊林建立了氣象觀察站。在不長的時間裡,他們提防風暴,也提防四腳蛇,並用它來泡酒,還有毒蠍子。紅蜘蛛是他們最怕的,因為它們總是在人的帳篷內外結網捕食。
向南的黑城是西夏王朝的陪都之一,最終成為元的疆域,而不過一百年,就又被明朝將軍馮勝以改道弱水河的方式攻陷。科茲洛夫和斯坦因等人也循著馬可·波羅的足跡,在黑城盜掘了三萬多枚漢簡和西夏文物,使得居延漢簡成為與北京故宮內閣大庫檔案、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並稱的二十世紀中國檔案界四大發現。
在沙漠,首先是生存,爾後才是夢想。要把自己交給風,以及風中的沙塵,甚至如風一樣的時間。青春於每個人來說是夢想的消耗,也是夢想的主要打擊對象。閒暇時候,我總是在戈壁和沙漠之間遊蕩,像一個消失者的影子。瀚海無際,四周以外,人群洶湧、世界繁華。而唯獨我,以及和我一樣的人,在沙漠,被風暴、黃塵、孤獨、憂鬱、幻想和破滅塑造、摧毀。由此,我變得沉靜起來。在沙漠,人變得簡單,世界也跟著單一。在巨大的孤獨和空闊之中,個人變得龐大而真切。在許多的月夜,坐在戈壁灘上,沙塵及其包括土腥氣四面包抄。遠處的沙海如沉默的少婦,以裸體的方式,用一枚枚碩大的乳房餵養整個天空。坐得久了,會覺得整個人都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臟及骨骼,甚至內心裡那些光明和陰暗。
風暴起時,躲在房間,或者來不及躲藏,就像一棵樹那樣被風暴席捲。我也發現,在沙漠,一個人像一棵樹一樣被打擊,其實也是一種幸福。沙子在臉上敲出鮮血,黃土深入身體內部,試圖將人也打造成沙漠中的固有事物。
每次走出沙漠,融入城市和鄉村,我發現,儘管年齡增長,青春在沙塵中被打磨得缺乏稜角,可是我看人做事,以及對世界的看法仍舊是單純的、透明的和不設防的,像是一片落在屋頂上的新雪,纖塵不染。我驚異於沙漠強大的保鮮功能。
沙漠打擊和磨掉的是人的肉身,它真正尊重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及其靈魂。
我也到巴丹吉林沙漠四周的山地、荒野和城鎮去看。只是.在每一個地方,我都能找到異族的遺存、王朝的痕跡,以及宗教在俗世間的種種表現方式。在古堡、廢墟、草地和山河之間,河西走廊始終有著一種幽秘而燦爛的光輝,如敦煌、蘭州、武威、張掖和酒泉等地。一個人在其中,還像是中世紀的感覺,或者某個王朝的“化外”、“異域”。這使我驚異,也對沙漠及其周邊所有的事物,都保持了強烈的好奇與熱愛之心。
這些都是沙漠賜予我的。即使現在遷徙到成都,一個四周高山、植被豐茂的城市,我發現我仍舊保留了在沙漠的那些脾性,簡單、固執、熱切,對這個世界和人群還有著強烈的陌生和信任感。
