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審美心理理論

行為主義審美心理理論(aethetic psychology of behaviorism)審美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審美活動的研究思想。行為主義強調對外部可見行為的研究,採用刺激一反應公式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忽視對意諷的研究.其在研究審美經驗時,僅研究觀賞者對藝術品及萁要素的喜好程度以及觀賞者對藝術品的生理性反應。行為主義者伯萊因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審美喚醒理論。

行為主義人格理論(personality theory of behavliorlsm)亦稱“人格學習理論”。用行為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人格的取向。其理論先驅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華生的行為主義、桑代克的效果律和赫爾的工具條件作用。在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納、多拉德和N E.米勒。主要特點:拒絕那些決定和指導行為的“人格”、“自我”等概念;視人格為個體獨特的行為模式或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方式;認為行為的動機不在有機體內部而在有機體外部,即對行為的強化;正常與異常人格的區別僅在於前者習得的是正常的反應模式,而後者習得的是異常的反應模式,它們都遵循相同的強化原則;人格研究就是發現有機體的行為與行為的強化之間的獨特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