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言語必考成語

行測言語必考成語

行測言語必考成語,是由中公教育首席研究與輔導專家、公職考試研究院院長李國斌,在嚴格依據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中言語理解與表達的考點和要求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的。成語專家精心梳理考點,讓您在貼近實際的例子中熟練掌握解題技巧,助力考生順利通過言語類題目的考查。書中用最精準的語言進行辨析,讓你在瞬間明白相似成語的區別,從而選出正確選項,相信本書將成為你愛上言語類題目的開始。

基本介紹

  • 書名:行測言語必考成語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公教育
  • 作者:李國斌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52211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行測言語必考成語,是由中公教育首席研究與輔導專家、公職考試研究院院長李國斌,在嚴格依據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中言語理解與表達的考點和要求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的。本書收集了所有已經考過和將會考到的重點成語,內容全面,解析精準,讓您在愉快的閱讀中輕鬆掌握言語類題目的考查方向和解題方法,快速提高實戰能力。讓你真正一書在手,考試無憂。

圖書目錄

第一單元表示“緊密”的成語
第二單元表示“對立”的成語
第三單元表示“包容”的成語
第四單元表示“期望”的成語
第五單元表示“意外”的成語
第六單元表示“專注”的成語
第七單元表示“努力”的成語
第八單元表示“朦朧”的成語
第九單元表示“勇氣”的成語
第十單元表示“猶豫”的成語
第十一單元表示“恐懼”的成語
第十二單元表示“進取”的成語
第十三單元表示“淡定”的成語
第十四單元表示“容易”的成語
第十五單元表示“困難”的成語
第十六單元表示“冷清”的成語
第十七單元表示“熱鬧”的成語
第十八單元表示“繁多”的成語
第十九單元表示“急緩”的成語
第二十單元表示“有無”的成語
第二十一單元表示“深奧”的成語
第二十二單元表示“無價值”的成語
第二十三單元表示“無用功”的成語
第二十四單元表示“無能力”的成語
第二十五單元表示“有深度”的成語
第二十六單元表示“有名氣”的成語
第二十七單元表示“有水平”的成語
第二十八單元表示“吻合”的成語
第二十九單元表示“出現”的成語
第三十單元表示“改變”的成語
第三十一單元表示“發展”的成語
第三十二單元表示“創新”的成語
第三十三單元表示“守舊”的成語
第三十四單元表示“常見”的成語
第三十五單元表示“少見”的成語
第三十六單元表示“規模”的成語
第三十七單元表示“確定無疑”的成語
第三十八單元表示“意見不一”的成語
第三十九單元表示“無憑無據”的成語
第四十單元表示“能言善語”的成語
第四十一單元表示“話語較少”的成語
第四十二單元表示“話語作用”的成語
第四十三單元表示“陳舊話題”的成語
第四十四單元表示“片面”的成語
第四十五單元表示“全面”的成語
第四十六單元表示“溯源”的成語
第四十七單元表示“膚淺”的成語
第四十八單元表示“遠見”的成語
第四十九單元表示“戰術”的成語
第五十單元表示“眼光”的成語
第五十一單元表示“能力”的成語
第五十二單元表示“條理”的成語
第五十三單元表示“虛偽”的成語
第五十四單元表示“目的”的成語
第五十五單元表示“方式”的成語
第五十六單元表示“印象”的成語
中公教育·全國分校一覽表

