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IPS望遠鏡),是中國首台專門用於行星際閃爍觀測的射電望遠鏡,是中國子午工程二期的重大設備之一。實現了晶片級到系統級研製的全面國產化,探測靈敏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高效開展行星際空間天氣日常監測,為中國和國際空間天氣預報提供高質量觀測數據。
2024年5月10日,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通過工藝測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
- 用途:行星際閃爍觀測
- 研發國家:中國
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IPS望遠鏡),是中國首台專門用於行星際閃爍觀測的射電望遠鏡,是中國子午工程二期的重大設備之一。實現了晶片級到系統級研製的全面國產化,探測靈敏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高效開展行星際空間天氣日常監測,為中國和國際空間天氣預報提供高質量觀測數據。
2024年5月10日,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通過工藝測試。
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IPS望遠鏡),是中國首台專門用於行星際閃爍觀測的射電望遠鏡,是中國子午工程二期的重大設備之一。實現了晶片級到系統級研製的全面國產化,探測靈敏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高效開展行星際空間天氣日常監測,為...
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的建成能夠實現實時監測太陽,監測太陽射電耀斑,跟蹤日冕物質拋射(CME)的形成、演化和進入行星際的全過程,對子午工程二期探索高時空分辨的日地空間環境動態特徵和變化規律起到重要作用,並將在脈衝星搜尋等夜天文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項目的建成還將成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為川西地區推動高...
第三代鏡面已在天空實驗室的望遠鏡裝置上使用,一個是利用熔石英做鏡面材料,另一個是由兩套同軸共焦系統進行套迭組成。鏡坯採用鋁材,表面鍍鎳磷合金,解析度可達1~2,能觀測到許多日冕亮點。發展現狀 當太陽爆發時,在短時間內向行星際空間釋放大量物質,這些物質包括磁場、粒子、電磁波等.當這些行星際物質遇到地球...
行星際飛行器(interplanetary vehicle) ,指在行星際空間飛行的人造天體,包括飛向和繞過行星的飛船﹑擊中行星(硬著陸和軟著陸)的火箭和行星的人造衛星等。行星際飛行器的運動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在地球、太陽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的限制性多體問題。利用作用範圍可以把它簡化為幾個受攝二體問題。運動三個階段 與...
太空望遠鏡(Space Telescope)又叫空間望遠鏡,是天文學家的主要觀測工具之一,大多數天文學上用的光學望遠鏡,都是由一片大的曲面鏡,代替透鏡來聚焦。太空望遠鏡可以確保靈敏的探測器能用最大限度收集從遙遠星球發出的光線,而透鏡則會在光線通過時把其中的一部分吸收。發展歷程 太空望遠鏡一直是天文學家的夢想。因為...
歐洲空間局的“赫歇爾”紅外太空望遠鏡最新拍攝到著名的仙女座大星系的高清晰度圖像,漂亮的環形結構中充滿了星際塵埃等物質,在“赫歇爾”望遠鏡的觀測下呈現出漩渦狀的特徵。來自歐洲空間局的“赫歇爾”紅外太空望遠鏡幫助科學家進一步揭示了仙女座大星系的細節結構,獲得了最清晰的仙女星系圖像,可分辨出其中美麗的...
射電望遠鏡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
⑤Ha和白光全日面望遠鏡(HAT)12cm物鏡的卡塞格林系統,其後光束分為兩路,一路採用0.5 頻寬Ha濾光器,形成全日面色球像;另一路成白光太陽像,同時分別用2048´;2048 CCD接受。1²;/象元。⑥太陽和行星際頻譜儀 由1米長日極天線組成,頻率範圍是100KHz-60Mhz,測量園偏振度和流量 項目簡介 中國...
2017年8月,慧眼HXMT望遠鏡在GW170817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監測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對其伽馬射線電磁對應體(簡稱引力波閃)在高能區(MeV,百萬電子伏特)的輻射性質給出了嚴格的限制,為全面理解該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閃的物理機製做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10月16日,雙中子星併合產生引力波(GW170817)聯合觀測成果...
