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憶永和兄弟》是北宋詩人周必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記事,寫詩人在征途上不知道走了多久、多遠;領聯寫景,天寒風浪,突出了旅途上的艱辛;頸聯開始抒發無時不在的思鄉之情;尾聯寫行舟途中得鯉魚後所引發的思念之情。全詩蘊籍含蓄,意在言外,頗堪玩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行舟憶永和兄弟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周必大
- 作品出處:《全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行舟憶永和1兄弟
一掛吳帆2不計程,幾回系纜3幾回行。
天寒有日雲猶凍,江闊無風浪自生。
數點家山4常在眼5,一聲寒雁6正關情7。
長年8忽得南來鯉9,恐有音書作急烹。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 永和:地名,今吉安縣永和鎮。
- 吳帆:指舟行的目的地。
- 系纜(lǎn):系住纜繩,指停船。
- 家山:家鄉之山。
- 常在眼:謂家山雖從視線中消失,但仍時時浮現在眼前。
- 寒雁:深秋之雁。
- 關情:南飛之雁鳴,牽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 長年:古代對船工的稱呼。
- 南來鯉:從南方故鄉來的鯉魚。
白話譯文
一隻小船掛起了征帆,直下吳中,不知走了多遠。只記得,幾回回停舟,幾回回解纜。
冬日的陽光迷漾清寒,雲彩也仿佛凍結,掛在天邊。空闊的江面上,無風,浪也翻卷。
故鄉的青山,常在眼前;一聲雁唳,更使我神情黯然。
船工捉得一條鯉魚,據說它來自上游的鄉關;趕快殺掉它吧,也許魚腹中裝著家書,書中寫著手足的眷念。
創作背景
《行舟憶永和兄弟》大約作於紹興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當詩人離開家鄉順江而下前往吳地時,漫長的水路,沿江的風物,無處無事不觸動他的鄉思,於是寫了這首七律,以兄弟之憶,表故鄉之思。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記事。“一掛吳帆”是說自水路前去吳地,“不計程”是無法計算路程,極言自鄉至吳水路的遙遠;下句承接上句,從船隻多次的停泊與開行再寫行舟之久。兩個“幾回”,見水路行程的單調與乏味,又與上句“不計程”相照應。雖不言“憶”,而“憶”意隱含其中。
頷聯寫景,這是一聯工整的對偶句。上句寫天空,下句寫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況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詩人眼帘的卻不是“楚天千里”的一片“清秋”,而是“天寒”“雲凍”“江闊”“浪生”。“天寒”二字固然有詩人自己的感覺在內,“雲”之能“凍”更是經過詩人感情濾化了的景物,表現了天色的陰霾、沉重。然而詩人還敘述,此刻天空是“有日”的,“有日”則雲不應“凍”,但“雲猶凍”,可見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慘澹的氣氛。再看江面,“江闊”本給人以顯豁之感,再加“無風”,則更應是坦途,但“浪自生”顯出了水勢的洶湧。這一聯描繪景色確切;“有日”“無風”,一有一無,都能宕開一步。雖是景語,但也表現了詩人離鄉遠行時那黯淡、淒涼的心境。
頸聯也是以工整的對偶寫景。上句從“家山”之變為“數點”,可見詩人自登舟離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著越來越遠去的故鄉;從“常在眼”三字,可以想見當這“數點”“家山”從視線中消失之際,它的形象卻時時浮現在詩人眼前。上句浸透了詩人難以排遣的鄉思鄉愁。下句的“寒雁”與頷聯的“天寒”相照應,點明時值深秋。淒冷蕭瑟的秋天本來容易使人產生思鄉之情,更何況此時大雁又正飛向詩人離別了的家鄉,長空一聲雁叫自然會牽動詩人滿懷的愁情。這一聯中的“數點家山”與空中“寒雁”本是一幅淡遠迷濛的水墨畫,一聲雁叫又為這畫幅增添了淒冷的氣氛。頷聯、頸聯同屬寫景,但前一聯寫的是自然界之大景,情隱含於景中;後一聯寫的卻是與詩人關係更為密切的遠景,情與景結合更為緊密,抒情性也更為明顯。
尾聯轉入敘事。船工在行舟時捕得鯉魚是很平常的事,詩歌的妙處在於詩人在“鯉”前加了“南來”二字,魚是從家鄉來的,然後借用這習見的事,通過《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典故,抒發盼望家書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達了深沉的抒情意味。
從表面看,這首七律以“行舟”為線索,全詩四聯圍繞行舟分寫行程之遠、江行之險、家山寒雁、烹魚取書;而究其內在的含義,憶兄弟、思故鄉的情愫才是貫串全詩的一條主線,無論記事、寫景、用典,其中包含的抒情成分是一層深似一層的。因此,除詩題而外,全詩無一字寫及手足情,而手足之情甚濃;無一句明敘家鄉戀,而家鄉之戀自深。
名家點評
當代古典文學家金性堯《宋詩三百首》:船老大得到一條鯉魚,作者想起古詩裡面的兩句詩,唯恐其中有書信,趕快叫船老大剖開。亦明知是一種空想,但思家憶弟之情卻表現得極為真率。辭盡而意未盡,全詩心裁即出此兩句中。
作者簡介
周必大(1126一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祖父定居廬陵(今江西吉安)。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其詩喜次韻,喜用典。有《平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