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榧,中藥名。為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f.的種子。分布於中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驅蟲消積,潤肺止咳之功效。常用於食積腹脹,小兒疳積,蟲積,肺燥咳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榧
- 別稱:榧子
- 界:植物界
- 門:裸子植物門
- 綱:松杉綱
- 目:三尖杉目
- 科:三尖杉科
- 屬:三尖杉屬
- 種:三尖杉
- 分布區域:中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甘、澀,性平。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驅蟲消積,潤肺止咳。
主治
食積腹脹,小兒疳積,蟲積,肺燥咳嗽。
相關配伍
治食積:(三尖杉)種子7枚。研粉用開水吞服,每日1次,連服7天。(《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炒熟食。
使用注意
便溏者慎服。
採集加工
秋季種子成熟時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三尖杉,又名頭形杉、血榧、石榧、水杉樹、紅榧、梭羅樹、藏杉、桃松、狗尾松、山榧樹、水油松。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40厘米;樹皮褐色或紅褐色,裂成片狀脫落;枝條較細長,稍下垂;樹冠廣圓形。葉排成兩列,披針狀條形,通常微彎,長4-13(多為5-10)厘米,寬3.5-4.5毫米,上部漸窄,先端有漸尖的長尖頭,基部楔形或寬楔形,上面深綠色,中脈隆起,下面氣孔帶白色,較綠色邊頻寬3-5倍,綠色中脈帶明顯或微明顯。雄球花8-10聚生成頭狀,徑約1厘米,總花梗粗,通常長6-8毫米,基部及總花梗上部有18-24枚苞片,每一雄球花有6-16枚雄蕊,花葯3,花絲短;雌球花的胚珠3-8枚發育成種子,總梗長1.5-2厘米。種子橢圓狀卵形或近圓球形,長約2.5厘米,假種皮成熟時紫色或紅紫色,頂端有小尖頭;子葉2枚,條形,長2.2-3.8厘米,寬約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下面中脈隆起,無氣孔線,上面有凹槽,內有一窄的白粉帶;初生葉鐮狀條形,最初5-8片,形小,長4-8毫米,下面有白色氣孔帶。花期4月,種子8-10月成熟。
生長環境
為我國特有樹種,生於針、闊葉樹混交林中。分布於中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2年版:“殺蟲,潤肺,療痔,消積。治諸蟲積蠱毒、咳嗽、痔漏及小兒疳積黃瘦等症。”
2、《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食積,驅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