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村四村

行村四村

行村古稱衡村寨,因“衡”與“行”諧音,“衡”去“魚”變成行村。明初有王、車兩姓分別由德州、江蘇松江縣遷到此地,發展成大村(詳見行一村概況)。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行村分為愛國、生產、自衛、建設四個行政村。1956年,4個村合併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行四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為行村鎮駐地。東與行村初級中學為鄰,西與行三村相連,南隔乳即一級公路與三里莊相望,北與行五村相交。距海陽市政府駐地35公里,隸屬行村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桑、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256戶,745人,有車、王、李、張、遲、姜、孫、黃、於、謝、譚、馮、崔等1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車、王兩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行村四村
  • 外文名稱:Village four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海陽市
  • 面積:約1.5平方公里
  • 人口:745人
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經濟,人口,

地理位置

行村四村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該村國土面積36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4297.5畝(水田1955.34畝,旱地2342.16畝),人均耕地0.85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297.5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237.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4畝;擁有林地163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水面面積150畝,其他面積33243.5畝。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5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到2000年,村民有4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8人獲技術員職稱,2人獲函授大專證書,3人獲函授中專畢業證。 人民生活與集體福利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0年,人均80公斤,收入4.3萬元。1982年,投資1.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4年,投資12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98年,投資6萬元,建起標準變電室,對線路進行改造,並安上了路燈。2000年,村集體給村民每部電話優惠22%的價格,一次性裝上了76部電話,成為行村鎮電話普及村。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9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45部,機車19輛,電話166部,彩電102台,電冰櫃(冰櫃)30台,洗衣機13台。 村莊建設1962年前,本村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8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新房區建設,共建新房458間,並對老房區進行改造。2002年,全村住房均換成了磚瓦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進行土地改革。1946年以來,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炳海、萬炳瑞、車啟梓、劉富強、徐希道、郭霞雲、車學初、車仁欣、車啟家、車仁江、萬德君。1996年10月起,於學良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5名。 1990年,村黨員活動室,被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授予先進黨員活動室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10月,設村政府。1956年,行村四個村合併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2年,行村分為行一、行二、行三、行四、行五五個行政村,本村為行四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等組織。先後有謝松林、車啟梓、郭霞雲、邱銳鐸、王令玉、馮起勝、王新海、於學良、王文竹、車仁明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5月,王文竹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3月,車仁明當選村委主任。 1991年,村婦代會被煙臺市婦女聯合會評為先進婦代會。同年,本村被海陽縣計生委評為計畫生育藥具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802.4 平方米,教師 30人,在校學生11距離廠口鄉中學2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5 人,其中小學生1195人,中學生290人。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