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腸病

血吸蟲腸病是由血吸蟲所引起的一種疾病。現在已知寄生在人體的血吸蟲有5種:日本血吸蟲、埃及血吸蟲、曼氏血吸蟲、間插血吸蟲及湄公血吸蟲。此外在人體還可見有牛血吸蟲、梅氏血吸蟲梭形血吸蟲等寄生的病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intestinal schistosoomiasis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由血吸蟲所引起
  • 常見症狀:發熱,腹痛,腹瀉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1.感染
血吸蟲的尾蚴、童蟲、成蟲及蟲卵對人體均可引起一定的損害,但以蟲卵對人的危害最顯著,主要引起大腸和肝臟的病變。蟲卵沉著在人的腸壁組織中,其周圍出現細胞浸潤,形成蟲卵肉芽腫,這是發生慢性血吸蟲肝、腸病變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肉芽腫反應可破壞宿主正常組織,不斷生成的蟲卵肉芽腫形成相互連線的瘢痕,導致幹線型肝硬變及腸壁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另一方面,肉芽腫反應有助於破壞蟲卵和清除蟲卵,並使用蟲卵滲出的抗原局限於蟲卵周圍以減少或避免抗原抗體複合物引起全身損害
2.環境污染
生活在污水旁邊的人,受到感染的機會大,與流行區疫水有接觸史的人患病的機率大,所以本病的發生與患者居住地受到污染有關。
3.職業
長期接觸污水的職業易患此病。

臨床表現

1.病史
與流行區疫水有接觸史應考慮到有患血吸蟲病的可能,故患者的籍貫、職業與疫水接觸史是診斷本病的重要參考資料,對無症狀無體徵的患者尤為重要。
2.症狀及體徵
蟲吸蟲病變多局限於痔上靜脈和腸系膜下靜脈分布範圍之內,以結腸,尤其是直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最為顯著,小腸病極少,僅見於重度感染者。
(1)急性發病 在流行區,發病前1個月左右有明顯疫水接觸史的患者,長期發熱,並伴有下列特徵者應考慮急性血吸蟲病的可能:①有尾蚴皮炎病史、肝腫大與壓痛、腹瀉等;②血中白細胞總數與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③乙狀結腸鏡發現直腸黏膜充血、水腫、黃色顆粒狀蟲卵結節。
(2)慢性及晚期發病 慢性患者大多無明顯症狀,在流行區凡有長期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便血、肝脾腫大、血中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青壯年新近有癲癇發作、急性或慢性闌尾炎發作、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現象,如巨脾、腹水或嘔血以及侏儒症等,均應考慮有血吸蟲病的可能,並進行病原檢查加以證實。
在接觸疫水後數小時到2~3天內,尾蚴侵入處出現蚤咬樣紅色點狀皮疹,為尾蚴皮炎,有瘙癢,數天后自退。尾蚴行經肺部時可引起咳嗽、咳血。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十分複雜而多樣化,視蟲卵沉著部位、感染輕重和機體反應而異。
3.分型
根據病程和主要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慢性與晚期血吸蟲病。
(1)急性血吸蟲病 急性血吸蟲病為季節性傳染病,多見於夏秋季節,以男性青壯年為多。大部發生在過去無免疫性而新近有大量尾蚴感染者,主要是常與疫水接觸之故。患者感染史較明顯,且多數有尾蚴皮炎史。其全身主要症狀有發熱及過敏反應,皆由蟲卵毒素和組織破壞後的代謝產物所引起。因蟲卵在腸道大量沉積造成急性結腸炎,患者中出現腹痛、腹瀉的占半數以上。腹瀉每日2~3次,糞便稀薄,可帶血和黏液。發病的初期部分病例可僅有便秘。重度感染者,由於蟲卵在結腸漿膜層和腸系膜內大量沉積,可引起腹膜刺激症狀,腹部飽脹,有柔韌感和壓痛,易被誤診為結核性腹膜炎。少數患者合併有腹水形成,這是由於急性蟲卵結節所產生的炎症滲液以及蟲卵引起肝臟內廣泛病變,使肝內血流不暢、淋巴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其他可有肝、脾腫大等。
(2)慢性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患者不一定有急性發作史。流行區農民與河水接觸,有小量多次反覆感染,大多表現為慢性血吸蟲病。由於感染程度不同,慢性血血吸蟲病有無症狀和症狀之分。①無症狀患者 輕度流行區以無症狀患者占大多數,其健康狀況和勞動力可不受影響,僅於集體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偶然發現。城市中所見的血吸蟲病多數也屬此類,患者大多既無症狀也無陽性體徵,少數患者可有輕度肝或脾臟腫大。②有症狀患者 乙狀結腸與直腸為血吸蟲病病變的主要部位,故腹瀉與痢疾樣大便頗為常見。其輕重則因感染而異通常以輕者為多,患者偶有腹瀉,每日2~3次,間或便中帶血。重者可有腹絞痛、里急後重感、痢疾樣大便等。乙狀結腸因蟲卵沉著及纖維化而增厚,並有壓痛。糞便中容易找到血吸蟲卵。另外增厚的大網膜、腸系膜和腫大的腸系膜或腹腹後淋巴結也常因蟲卵沉著,肉芽腫形成,伴有纖維化而纏結成的大小形狀不同的痞塊,其質硬而固定,以下腹部為多。患者大多顯示不同程度的貧血、消瘦、營養不良和勞動力減退。患者肝脾腫大,在早期肝大於脾,表面光滑,稍硬。感染較輕者可停止於這一階段而不再進展,重症而病程長者可發展為肝硬化,肝臟漸見縮小,但仍可捫及,特別是左葉,質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結節。而後脾臟漸呈充血腫大。
(3)晚期血吸蟲病 由於反覆感染,病情逐漸加重,出現肝硬化。門靜脈壓增高引起腹水,脾臟顯著腫大,食管下端或胃底靜脈曲張等。部分患者常發熱、腹痛、腹瀉和下痢、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並常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兒童若感染嚴重,能影響發育,可形成侏儒症。部分患者經常發熱,一般不超過38℃,可能與蟲卵病的毒素對肝組織的破壞有關。此外,性機能往往減退,男性有性慾減退和陽痿,女性則有閉經和不孕。此乃嚴重肝臟損害引起全身營養不良和對激素滅能作用的減弱,使垂體機能受到抑制,性腺及其他內分泌腺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縮所致。患者面容蒼老而消瘦,外觀較其實際年齡為大,常有面部褐色素沉著。晚期時肝臟反見縮小,表面不平,質堅硬,脾臟漸呈充血性腫大。