出版背景 “中國天眼”FAST是迄今世界最大單天線射電望遠鏡,於2016年9月25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落成啟用。作者簡介 彭勃,天體物理博士、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曾在荷蘭射電天文台、德國馬普射電天文所開展博士後工作。長期從事射電巡天、瞬變天體、巨射電星系、行星際閃爍及射電天文技術與方法研究。
歐南台的研究領域涉及恆星、星系、星際物質、星系團和類星體等許多方面,拉西亞山也因此成為幾乎可與夏威夷莫納克亞山媲美的又一觀測聖地。歐南台的總部設在慕尼黑北郊的加興,這是德國政府送給歐南台的一份厚禮,歐南台的技術和行政部分都集中在這兒。歐洲和世界各地的許多天文學家經常在這裡會晤,討論問題。令人興奮的...
子午工程二期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由中國自主研製,在327、654、1400兆赫茲的頻段上實現宇宙極弱瞬變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捕捉,其主站的天線口徑、噪聲溫度、探測靈敏度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同時,該望遠鏡系統基於東西機械掃描與南北電掃描的混合設計,採用相控陣饋源數字多波束接收技術,實現寬視場和大天區的連續覆蓋。監測...
2024年5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聯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等參與共同建設的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又稱IPS望遠鏡)順利通過工藝測試。榮譽表彰 2022年1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2021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稱號。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學衛星運控部骨幹團隊獲中國科學院三八紅旗集體...
2019年加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擔任分米波太陽射電頻譜儀主任設計師、米波-十米波射電日像儀主管設計師、和行星際閃爍望遠鏡數字系統技術負責人。2020年作為課題骨幹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原初引力波望遠鏡室溫電子學系統研究”,負責數字後端信號處理方法驗證和最佳化。曾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在...
休伊什和他的女研究生喬絲琳·貝爾-伯內爾,在劍橋大學穆拉德射電天文台通過射電望遠鏡研究行星際閃爍過程中,發現有來自確定方向的周期極穩定和短暫的射電脈衝源,後經系統觀測,定為第一顆脈衝星——CP1919。脈衝星的發現進一步推動了中子星一類的晚期恆星演化的研究,並為研究高能天體物理學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因...
行星際閃爍意味著附近有緻密的射電源,這表示4C21.53可能就是一個超新星遺蹟。但羅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在1974年利用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射電望遠鏡進行巡天時曾經觀測過這個天區,並沒有發現和4C21.53有關的脈衝星。由於沒有人能估計到脈衝星的自轉周期可能短至毫秒級,因次之後的一些研究小組對這個射電源進行...
在劍橋,她與休伊什等人共同建造利用星際閃爍(英語: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研究類星體的射電望遠鏡。在1967年7月,她在跟蹤在天空中的星星的圖表記錄上發現了少許的“浮渣”。貝爾女士發現,脈衝信號非常規律的以約每秒一次的脈衝率跳動。這一脈衝的來源暫時被稱為“小綠人1號”(Little Green Man 1,或LGM-...
徘徊者2號(英語:Ranger 2 )於1961年11月18日(UTC時間08:09:00 )發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徘徊者計畫的系統內,為未來的月球和行星際任務設計的探測器。簡介 徘徊者2號被設計來測試未來探索所需要的各種不同系統,並進行宇宙射線、磁場、輻射、宇宙塵、和可能尾隨著地球的磁尾等的科學觀測。基本資料 探...
項目負責人稱,探測器會比它的前身“紅外天文衛星”更加敏感。1983年1月25日,荷蘭、美國和英國合作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10個月後,它因液氦致冷劑消耗殆盡而停止工作。這顆衛星發現了6顆新彗星,以及在行星際空間裡飄遊的巨大塵埃雲。 形態結構 2010年4月廣域紅外探測器發現了多個非常暗淡的小...
它還將首次對日地之間的“太空天氣”進行拍照與追蹤,首次通過無線電三角定位法連續確定行星際激波的位置,以及首次對太陽活動進行拍照並在1天文單位的尺度內對高能粒子進行實地測量。除了展示太陽三維圖像之外,“日地關係觀測台”的另一項重要使命是提前預報太陽風暴。太陽風暴主要指太陽上發生的耀斑、“日冕物質拋射”...
脈衝星與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安東尼·休伊什教授本人也因脈衝星的發現而榮獲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儘管人們對貝爾小姐未能獲獎而頗有微詞。1997年拍攝的美國電影《逾時空接觸》(Contact)中女主角破譯了來自外太空的有規律的信號,並據此製成了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