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雉甘肅亞種

血雉甘肅亞種(學名:Ithaginis cruentus berezowskii),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甘肅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甘肅南部武都附近的西固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雉甘肅亞種
  • 拉丁學名:Ithaginis cruentus berezowski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雞形目
  • :雉科
  • :血雉屬
  • 血雉
  • 亞種:血雉甘肅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Bianchi,1903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體小(46厘米),似鶉類,具矛狀長羽,冠羽蓬鬆,臉與腿猩紅,翼及尾沾紅的雉種。頭近黑,具近白色冠羽及白色細紋。上體多灰帶白色細紋,下體沾綠色。胸部紅色多變。雌鳥色暗且單一,胸為皮黃色。berezowskii頭無紅色, 但三級飛羽全為栗色。
虹膜-黃褐;嘴-近黑而帶紅色蠟膜;腳-紅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混交林及杜鵑灌叢中,海拔高度多在1700-3000m。有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夏季有時可上到海拔3500-4500m的高山灌叢地帶,冬季多在海拔2000-3000m的中低山和亞高山地區越冬。

生活習性

性喜成群,常呈幾隻至幾十隻的群體活動。通常天一亮即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中午常在岩石上或樹蔭處休息。活動主要在林下地上,晚上到樹上棲息。活動時常有雄鳥擔任警衛,遇危險時擔任警衛的雄鳥常發出急促的‘si-’聲,其餘個體聞聲後立刻鑽入林下草叢或灌叢中隱蔽。一般不起飛,主要通過迅速奔跑和藏匿來逃避敵害。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甘肅(南部)、四川(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在3月末4月初群體即分散開來,並出現求偶行為和爭偶鬥爭現象,常常兩隻雄鳥頭對頭地猛啄對方,直至敗者逃去,勝利者和雌鳥配對。一雌一雄制,對形成後雌雄鳥常在一起活動,彼此相距較近。通常雄鳥在前,雌鳥在後,求偶時雄鳥兩翅下垂,圍繞雌鳥轉圈,並發出‘jijijiji......’的叫聲,當雄鳥跑幾圈後,雌鳥突然向前奔跑數米,雄鳥立即跟去。此時雌鳥身體稍微下蹲,雄鳥隨即跳到雌鳥背上,用喙啄住雌鳥冠羽,然後像家雞樣進行交尾,交尾時間數秒鐘。交尾結束後雌鳥抖動全身羽毛,雄鳥展翅拍打,然後又一起覓食。當成對的血雉被驚飛或衝散後,雄鳥首先發出‘giu-giu’的叫聲,隨後雌鳥發出‘giu-giu’的回鳴,並彼此朝對方靠攏。通常營巢於亞高山或高山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巢較密集,巢間距為50-200m。一般置巢於人跡罕至的草墩與岩石下、岩洞與土洞中以及樹木根部樹洞中。巢較簡陋,常用枯草莖、草葉、松針、樹葉、苔蘚和地衣構成。巢呈淺碟狀,內墊有樹葉和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9-27cm,內徑13-21cm,深3.8-8cm。產卵開始時間因地區而異,最早始於4月末始,5月為產卵盛期。通常為每隔1天產卵1枚,亦有間隔2-3天才產1枚卵的。每窩通常產卵4-8枚,多為6-7枚。卵長卵圓形,黃白色帶粉紅色、密被大小不等的深褐色、赭石色和細小的棕色點斑,卵的大小據53枚卵的測量為43.7-50.2mm×31-35.5mm,平均47.9mm×34mm,重23-30.5g,平均28g。雌鳥每次產卵後,常在巢內靜臥30分鐘左右才離巢同雄鳥一起覓食,但一般不遠離巢區。產完最後1枚卵後才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白天在巢附近活動,並負責對巢的警戒,夜晚棲於巢附近樹上。雌鳥在孵卵期間甚為戀巢,特別是孵卵後期,常常人至巢前亦不離巢,有時甚至用樹枝驅趕亦不出巢。孵化期28-33天,亦有報告為24天。雛鳥早成性,剛孵出時雛鳥體重僅19g,全身被有絨羽,出殼後第二天即可跟隨親鳥活動和覓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