我也知道,在沙漠,是一種修煉,從肉身到靈魂。
沙漠也是一種自然,人在其中,也是自然。天長日久之後,這種人和自然的交融,便會派生出另一種新的“生物”,儘管他樣貌會有改變,而內心及其精神,卻始終有著一種精神向度。儘管他會與當下時代有所隔膜,但一個人,最好的東西,是堅硬、向善、審慎和獨立的合眾意識,以及耽於幻想、不棄庸常的單純品質。

序言

遠處戈壁上有一個小紅點。在巴丹吉林沙漠,這其實不算什麼景觀。也不足以令人詫異。但對幾個在瀚海中行走多日,乾渴、孤獨,甚至絕望至極的人來說,任何引發眼睛聯想與驚奇的景象都預示著生機。果不其然,幾個人踉蹌跑近,卻是一位紅衣喇嘛,在一棵綠葉稀疏的沙棗樹下誦經。
人是最大的生機。在附近,他們果真找到了水。還有現在已經著名的石頭城,蒙語名字叫“海森楚魯”,一片巨石。有狀似巨龜的,也有如馬奔騰的,更有猶如被利劍劈開的雙條石。這些形狀不一的巨石,在沙漠深處,獨占了一處空間。那泉水,就由海森楚魯的頂部,一塊狀似母腹的巨石之下滾冒而出。泉水的名字,當地牧民叫做葦杭泉。
葦杭泉向北五十公里,是古日乃蘇木,蘆葦叢生,馬蓮草遍地,偶爾可以看到於黃沙窩裡楚楚動人的馬蘭花和野菊花。有蘆葦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地方,就預示著水、青草和生命。蘆葦無際,黃羊、駱駝、驢子和蒙古馬在其中隱藏,還有一條廢棄的鐵路,僵死的蟒蛇一樣伸向外蒙邊界。有一年,我再次去到這裡。在一個巴根的牧民家裡喝水,吃酸湯麵片,還有手抓羊肉。巴根宰殺羊只的方法很簡單,從大群中提出一隻,殺掉,剝皮,就丟在清水鍋里,大火燒兩三個小時,撈出來,切割,再加上蒜瓣、鹽粒、小蔥就可以吃了。
喝酒是必然的,酒中的歌唱與酒後的沉醉也是必然的。另外令人驚異的是,雖然常年在沙漠核心,但牧人的歌聲依舊遼闊,沒有受到缺水的絲毫影響。在歌聲中,誰不沉醉誰就是同行者的敵人,也是主人不喜歡的客人。在古日乃蘇木,我醉倒過無數次。每一次醒來,都還心情激越,內心對主人家有著一種膜拜,甚至虔誠信任的感情。很多歷史書上,說遊牧民族文明遲緩,而在今天,他們的那種曠達、魯莽和拙樸,顯然是我們大多數人所缺乏的,也最應當轉身貼靠的。
在古日乃蘇木,我還認識一個叫青格樂的女子。她說青格樂的意思就是快樂。說時,她穿著民族服裝,把臉抬向天空,神情當中有一些笑意,還有些惆悵。她內心的感覺我似乎能夠明了,但總是模糊的,無法表達的。我想起一位牧民所說:誰成為他的女婿,就會獲得上百峰駱駝、幾百隻羊,當然還有毛驢和狗。那是一種遊牧的習俗。竟然讓我好幾次想像著自己和一位蒙古女子騎著花斑馬,在青草稀疏、四邊黃沙雄視的古日乃草原放牧。天空永遠是湛藍的,雲朵永遠都是跨馬征戰與水中絲綢的模樣,風是乾的,好像是一根根的細針。
然而這又能阻擋和改變什麼呢?
