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樂舞鼓:民族音樂學研究文集》內容簡介:民族音樂學是一門要把音樂放在特定的文化中去審視與把握的學科。在其發展中,不斷汲取我國傳統文化精髓,以及多民族音樂文化因素,業已形成音樂學中非常重要的理論分支。實地調查民族音樂學總體研究方法體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到音樂文化的發生地去感受和調查,可以獲得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行樂舞鼓:民族音樂學研究文集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頁數:352頁
- 開本:16
- 品牌:文化藝術出版社
- 作者:程天健
- 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93902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行樂舞鼓:民族音樂學研究文集》:西安音樂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叢書,西安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庫
作者簡介
程天健,男,文學碩士。現任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安音樂學院西北民族音樂研究中心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室主任;學報《交響》編輯部副主編。現主要從事“中國民族音樂理論”、“說唱音樂”、“民族器樂”、“長安古樂概論”、“中國古代音樂史”等本科教學和“民族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工作。先後在國內各音樂理論刊物上公開發表民族音樂研究論文數十篇、譯文三篇。出版《長安古樂譜》(合作);《長安古樂研究論文選集》(主編);《中國民族音樂概論》(編著);《中國傳統音樂普修教程》(編著)等專著。兩次主持省教委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族音樂概論》榮獲2005年陝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西安鼓樂研究理論綜述》榮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陝西省文化廳頒發優秀論文二等獎。
圖書目錄
從“泥土”中走出的音樂(代序)
陝北信天游與古代突厥民歌親緣關係之比較
第一章 陝北信天游生態圈的人地關係
第二章 陝北信天游與古代突厥民歌親緣關係之比較
第三章 民族衝突與融合下的陝北信天游
餘論
洛川蹩鼓的音樂文化研究——以洛川縣黃章 鄉現頭村蹩鼓隊為例
第一章 洛川蹩鼓的生存背景
第二章 洛川蹩鼓的物質形態
第三章 洛川蹩鼓的藝術形態
第四章 洛川蹩鼓的文化形態
結論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絳州鑼鼓傳承變遷狀況的考察與研究
第一章 絳州鑼鼓的生成背景與歷史發展
第二章 絳州鑼鼓社會構成的傳承變遷
第三章 絳州鑼鼓物質構成的傳承變遷
第四章 絳州鑼鼓音樂形態構成的傳承變遷
第五章 絳州鑼鼓傳承變遷的背景分析
結論
民間老藝人在漢調二黃傳承中的多元解讀
第一章 漢調二黃藝術概況
第二章 民間老藝人在音樂傳承中的習慣因素
第三章 民間老藝人在民俗傳承中的音樂行為
第四章 民間老藝人在口傳心授中的傳承意識
結語
西安鼓樂社及其民俗活動考察研究文茹
第一章 關中平原上的西安鼓樂社
第二章 西安鼓樂社中的民俗活動
第三章 西安鼓樂傳承中民俗的功用
結論
合陽提線木偶戲的發展歷史及唱腔板式結構形式
第一章 合陽提線木偶戲的發展歷史
第二章 線腔音樂的唱腔板式結構形式
第三章 提線木偶戲的舞台形象
陝北信天游與古代突厥民歌親緣關係之比較
第一章 陝北信天游生態圈的人地關係
第二章 陝北信天游與古代突厥民歌親緣關係之比較
第三章 民族衝突與融合下的陝北信天游
餘論
洛川蹩鼓的音樂文化研究——以洛川縣黃章 鄉現頭村蹩鼓隊為例
第一章 洛川蹩鼓的生存背景
第二章 洛川蹩鼓的物質形態
第三章 洛川蹩鼓的藝術形態
第四章 洛川蹩鼓的文化形態
結論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絳州鑼鼓傳承變遷狀況的考察與研究
第一章 絳州鑼鼓的生成背景與歷史發展
第二章 絳州鑼鼓社會構成的傳承變遷
第三章 絳州鑼鼓物質構成的傳承變遷
第四章 絳州鑼鼓音樂形態構成的傳承變遷
第五章 絳州鑼鼓傳承變遷的背景分析
結論
民間老藝人在漢調二黃傳承中的多元解讀
第一章 漢調二黃藝術概況
第二章 民間老藝人在音樂傳承中的習慣因素
第三章 民間老藝人在民俗傳承中的音樂行為
第四章 民間老藝人在口傳心授中的傳承意識
結語
西安鼓樂社及其民俗活動考察研究文茹
第一章 關中平原上的西安鼓樂社
第二章 西安鼓樂社中的民俗活動
第三章 西安鼓樂傳承中民俗的功用
結論
合陽提線木偶戲的發展歷史及唱腔板式結構形式
第一章 合陽提線木偶戲的發展歷史
第二章 線腔音樂的唱腔板式結構形式
第三章 提線木偶戲的舞台形象
序言
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把音樂放入在特定的文化中去審視、研究的學科,亦是一個特別注重音樂實踐的理論學科。民族音樂學作為音樂學下屬的一門分支學科,起初不稱其為此名,歷史上被廣泛稱作“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英文)、dievergleichende Musi kwissenschah(德文)]。20世紀始“比較音樂學”的名稱首次在德國使用,其研究方法早在17世紀就已開始,19世紀末“比較音樂學”的學科初步得以建立。阿德勒1885年出版了《音樂學的範疇、方法和目的》一書,標誌著這一學科的端起。1930年薩克斯出版了一本《比較音樂學——異國文化的音樂》的專著,就明確地規定了比較音樂學這門學科的研究範圍。隨後歐美以及東亞許多國家的學者普遍使用這一學科稱謂。①
在20世紀初,歐洲傳播學派的先驅學者德國的拉策爾首先提出文化研究與具體的地理文化環境和自身的歷史條件結合的研究方法。
此時,人類學家開始更多地探究其自身的文化,開始帶著這種意識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實地調查工作當中。在美國一些音樂家從音樂轉向人類學,人類學家也去研究音樂行為。
在20世紀初,歐洲傳播學派的先驅學者德國的拉策爾首先提出文化研究與具體的地理文化環境和自身的歷史條件結合的研究方法。
此時,人類學家開始更多地探究其自身的文化,開始帶著這種意識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實地調查工作當中。在美國一些音樂家從音樂轉向人類學,人類學家也去研究音樂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