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組織決策

行政組織決策是指行政組織系統為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就面臨所要解決的行政問題而制定和選擇活動方案,做出各種決定的過程。

一、行政組織決策的特徵
1、行政組織決策的特徵
(1)行政組織決策主體的特殊性。行政組織決策的主體是具有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行政組織。
(2)行政組織決策內容的特殊性。行政組織決策的內容及對象是國家或社會的行政事務,其決策目的是為了謀求社會的公共利益。
(3)行政組織決策依據的特殊性。行政組織決策與其他決策的一個重要區別還在於行政組織決策的制定及其實施都必須以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
(4)行政組織決策作用方式的特殊性。行政組織決策是以公共權力為後盾,通過行政的方式作用於社會,作用於公民。行政組織決策對社會具有強制力的作用。
(5)行政組織決策後果的特殊性。行政組織決策的後果及影響一般比較重大,它會影響到社會的共同利益和公民的直接利益。
2、行政組織決策的類型
(1)根據決策主體決策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經驗決策和科學決策。
經驗決策是指決策主體根據經驗所作出的決策。即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對決策對象的認識、對決策目標的斷定都是憑藉主觀經驗和邏輯思維能力來進行判定的。
科學決策就是指決策者依據一定的科學方法或技術而進行的決策。即決策者在決策的過程中對決策對象的認識、對決策特點及規律的研究、對決策目標的選擇、對決策方案的確定等,都是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
(2)根據決策目標所涉及的規模和影響程度的不同,可分為戰略決策和戰術決策。
戰略決策是指那些帶有全局性的和方向性的重大決策。這種決策一般說來其影響比較深遠,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帶有方向性、原則性和巨觀性。這種決策一般由高層組織作出。
戰術決策是指那些局部性的、短期的和比較具體的決策。戰術決策是戰略決策的延續和具體化,它主要服務於戰略目標的實現。
(3)根據決策內容的具體情況不同,可分為程式性決策和非程式性決策。
程式性決策是指那些常見的、定型的和重複性的決策。這種決策的內容較為確定,有一定的常規可循,一般屬於日常的工作範圍,因而也稱例行性決策。
非程式性決策是指新出現的、非常見的和無常規可循的決策。這種決策往往具有開創性和革新性。
(4)根據決策所具有的條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
確定型決策是指決策的環境、條件確定,決策的後果也可以確定的一種決策。這種決策由於各種因素和條件都比較明確、確定,每一種決策方案的結果也比較清楚,所以只要比較各個方案的優劣就可以了。
風險型決策是指決策的環境、條件可以確定,但不能完全控制,每一環境和條件下決策的後果雖然可以預測,有一定的把握,但仍需要冒一定的風險。
不確定型決策是指決策的環境、條件等因素都不能確定,決策後果也無法預測和確定的決策。
二、行政組織決策的程式與方法
1、行政組織決策的程式
行政組織決策的程式是指行政組織在決策過程中所必須經過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驟。按照科學的決策程式進行決策,能夠幫助行政組織認識和掌握決策過程中的客觀規律,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行政組織決策的基本程式為:
(1)發現問題,確定目標。發現問題是行政組織進行決策的起點,任何決策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後,即要確定解決問題所應達到的結果和目的,這些結果和目的就是決策的目標。一般來說,正確的目標應該具備三個基本條件:①定量化。②有一定的時間限制。③要明確責任。
(2)調查研究,擬定方案。目標確定後,就要為實現目標尋找和設計出最佳的途徑和辦法。這便進入了行政組織決策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是搞好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第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擬定若干個備選方案。擬定方案時應注意:①方案本身要有可行性。②方案要有多樣性。③方案要有完備性。④方案要有突破性。⑤方案要儘可能定量化。
(3)分析評估,方案選優。各種備選方案擬定好以後,就進入了決策的第三個階段,最後選擇出來的決策方案應該是能夠用最短時間、最小代價、最好的效果實現決策目標的那一個決策方案。
如何進行決策方案的選擇,一般來說,在決策方案的選擇和最佳化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原則有:①方案的選擇要以目標為準繩。②方案的選擇要堅持整體利益的原則。③方案的選擇要符合客觀實際情況。④方案的選擇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4)局部試點,完善決策。方案確定以後,就進入了決策的最後一個階段。但是,最後擇定的方案,不能馬上大規模付諸實施,還必須對其進行局部試點,以驗證和檢驗其實施的可靠性。