檢查

1.病原學檢查
(1)糞便檢查 從糞便中檢出蟲卵或孵出毛蚴可診斷療效。但輕度感染者,晚期患者及治療未愈者,糞中卵數很少,檢出率低,故糞檢陰性不能排除血吸蟲病。方法:①直接塗片法 檢出效果甚低,只能發現感染度較重的早期患者。挑取膿血黏液部分作塗片,可增加檢出機會;②沉孵法
(2)腸黏膜活體組織檢查 急性期以充血水腫為主,慢性期則黏膜蒼白、肥厚及瘢痕形成,各期均可見典型的小結、小斑。夾取疑含蟲卵結節的黏膜病變組織,壓於兩載玻片之間進行鏡檢。對未經治療的患者,檢出的蟲卵不論死活,均有確診價值;對有治療史的患者的,則只有查見活卵或近期變性卵才有診斷意義。
2.免疫學檢查
包括環卵沉澱反應試驗、尾蚴膜反應、蟲卵抗原間接血凝試驗、血吸蟲循環抗原(CAg)等。
(1)環卵沉澱反應試驗 是以血吸蟲整卵為抗原的特異免疫血清學試驗。可在蟲卵周圍形成特殊的複合物沉澱,在光鏡下判讀反應強度並計數反應卵的百分率稱環沉率。
(2)尾蚴膜反應 陽性反應為尾蚴周圍有膠狀膜形成。血清滅活後反應減弱,保存3天以上的血清需加補體,目前認為此反應是部分依賴補體的抗原抗體反應。對新感染病例本試驗早期診斷價值較大,陽性率極高。在無再感染機會的情況下,尾蚴膜反應抗體可自然下降,而造成較多的假陰性,故對基本消滅地區的陳舊感染不宜以本試驗為查病方法。在感染禽類尾蚴的稻田皮炎患者,可出現交叉反應,應避免在稻田皮炎發生季節進行試驗。
(3)蟲卵抗原間接血凝試驗 間接血凝陽性反應糞便檢查陽性為早,且敏感性高。如受檢血清有相應蟲卵抗體,則出現凝集反應。稀釋度1∶10陽性有診斷意義,陽性率極高,反應強度愈大,糞檢查易檢出;低滴度陽性可能出現假陽性。間接血凝試驗操作簡便,識別結果迅速,是大規模現場普查的敏感性查病方法之一。
(4)血吸蟲循環抗原(CAg) 最早為日本血吸蟲患者普查的敏感性查病方法。

鑑別診斷

急性血吸蟲病有發熱、肝腫大壓痛、腹痛、腹瀉等症狀,需與傷寒、阿米巴肝膿腫、敗血症與結核性腹膜炎等鑑別;並發肺部異位病變時需與粟粒性結核鑑別。血象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有重要的鑑別診斷價值。慢性及晚期血吸蟲病應與無黃疸型梅毒性肝炎鑑別,後者食慾減退、乏力、肝區疼痛與肝功能減損較明顯,嗜酸性粒細胞不增多,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測陽性。血吸蟲病患者有腹瀉便血者應與阿米巴痢疾以及慢性菌痢鑑別,前者糞便孵化毛蚴陽性。晚期血吸蟲病有巨脾與腹水者不易與門脈性以及壞死性肝硬化鑑別,前者常有慢性腹瀉下痢史,黃疸、蜘蛛痣、肝掌較少見,肝功能減損較輕。

併發症

少數患者並有腹水形成,這是由於急性蟲卵結節所產生的炎症滲液以及蟲卵引起肝臟內廣泛病變,使肝內血流不暢,淋巴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其他可有肝、脾腫大等。

治療

治療血吸蟲病的藥物有吡喹酮、呋喃丙胺、硝硫氰胺等藥物,但目前吡喹酮為首選藥物。
1.吡喹酮
為一種新的廣譜抗蠕蟲藥,對人體3種主要血吸蟲和絲蟲均有殺蟲效果。吡喹酮治療日本血吸蟲病有顯著療效,糞便孵化於第18~20日內陰轉,近期療效極高。
2.呋喃丙胺
該藥對血吸蟲童蟲和成蟲均有一定殺滅作用,呋喃丙胺20天療法具有較高療效。
3.硝硫氰胺
為廣譜驅蟲藥,本藥的副作用以神經系統症狀為多見,少數可出現精神症狀以及消化系統症狀。對於肝功能代償不良的晚期血吸蟲病患者,急性肝炎恢復期未滿1年,慢性肝炎,精神病史,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有心、腎等慢性疾病而體質虛弱者禁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