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革命

行為主義革命(Behavioral revolution)

二戰結束後,沉寂已久的政治論壇重新活躍起來,一些政治學者紛紛著書立說,在反思傳統的政治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許多有關政治研究的新觀點、新思路和新方法。戰後十幾年中,這些反思與創新逐漸匯繼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領域內一場深刻而廣泛的變革,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行為主義革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為主義革命
  • 外文名:Behavioral revolution
  • 時間:二戰結束後
  • 理論形態:政治系統論
  • 性質:思想
發展過程,理論形態,

發展過程

這場變革突破了西方傳統政治理論的模式,將一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引入政治研究,採用新的思維方式與分析方法,重新認識和解釋社會政治現象,建立起一整套獨特的政治概念的邏輯體系。行為主義革命結束了傳統政治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確立了現代政治學的主導地位,從而開闢了西方政治理論發展的新階段
註:以下引自《政治學概論(第二版)》 孫關宏、胡春雨、任軍峰主編
概括的來講,行為主義革命即指既反對傳統政治哲學研究中抽象思辨和演繹的方法,也反對舊制度主義的靜態描述和簡單寫實,認為應該將政治科學研究的對象鎖定到實際存在的、可觀察到的政治行為上。為實現這一研究目的,行為主義非常重視政治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並要求在進行價值去除的同時,在現象和數據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多掌握和運用數學,尤其是統計學的定量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來得出明晰的結論,從而達到對政治行為的解釋、預測和控制。在實際研究中,數學模型、模擬實驗、直接探查、實地觀察等是行為主義經常使用的研究技術。

理論形態

行為主義在注重研究技術和對對象的控制的同時,也發展出了一定的理論形態主要有:
1、政治系統論。
2、結構功能主義。
3、政治溝通理論。
4、政治文化理論。
5、政治發展理論。
6、政治計量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