2、行政組織決策的方法
(1)調查研究的方法。調查研究是行政組織決策科學化的基礎。常用的調查研究方法主要有:①系統化調查。②定量化調查。③程式化調查。
(2)科學預測的方法。預測就是在研究分析事物過去和現狀的基礎上,找出其內在規律,然後根據其發展趨向,推測事物未來發展狀況的方法。常見的預測方法主要有:①經驗推斷預測法。第三,預測結果的統計性。②頭腦風暴法。③數學模型法。④模擬試驗法。
三、現代行政組織決策體制
行政組織決策體制就是指進行行政組織決策的體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擔行政組織決策任務的機構、人員設定、職權劃分以及運行關係的模式。行政組織決策體制,是一個功能齊全的組織體系,它是以決策的中樞系統為核心,以參謀諮詢系統和情報信息系統為輔助的相互配合、相互銜接、彼此協調的決策體制。
1、行政組織決策的中樞系統。中樞系統也稱為行政組織決策中心或政府首腦機關,它是由各級行政組織領導者構成,在各級行政組織中擁有最高行政決策權,並在組織決策中起核心作用和主體作用的組織系統。它在行政組織決策體制中處於統帥和支配地位。決策中樞系統的主要任務是:(1)確定決策問題和決策的目標體系。(2)選定“滿意”的決策方案。(3)指揮局部試點,反饋完善決策。
2、參謀諮詢系統。參謀諮詢系統是由多學科的專家、學者組成的,採用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形式專門從事智力開發,協助中樞系統進行決策的輔助性組織。參謀諮詢系統的主要任務是:(1)協助決策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2)為決策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途徑和方法。
3、情報信息系統。情報信息系統是由專職人員、專門設備、有關運轉程式和制度組成的專門從事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貯存等信息服務性的綜合機構。情報信息系統的主要任務就是對組織管理過程中的各種科學管理,為行政組織決策中樞系統和參謀系統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
四、組織決策的理論模型
1、理性決策模型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行政學家西蒙首創的一個分析模型。作為決策理論研究的開創者,西蒙的概念體系的一個核心部分,便是把“過程”的觀念引入決策研究之中。西蒙把決策過程的第一階段——探查環境,尋找達成決策要求的條件,稱為“情報活動”;第二階段——創製、分析可能採取的行動方案,稱為“設計活動”;第三階段——從可以利用的行動方案中選出一個可行的、合理的方案,作為行動的準則,稱為“抉擇活動”;第四階段——對過去的抉擇進行評價,稱為“審查活動”。
西蒙指出,一般來說,“情報活動”先於“設計活動”,“設計活動”又先於“抉擇活動”,所以可以構造一個基本的過程式列:“情報活動→設計活動→抉擇活動→審查活動”。但是,另一方面,階段循環比這種循環序列要複雜得多,決策的每一個特定階段,其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
2、系統分析模型——政策為系統的產出
這是美國政治學家伊斯頓所提出來的一個決策分析模型。他針對傳統政治學單純的從制度的靜態分析進行研究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動態的、研究政府運行過程的政治系統論。他認為,政治系統指相對關聯的結構與過程所形成的團體,其功能在於為某一個社會提供權威性的價值分配。作為一個系統,它為了適應外在環境所產生的環境壓力,必須隨時採取對應措施,作為必要的決策;環境中所產生的影響政治系統穩定的壓力為投入;環境則指被界定的政治系統的界線之外的任何條件或情境;政治系統的產出是系統的權威性的價值分配,以及這些分配所構成的公共政策。
系統分析模型描繪公共政策為政治系統的一種產出。總之,伊斯頓的系統分析模型,從一個動態的視角,生動地描述了涉及政治決策過程的各種因素,即系統、環境、需求與支持的投入、轉換過程、產出的政策以及反饋等,並且描述了這些因素在整個政治運行過程的位置,為科學地認識政治過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概念工具。但這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模型,有許多問題尚沒有得到正面的回答。
3、漸進決策模型
這個模型是由美國政治經濟學家林德布洛姆提出來的。他認為,政策的制定只是根據過去的經驗,經由漸進變遷的過程,而達成共同一致的政策。政策制定過程一般都是以現行政策作為一個基本方案,與其他的新方案相互比較後,作出哪些現行政策應修改,或應增加哪些新政策的決策。這裡所說的所有其他方案,都是對現行政策所作的小規模的或大規模的調整,或者兩者綜合進行。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僅做邊際性的調整,問題的解決在於邊際的比較,決策抉擇與邊際,並不全盤考慮每一項計畫或每一個方案。林德布洛姆認為,政府決策的全過程為漸進調整過程的根本原因在於:
(1)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之下,政府為維持社會的穩定,獲取政策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現行的計畫,而不願意從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因為它雖然可能促進特殊的社會目標,但相對地也要付出可觀的代價。
