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人保護時相
- 外文名:Pedestrian scramble
- 別稱:行人專用時相
- 類型:行人穿越號誌系統
- 目的:保護行人的安全
- 又稱呼:全向十字路口
- 套用:世界範圍內
- 缺點:迷茫 擁堵 分不清方向
簡介,中文命名,優點,缺點,各國使用範例,
簡介
行人保護時相(又作行人專用時相或全向十字路口)是一種為了保護行人的安全,在交叉路口(且為號誌化路口)設定的行人穿越號誌系統。號誌會使所有的車輛暫停,讓行人能夠在這段期間內以各種方向穿越路口(可以任何方向穿越)。
在1940年代晚期,加拿大的溫哥華和美國的堪薩斯城率先開始在路口實施行人保護時相。之後其他各大城市相繼開始效仿,包括丹佛、巴爾的摩、紐約、香港、蒙特婁、比佛利山、台北,以及東京知名的澀谷站前交叉口。行人保護時相大多是設定在交通繁忙、行人眾多的路口。
中文命名
“行人保護時相”一詞,是台灣的交通單位自英文“pedestrian scramble”翻譯過來的交通專有名詞。“時相”是台灣交通法規常使用的專有名詞,來自英文的"Phase"。
優點
一般的路口行人號誌和車行號誌會同時變換,因此在穿越道上的行人和同方向的右轉車輛會互相爭道,若有不慎可能會造成意外。在實施行人保護時相的路口,行人可以擁有交叉口的完全路權,不需要與任何轉向車輛爭道,減低發生交通意外的機率。對於駕駛人士來說,在綠燈時可順暢的轉彎,不用擔心突然衝出的行人,轉彎專用車道的車流也會變得順暢。
此外,若行人要到路口的斜對向,一般來說需要穿越道路兩次。在實施行人保護時相的路口,行人可以直接斜角穿越,不須等待兩次號誌。
在台灣,以實施行人專用時相多年的台北市為例,一般設有行人專用時相的路口原則上皆會劃設對角線行人穿越道線以及在各對角線穿越道上寫上實施時段,倘若碰上路口形狀特殊(非正交路口)、路口過大、多叉路口或行人綠燈秒數不足以行人以斜對角方式穿越時,就可能只劃設單一穿越道或不劃設對角線穿越道,但路口號誌桿上依舊會有牌面清楚標示行人專用時相的實施時段。值得一提的是,全台北市第一個實施行人專用時相的路口在中正區的青島西路與公園路口,自民國80年代開始實施以來已是市內歷史最悠久的行人專用時相路口。
倫敦交通局研究指出,採用行人保護時相過路線可減少達38%人車交通意外。
缺點
部分交通學者認為,行人保護時相可能會造成交通阻塞,尤其是車流量大的路口。因為車輛在等待紅燈時必須等待較長的時間(多了行人專用的時間秒數)因此容易造成後方車輛的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