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分析了留守婦女如何應對丈大外出務工帶來的生活變化問題。研究創新性地採用“留守婦女是具有能動性的行動者”的分析視角,以社會學中的互動理論和家庭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審視了留守婦女現象以及她們對自己生活難題的應對與構建,同時以女性主義衝突理論為基礎分析了丈夫外出務工前後留守婦女家庭夫妻關係的變化。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Research on wom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 : actor perspectives
論文作者
吳惠芳著
導師
葉敬忠指導
學科專業
農村發展與管理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農業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農村 婦女問題 家庭生活 社會問題
館藏號
D669.68
館藏目錄
2010\D669.68\1
內容簡介
在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向城市遷移,但巨觀社會制度導致這些遷移的人口無法實現家庭的整體遷移,他們在空間距離上脫離了家庭,但既無法脫離在家庭中的角色身份又無法完全實現角色內容,因此出現農村家庭中相應的丈夫角色缺席和留守婦女現象。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 雖然丈夫外出務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經濟處境,但留守婦女面臨勞動力不足、農業技術等生產難題;夫妻間的空間距離導致婚姻的許多功能無法完全實現,尤其是情感滿足和性滿足的功能;丈夫在大部分時間脫離了家庭生活,帶來家庭親子關係以及婆媳關係的變化。
同時,諸多家庭責任給留守婦女帶來了強烈的壓力,而家庭生活環境變化引起她們的低安全感心理。 留守婦女以多元化的策略和行動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在有限的資源空間內經營著她們的留守生活。她們主要通過自己的個體行動和動員社會網路資源相結合的方式產生應對農業生產問題的行動,同時實現對農業生產的改造和對社會網路的重構。
在家庭領域中,她們通過跨越空間的互動、一系列在場儀式和規避儀式實現夫妻感情維繫,同時實現了“缺席領導權”向實質家庭地位的提升,也通過不同的互動方式重構了家庭中的代際關係。留守婦女作為社會行動者,仍以“家本位”作為其行動的基本取向,表現出“子女撫育責任超越夫妻情感滿足”的行動優先序。
留守婦女作為具有能動性的社會行動者,以一種默契的行動改變了傳統家庭制度下女性依附於丈夫的自我意象和社會定位,將其提升到和丈夫共同支撐家庭的角色地位。她們的行動構建起屬於留守婦女身份團體的話語體系,形塑了她們生活世界中那些有著重要或本質意義的人、事和物。
她們的行動也重塑了農村社區性別規範,增強了社區中兩性平等關係的發展趨勢。在分居的家庭模式中,夫妻之間因為交換資源的稀缺性價值而更好地維護了夫妻關係和家庭關係的整合;農業女性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某些家庭的生產功能弱化,但更大程度上她們仍是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留守婦女展開的一系列啟動、加強或減弱某些交換行為以重構社會網路的行動中,包含了工具主義和情感認同的混合理性,使姻親關係在親屬關係中的地位提升,而地緣關係演變成互動頻率高、情感捲入程度高、互惠交換多的強關係。
針對留守婦女這一社會問題我們應該摒棄“解決”的思維,而應採取“應對”思維制定政策並採取行動。“應對”可以通過多種社會單元共同實施,包括家庭、社區、政府、農民工用工企業等等,但不同的問題應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