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點穴

血壓點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醫療法手冊》。位於頸後部,第六、七頸椎棘突之間左右各開2寸處。布有第六、七、八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主治高血壓、低血壓,頭像強痛,落枕等。直刺0.5~1寸,針感:局部麻脹,可放散至肩部;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

基本介紹

  • 出處:《常用新醫療法手冊》
  • 功能:調血活血
  • 操作:直刺0.5~1寸,針感:局部麻脹
  • 隸屬:經外奇穴
  • 主治:高血壓、低血壓,頭項強痛,落枕
  • 主要配伍:配曲池、百會治高血壓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定位,解剖,主治,配伍,臨床運用,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血壓,現代生理學名詞,因本穴對血壓的異常有調整作用,故名。

功能作用

調血活血。

定位

頸後部,第六、七頸椎棘突之間左右各開2寸處。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頭夾肌。皮膚由第六、七、八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由緻密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形成。斜方肌由副神經支配,肩胛提肌由肩胛背神經支配。該穴深部正對胸膜頂和肺尖。

主治

高血壓、低血壓,頭像強痛,落枕等。

配伍

配曲池、百會治高血壓;配內關、素髎治低血壓。
操作
直刺0.5~1寸,針感:局部麻脹,可放散至肩部。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用於血壓異常 血壓點有理氣活血之功,具有雙向調整血壓的作用。如配風池、人迎、曲池等則平肝潛陽,可治肝陽上亢的高血壓病。而配肝俞、腎俞、關元、太溪等,則滋補肝腎、調理氣血,可治肝腎兩虛的低血壓。
2、用於落枕 血壓點治療落枕屬局部取穴,可起到舒筋活絡的效果,常配落枕穴、懸鐘、風池、天柱、肩中俞等,以治風寒入絡的落枕。

附註

有文獻指出,本穴用灸只適宜於低血壓患者,高血壓一般不灸。供參考。(劉炎:《中華奇穴大成》)

相關論述

《常用新醫療法手冊》:“血壓點,取法:第六、第七頸椎棘突間旁開2寸。主治:高血壓、低血壓等。針法:直刺五分至一寸。”
《新醫療法彙編》:“血壓點,第六、第七頸椎間兩側旁開2寸處。主治:高血壓、低血壓。針法:直刺,刺中反應物,進針3~5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