(2)之所以運用漸進調整的策略,還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
(3)政黨與政治領袖對於基本國策的看法是一致的,當他們在競選或爭取選票以及其他爭取公民支持的時候,僅對每項政策提出漸進的修改而已。
(4)轉軌的困難。現行計畫可能已經投入巨額的資本,因而排除了任何根本上的變革。
(5)技術上的困難。決策者並沒有足夠的時間、智慧或經費,用以調整所有的政策方案。
4、團體決策模型。這是美國政治學家杜魯門提出的一個決策分析模型。他的觀點集中反映在1971年出版的《政府過程》中。
團體決策分析模型的基本命題:團體間的互動影響為政治活動的中心事實。一般而言,具有共同利益的個人,均正式或非正式地結合成某一個團體,以便向政府提出他們的需求,這種利益團體的存在,乃是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徵之一。團體成為個人與政府間的重要橋樑。政府決策過程實際上是團體間爭取影響政策的過程,在這種影響之下,政策變成為各種團體之間競爭後所造成的均衡。這種均衡取決於各個利益團體的相互影響力。一旦這種影響力的格局發生變化,政策便可能隨之改變。
團體影響力的大小取決於以下諸因素:成員的多少、財富的多少、組織能力的強弱、領導能力的高低、與決策者接近或遠離以及團體內部的凝聚力等。
杜魯門指出,在團體影響的政治運行機制中,政治系統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建立團體之間的競爭規則、安排妥協與平衡利益、制定政策用以規定妥協的方式、執行妥協以解決團體間的衝突。
五、組織決策的科學化
決策科學化是指決策者及其他參與者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及方法特別是行政決策的理論和方法,並採用科學合理的決策程式進行決策。實現決策科學化的要求是建立完善的決策系統,提高決策參與人員的素質,按照科學決策的原則進行決策。
1、建立健全組織決策系統。現代化的組織決策系統是由以決斷子系統為核心,以信息、參謀、監控子系統為支持而組成的有機整體。建立健全決策系統,應做到:(1)合理設定各子系統。(2)充實參謀諮詢機構和信息工作機構。
2、遵循科學決策的原則。(1)信息原則。(2)預測原則。(3)程式原則。(4)可行性原則。(5)民主集中制原則。
3、提高決策者和參與者的素質。決策人員的素質高低決定了決策的水平,提高決策人員素質是決策系統改進的重要內容之一。(1)要加強決策者集體的班子建設。(2)提高參謀諮詢人員的業務素質。(3)提高信息人員的素質。
六、組織決策的民主化
決策民主化是指必須保障廣大人民民眾和各種社會團體以及決策研究組織能夠充分參與組織決策的過程,在決策中反映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並在決策系統及其運行中,形成民主的體制、程式及氣氛。決策民主化是決策目標民主化和決策過程民主化的統一。
1、把民主機制引入決策系統,營造良好的決策氛圍。
2、重視發揮參謀諮詢人員在決策中的作用。加強專家學者在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既是在高層次上民主化的體現,也是實現決策科學化的重要保證。(1)保證參謀機構的相對獨立性。(2)在諮詢機構內形成民主氣氛,鼓勵不同觀點的自由討論。(3)參謀諮詢人員要準確定位。
3、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實現決策目標的民主化。政治生活透明就是政務公開、政治民主。(1)建立重大問題的通報制度。(2)強化對決策的新聞輿論監督。(3)增強社會公眾參與決策的意識水平。
七、組織決策的法制化
決策法制化是指通過憲法和法律來規定和約束決策主體的行為、決策體制和決策過程,特別是通過法律來保障廣大人民民眾參與組織決策的民主權利,並使組織領導者的決策權力受到法律和人民民眾的有效監督。決策法制化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戰略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證。
1、理順決策主體關係,完善決策規則。特別是要理順同級政權機關的中國共產黨組織、人民代表大會與政府這三個決策主體之間的關係。理順這三者的許可權、範圍的原則是,既要保證黨組織對決策工作的領導,又要保證人大的最高決策權,以及保證和發揮政府在決策中的獨立地位和作用。具體措施有:(1)黨政分開。(2)理順黨委對決策的領導權與人大最高決策權的關係。(3)處理好人大與政府的相互關係。(4)人大在監督政府決策時,應切實加強與政府的聯繫,了解政府的實際工作情況,促使政府決策的合法性、合理性與可行性。
2、決策程式法制化。決策程式法制化,就是將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程式以法律規範的形式確立下來。旨在防止少數決策者草率行事、濫用職權,或有意把一些方案不經過審議而出台的行為。決策過程中應加以規範的程式有:(1)調查程式。(2)方案設計程式。(3)可行性論證程式。(4)社會交流程式。(5)決策合法化程式。
3、充分發揮決策監控子系統的作用。(1)發揮內外兩大監控體系的作用。(2)依法保護監控子系統成員的權利,既保護他們言論、批評、監督政務的權利,也要保護他們不要因為監督政務而受到打擊、報復。
總之,科學化、民主化與法制化是現代決策的三個互相聯繫、密切配合的方面,民主化是現代化行政決策的基礎,科學化是現代化行政決策的主導,而法制化則是現代化行政決策的保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