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見月

逆旅行途,客子思鄉,不免臨風懷想,望月興嘆。溫柔如水的月色,使多少詩人觸動鄉愁,吟詠成篇。王建《行見月》即是其中佳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行見月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體裁:雜言古詩
  • 作者:王建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行見月
月初生,居人見月一月行。
行行一年十二月,強半馬上看圓缺。
百年歡樂能幾何,在家見少行見多。
不緣衣食相驅遣,此身誰願長奔波。
篋中有帛倉有粟,豈向天涯走碌碌。
家人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

作品鑑賞

“月初生,居人見月一月行。”新月一彎,懸於天幕。家人見月,自己已經行役一月。詩歌開端,詩人正在行途之中,卻能憑藉一彎新月,由此及彼,把時間回溯到一月之前,一個月來的旅途勞頓、思鄉情懷,盡在不言之中。又由己及人,懸想家人正在對月望遠,一輪初月綰合起兩地情思,空間又得以擴大。寥寥數語,含蘊深長。
“行行一年十二月,強半馬上看圓缺。”詩人離家,並非偶爾奔走,短暫別離,而是長年跋涉、四季感愴。上文之“一月行”折入此層,哀苦情感愈益濃烈,層次加深一層。“行行”二字,直承上文“一月行”,使用頂真手法。其作用一則過渡一氣貫注,加強前後內容之間的聯繫,二則音調諧和,增加語言樂感。“百年歡樂能幾何,在家見少行見多。”《古詩十九首》曰:“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人生苦短,流年不再,短暫人生中本來沒有多少歡樂。長年奔走在外,行旅匆匆,又把原本寥寥的人生樂趣掐頭去尾、分剝肢解。若是感情麻木、無知無覺,也就罷了,偏又是感情豐富、神經敏銳。對人生歡樂的強烈追求被現實擊得粉碎。幻滅之痛苦,不堪回首。詩歌至此,發出三重慨嘆,儘管詩意脫胎古人,卻能自出機杼。“不緣衣食相驅遣,此身誰願長奔波?篋中有帛倉有粟,豈向天涯走碌碌?”這幾句點出違心奔走的原因:衣食所迫。即陶淵明所說的“心為形役”。形體生存的需要迫使詩人扭曲靈魂。形體雖存,心靈長泣。前兩句直承題意,後兩句跳開一步,反接題意。正反結合,將長年奔走的痛苦心情一吐為快,而兩個反詰句式,則更加突出了詩人憤激卻又無奈的感情色調。
“家人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詩人見月思家,卻懸想家人月下凝眸,心繫行人,從側面渲染本身思鄉之情。然後再正面抒發思家心緒。若無這一側面烘托,結句就索然無味。有此烘托,則再次以明月將兩地親人綰合一處,與開端呼應緊密,情思委婉,餘韻不絕。
此詩篇幅不長,布局卻轉折多變。由離家進至長離家,再進至違心離家,然後申足離家緣由,結以思家。結構一路迭轉,漸轉漸深。同是見月思家,李白的《靜夜思》含蓄蘊藉,點到即止,王建詩卻刻露酣暢,淋漓盡致,這也體現出中唐詩對盛唐詩的不蹈故常,力求新變。

作者簡介

王建
唐代詩人。生卒年未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他是張籍的摯友,而且身世也與張籍有相似之處。出身寒微,雖曾進士及第,卻只作過幾任小官,“四授官資元七品,再經婚娶尚單身。”(《自傷》)他也以樂府詩著稱於世,寫下了許多從不同側面反映社會矛盾和民間疾苦的作品;風格上也和張籍有相似之處,善寫七言歌行,絕少直發議論,語言通俗明快,凝鍊精悍,確有獨到之處,所以世稱“張王樂府”。現有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建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