序言

前言
會說話就真的會說話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需要溝通和交流的世界,每天都在不斷地說話,有時是演講,有時是交談,有時是一對一,有時是一對多,只要不是啞巴,就不能緘口不言。國外的一篇研究論文表明:女性平均一天說7000個詞左右,男性2000個詞左右;而轉化成話語,女性平均一天是490句話,而男性則為140句話。顯然,女人要比男人囉嗦很多,這可能就是天性所致,因此我們不能總怪自己身邊的女人囉嗦。
既然我們每天都在說話,自然每個人都是會說話的。很少有人覺得自己不會說話,儘管話語中存在很多問題,但仍然毫無察覺。有時邏輯混亂、語句不通;有時語句囉嗦、沒有主題;有時表意不清讓人產生歧義;有時語句過激,深深地傷害了對方。而對於這些我們卻全然不覺,因為我們早已經不太在意說話的內涵、方式和技巧了。其實,有很多人已經很多年沒有學過漢語啦!
請大家認真讀讀以下網路上非常流行的句子,它可以讓你真正感受到漢語的魅力:
1.現在的女孩子普遍是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剩女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誰都看不上,二是誰都看不上。
3.很多失戀的人都是:開始是喜歡一個人,後來是喜歡一個人。
4.女友對來車站接她的男友說:如果你先到,我後到,你就等著吧,如果我先到,你後到,你就等著吧!
相信讀完這幾句話,你的眼睛一定頓時一亮,深感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開懷一笑的同時,你是否也認識到了語言的重要性?稍有不慎就會產生巨大的歧義。再來看下一段文字:
If you do not leave me,we will die together.怎么翻譯?
你如果不滾開,我就和你同歸於盡。(四級水平)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六級水平)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八級水平)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專家水平)
你在或不在,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活佛水平)
顯然差別不在英語水平,而在漢語水平。這也許就是為什麼高考語文要提高到180分,英語降到100分的原因吧!
曾在上海舉行的一項翻譯大賽也道出了這個道理:由於缺乏最好的譯文,大賽不僅一等獎空缺,還將二等獎頒給了一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僅在於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於他“流暢、優美的中文表達”。相比之下,國內選手提交的相當多的作品言不達意,其中用詞不精準、標點符號誤用等小錯誤“更比比皆是”。
所以,那些認為漢語無用,只要會說話就夠了的年輕人們,那些渴望出國鍍金的孩子們,那些只重視外語教育、忽視漢語學習的朋友們,確實是應該更加認真地對待漢語,努力地學習和掌握並很好地運用漢語。
詩人余光中說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
在此筆者實在想書寫一段文字以表對漢語的敬仰,卻苦於囊中羞澀,只得引用《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老師的一段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身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能時時牢記自己身份的,除了身體髮膚之外,就該是我們的母語了。在無數中國人心裡,古老優雅的漢語是我們五千年文明最美麗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文化標記。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將我們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為不盡的紙上煙雲。音分四聲,律有平仄,構成了漢語詩文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音韻之美。千百年來,雋永有致的漢語承載著我們民族獨特的思維,我們依靠它傾訴,運用它思考,通過它記載,憑藉它穿越五千年歷史文化隧道。
當我對以上文字心領神會的那一刻,我萌發了寫幾本書的想法,只求能讓更多的人領會漢語的奧妙,讓所有青少年能夠明白“語詞破碎處,萬物不復存”的道理,重燃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決心以“會說話就真的會說話嗎?”這個問題為起點,從日常生活中講話中能用到的詞語、句子、常識、邏輯、數學為切入點,去寫一些能給您帶來啟迪、帶來感悟的書。無論你是在每日聆聽父母教誨的年代,還是整日沉浸在朗朗的讀書聲里,或是在戀愛的季節,甚至是在無法說服不聽話的孩子的苦惱中,你都能有所收穫。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行測言語必考成語》這本書。
言語類題目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又可愛又可恨,可愛的是誰都能做,可恨的是總也做不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大家對詞意理解得不夠精準。正如哲學家萊布尼茨所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言語中也絕對沒有兩個意思完全相同的詞語,所以,準確辨析詞語的細微差別才是做對言語類題目的關鍵,而成語必然是詞語的重中之重。本書收集了所有已經考過和即將考到的重點成語,用最精準、最生動的語言進行辨析,讓你瞬間明白詞語的區別,從而選出正確選項。相信閱讀本書將成為你愛上言語類題目的開始。
我們應該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的選詞填空總是一誤再誤;我怎么總是在模稜兩可中選擇了錯誤的選項;總是面對著有些明明差別很大的成語,卻又覺得並無二致而無所適從……面對這些,即使看到答案,依然有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
作為一名特別想幫助同學們的老師,我一直想解決大家的燃眉之急,又恐才疏學淺而誤人子弟,始終不能堅定出書的信念。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對我說:“李老師,聽您的課如聽高山流水,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直至結課多日猶感意猶未盡。如果課堂上的精彩不涉密的話,為何不將其保留下來,讓更多的人去回味、受益呢?”李某人就一凡夫俗子,初聽此言極為受用,後轉念一想,便知遇到高人。其一,該生深得“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聖賢古訓精髓,覺知先付出再回報的道理;其二,該生能將課上所學邏輯考試中的假言命題活學活用,令我無從反駁;其三,讚美的語句讓人渾身舒坦,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好了,慣性的邏輯思維方式使我又不由自主地評述一番,實際上,這都不算啥,只要列位願聽在下再嘮叨幾句,你的造詣一定勢不可擋飛奔向前,那可是嫦娥奔月“嗖”的一下的節奏啊。
終於,我鼓起勇氣帶領整個團隊完成這本書。希望你給自己,也給我一個機會,靜下心來好好讀它。讀完它你就會徹底明白成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能輕鬆辨析我們教給你的和你將來新發現的所有成語。我真誠地希望閱讀本書的人,都能夠從中獲得實用的、靈活的成語指南。
接下來,我們還會有很多類似的書籍出版,希望大家繼續關注。這些書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家掌握平時說話和寫作當中必然會用到的但是你又不太在意的生命元素。從此以後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的學習啦!
邏輯改變生活,思維創造奇蹟,溝通從心開始,我會一直陪伴在大家身邊。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氛圍,把學習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
由於筆者才疏學淺,書中若有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指正。如您通過閱讀本書產生了些許想法,也歡迎您不吝賜教!
中公教育·李國斌
2013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