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之間》是黔西北九〇後作家劉志品創作的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行止之間
- 作者:劉志品
作品原文
行止之間
微冷的風迎面吹來,我從對坡編織的夢境中清醒過來,醒來,卻是再一次醉去。
綿綿群山,像是高原的漢子拎起大刀,猛一揮,形初具,猛一揮,完整落成,看似隨意之作,卻天生帶有一種凜冽,仿佛刀已落,寒未消。對坡就是這樣一種感覺,不扭捏,不做作,只帶有一股透骨的冷意,使得路人都不自覺整理衣領,想抵擋這寒意,卻早被侵襲入骨。沔魚河無疑是這種自然鬼斧神工之作中的佼佼者,高原人大刀一揮,未來得及收回這冰冷的刀氣,就被奔涌而出的泉水所化,形成了這一流寒溪。
沔魚河潺潺流過這高原之上的坪地里,沒有一路的歡唱,只有靜謐,如果不仔細琢磨,絕不會察覺到這藏於靜謐之後的生機。高原從來不缺傳奇,只是不顯露,不張揚。正像這寒溪之中的“免魚”,不戀他鄉,不俯就權貴,寧死也不要“御膳”的榮稱,最後終得“免貢”。也許高原的生命里,都與生俱來一種傲然之氣,使人聞之生畏,望而生敬。站在沔魚河畔,不自覺就閉上雙眼,隔絕這塵世,細細聆聽自然的天簌,這旋律撥動的是行人的心弦,一挑,動人心魄,卻深藏心中。沒有人能窺探別人心中的旋律,因為這既是大家共有的,但對每個個體來說,又是獨立的,大家像是回歸到了孩童時代,拾起一塊石子,猛一擲,在河面上掀起一紋紋水波,泄露了心中思緒,最終又被這一流寒溪撫平,沉澱在河底。
一流寒溪將我們與對坡隔絕,眼看著一潭碧色就在眼前,但卻不能走近,我們不禁有些心急,於是有人四處尋覓,欲找尋一方木石,搭載我們去往對岸,但是遼闊的稻田之上,終是沒找到能過河的東西,最後不得已,撩起褲腳,欲踩水而過。這看似平靜的流水,此時露出了端倪——水面下波濤暗涌,我們被迫退回此岸。對岸的風景還在向我們展示她的魅力,我們卻駐足在原地。有人突發奇思妙想,召集三五人聚一車,乘車渡河!估計這高原都要被這奇特的渡河方法所驚吧!不過大家收斂起由汽車渡河帶來的新奇,一睹對岸風光。原來遙不可及的對岸,終於踏之腳下,終於能走近這對坡,那懸掛於半山腰的瀑布仿佛就拍打在臉上,一臉冰涼。瀑布之下,是那一抹碧藍的寒潭,掬一捧,冰涼入骨,相較於沔魚河之水,有過之而無不及。置身在寒潭瀑布之邊,人更像是自然的點綴,對坡這一名詞,此時,被賦予了生命。這寒潭之水孕育出了獨有的珍稀魚類,更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神奇。因為水質特殊,大家都在水裡洗手,有人打趣道:“別碰這水,當心同這沔魚一樣長出四片鰓喔!”把大家逗樂了,反而更加放肆。
樂至酣然,都忘了我們都是經過對坡的路人,不能永久享受這樣的歡愉,最後都得回到屬於我們的對岸。歸時,有人終於尋來了木板,架設“木橋”,一群人兵分兩路,有人乘車渡河,剩下的就踩著搖搖晃晃的木板,伴著咯吱咯吱的聲音踏過了涼意沁人的沔魚河。我就是第一個踩著木板渡河的人,那種奇妙的享受,就像是真的踩在水面上一般,全然忘記了木板的脆弱可能帶來危險。涉水而歸的我們停駐在河畔,回首,一路初冬的意味。萬綠之中,一抹碧藍的寒潭點綴其中,像是瓊瑤仙境的瓊漿玉液不慎由山脈中漏出,引來萬物朝聖。
別了沔魚河,別了寒潭,汽車繼續駛向下一站。高原的景色掠過眼角,留下一抹墨綠,這種綠之於春天那種晶瑩的翠綠,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味道。高原的冬更像睿智的老者,一種歷經世事的淡漠。初入對坡時,不免被“對坡”這一名字所吸引,在腦中構想了一幅幅景色,直到對坡闖入眼帘,才知道就像吃葡萄一般。一直想著葡萄酒的甜膩,以為入口是沁人心脾的微醺,入口卻是烈酒般的辛辣,就像是一股奔涌的激流,一路麻醉了所有感官,悵然回味,更傾心於這種不知南北的醇厚。
一直醉心於故鄉的冬景,在我眼中,故鄉之景無疑才是最完美的,那是畫匠用沉積已久的顏料,未經稀釋就揮灑在紙上,綠是純的綠,藍是純的藍,紅是純的紅,沒有其他色調的參雜,多的是塵土和歲月的痕跡。置身於故鄉的冬景之中,總是被那種濃烈的視覺感觀所震撼,感動於這生命最後的燦爛。那是生機盎然的綠意全然綻放之後的最後嘶鳴,仿佛將所剩的生機都一股腦迸裂出來,衝擊著世人的感官。對坡的景色則將這種燦爛演繹得更加完美,更加濃烈的顏色,一種近乎墨色的綠,像是在水墨畫上添上深邃的色彩,使一切都活過來,卻又不張揚,有一種靜坐觀凡塵的禪意。認真感受對坡之景前,總以為那是神秘或遙不可及的遠方,是晨霧朦朧的水墨圖畫,靜而悠遠。昏昏沉沉之中,覺得自己偶爾駕霧騰雲,偶或偎於扁舟之上,隨水漂流。身處對坡之中,深感自己將這一切描摹得過於飄渺了,缺失了一種生命力。冥冥之中,形成了一種蕭瑟之後的蕭索,蒼茫之後的蒼涼。但是所謂的“蕭索、蒼涼”,絕不是生命的枯竭,而在冥冥之中,孕育著新的生命。
高原之上,苗寨之中,仰頭灌下一杯燒酒,醉意未生心已酣。手上捂著燙手的洋芋,伴著醉意,還未分清是進了對坡,還是出了對坡,故鄉和他鄉已夢裡漸漸融合……
作者簡介
劉志品自從2011年來到原畢節學院(今貴州省工程套用技術學院),成為人文學院中文系的一名學生以來,便以她獨特的視角,以一個九〇後女孩子的天真和純淨打量著這座樸素的山城。她的眸子晶瑩地照見畢節的風土人情,她的心靈玲瓏剔透地表達了自己入鄉隨俗的厚道,她以一個青春少女的美好心性來雕飾在這裡生活著的每一個日子,於是,黔西北九〇後作家中,迎來了一個裊裊婷婷的羅甸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