穿過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向北,黃沙堆積、浩瀚無際,以乳房的形式,與平展而幽深的天空兩兩相對。到額濟納旗府所在地達來呼布鎮,驀然覺得,這又是一片綠洲。但是極其小,與傳說的漢唐時期的水澤之國、居延糧倉有著天壤之別。小小的居延海在唐代詩歌中占有巨大分量,而今只剩下一面小湖泊,以鏡子的方式,在四面低縱的丘陵當中,對抗風沙和逐漸潰敗的自然環境。
胡楊林可能是唯一的。有幾次,我到林中去,在乾燥的白沙與紅柳樹之間,頭頂燦爛黃金,並可從金色的葉子縫隙中看到深得讓人心神俱空的天空。坐在某棵乾枯多年的胡楊樹樁上,閉上眼睛,就可以看到無數的人,騎馬揮刀的、翩翩起舞的、跪地仰望的、驅趕羊群的、騎駝緩行的,甚至在闊大帳篷中交合的、在黃沙窩裡四目相對的、用胡楊葉子餵羊只的、弓箭射殺鳥雀,甚至鷹隼的……那種景觀,好像貫穿了額濟納的所有歷史及其民眾的生活圖景。
我多次說,十月的胡楊林是天然的宮殿與洞房,世上所有的王者與相愛的人,都應當在此度過他們最美好的人生一刻。我後來聽到的故事是,一個在河西某城市讀書的兩個學生,他們相愛了。可是,男生父親是教授,女生家庭是農民。遭到反對。他們先是在人去屋空的教室內有過男女之歡,卻被人看到。眾口紛紜之後,秋天來臨了。某一日,這兩名學生失蹤了。許多天后,額濟納的一位牧民,在林子深處,胡楊葉子最燦爛的地方,看到兩具裸著緊抱的屍體。
還有一個,我不知道他們是哪裡人。他們抱著的雕像也在額濟納胡楊林出現。眾人唏噓、猜測。但根本的問題是他們都是用世俗的眼光和語言。這對殉情的人來說,是一種污衊吧。我相信,每個人的身體和靈魂當中都有類似神的部位,一旦這一部分占據了全身的統治地位,那么,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視為在履行神意。
當我沿著現在已是平展寬闊的公路回返,沿途的弱水河畔,到處都是烽燧、侯官府及其衍生品,破舊的城堡在大漠中滄桑蒼涼,與沙漠渾然一色的村莊被楊樹包圍。婦女們總是以頭巾裹面.有人附會說是當年玄奘西去印度時候,豬八戒色心難改,沿途總是騷擾女性,女性怕,而以頭巾裹面的方式規避災難。而事實上,卻是沙漠風沙大,婦女以頭巾裹頭面是防止沙塵進入頭髮,又缺水,洗不乾淨之故。
我所在的單位就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南邊是鼎新綠洲,向北就是大戈壁及大戈壁之後的沙漠了。這也是一個小小的區域,不多的人,被弱水河滋養,被沙棗樹、紅柳和楊樹護佑。從1992年開始,除了讀書,幾乎所有的時間我都在沙漠。有些年,還直接在沙漠核心部位工作。起初是焦躁和不滿的,荒涼是對人視覺的巨大摧毀。逐漸地,我安靜下來,生存和生活是每個人的首要命題。隨著時間的變化,我也在發生變化,從肉身到靈魂。鼻血不再流了,身體覺得堅硬,內心不再倉皇,而是沉靜。
在沙漠是一種修行,一種由外而內的塑造。沙塵暴通常在春秋兩季,夏天偶爾也會風暴連天,日光昏黑如夜,風暴的聲音如萬千奔獸、匈奴騎兵,那種摧毀是無可匹敵的。但在安靜的時候,月光普照,可以把人照穿。
高尚使人痛苦,庸俗使人快樂。我發現自己適合於沙漠,在沙漠當中,我可以是一匹狼,也可以是一隻羊;可以騎馬狂奔。模仿古代的將軍和騎2、刀客和盜馬賊,也可以一個人歪坐在一棵沙棗樹下喝酒、看書,用冥想自我破解一些隱秘心事。
到2010年,我在沙漠正好十八年的時間。沙漠於我,好像是骨子和靈魂里的了。風沙呼嘯之後,是超乎尋常的平和與安寧,烈日之下,黃沙如金。一個人在瀚海當中,可以忘掉自身以外的世界,對他們的喧囂也覺得可笑和淺薄。在沙漠,一個人可以確切無誤地找到並透視自己,自己看自己都極端清晰。我記得,有一個朋友說,沙漠太可怕了,一輩子都不想去。我笑笑,然後低頭。事後,我對他說:不去沙漠,就不知道逼仄、緊湊的生存之外,還有一種遼闊;庸碌的時間當中,還有一種洞徹靈魂的博大與安靜。沙漠也是一種自然構成,人、你和我,全世界的人也都是。
沙漠,作為一種存在,它於人的塑造,確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比如自我審視和塑造,對生命的深切理解與熱愛、生死之惑、精神方向、孤獨的真正緣由、內心所需,以及一個人在一個時代的真正價值和位置。
在沙漠,走不了很遠,但可以走得更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