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降屯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裡湖鄉懷裡村,是古老的自然村落。這是一支以男性服裝特徵來命名的少數民族,雖然只有大約3萬人,但其獨特的傳統習俗、濃郁的民族風情,歷經千年,仍然得以完整地保持。白褲瑤這一支族群直接從原始社會邁進了現代社會,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蠻降屯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裡湖鄉懷裡村
在黔桂交界的九萬大山深處,世代生活著瑤族的一個分支:白褲瑤。這是一支以男性服裝特徵來命名的少數民族,雖然只有大約3萬人,但其獨特的傳統習俗、濃郁的民族風情,歷經千年,仍然得以完整地保持。白褲瑤這一支族群直接從原始社會邁進了現代社會,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蠻降屯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裡湖鄉懷裡村,是古老的自然村落。這裡民風純樸,屯中居住白褲瑤族87戶341人,距里湖鄉4公里,與村部懷裡隔著一個山坳。
蠻降屯白褲瑤民與其他白褲瑤民一樣,處在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自然經濟狀態。蠻降屯建寨歷史沒有具體文獻記載,根據白褲瑤頭人黎前當墓碑文“生於乾隆五十五年,歿於鹹豐”,可以推斷蠻降屯建寨時間為乾隆年間或更早。寨內有古樹古藤、有古井古道,村民們沿著古道到遠處農作;有用石塊堆砌而成的寨門寨牆遺址,寨門保存完整。分布在村邊的糧倉由四根柱子頂立,禾倉有方、圓兩種,其建築造型別致美觀,是白褲瑤族建築藝術的一道亮麗風景。蠻降屯地屬岩溶峰叢地貌,寨子被茂密的植被和參天古樹環繞,房屋錯落有序,多為乾欄式建築,總體來看,蠻降屯民居與周圍自然生態環境非常和諧。
蠻降屯是一個古老的自然村落,至今仍然保存、延續著極為獨特和豐富的白褲瑤族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婚俗、葬禮、服飾等各種濃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備受世人關注。服飾文化方面,蠻降屯婦女精於紡織,至今仍保留著一套完整的手工製作技術,村中的居民至今仍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其獨特的白褲瑤服飾說明,在遠古時代,白褲瑤就已經學會運用抽象的民族文化符號,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意念,這在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這裡婚姻習俗也很獨特,有殺雞看眼、訂親、踩親門、擇日娶親等;葬禮習俗悲壯肅穆,特別是砍牛、打銅鼓的場面十分莊重,這也是白褲瑤族葬禮習俗中最重要的活動,具有典型的特徵;村子裡獨特的穀倉及乾欄建築別有韻味;他們的音樂舞蹈,如唱細話歌、吹牛角、吹拉利、銅鼓舞等都很有特點,尤其是銅鼓樂舞粗獷豪邁,具有非常強的民族特性;這裡還有神秘的銅鼓文化、有難解的岩洞葬之謎等等。
蠻降屯是白褲瑤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村落,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蠻降屯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化生態中,其難得的、原汁原味的、活生生的文化整體具有很高的保存價值。2003年,南丹縣建起了以蠻降屯、化圖屯及化橋屯為保護範圍的廣西生態博物館“十加一”工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南丹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又在蠻降屯掛牌成立了第一個銅鼓文化生態保護村。生態博物館成立以來,以蠻降屯為中心開展了大量的文化記憶工作,每年接待大量的遊客,其神秘的民間習俗、民族文化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強烈關注。
蠻降屯白褲瑤民與其他白褲瑤民一樣,處在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自然經濟狀態。蠻降屯建寨歷史沒有具體文獻記載,根據白褲瑤頭人黎前當墓碑文“生於乾隆五十五年,歿於鹹豐”,可以推斷蠻降屯建寨時間為乾隆年間或更早。寨內有古樹古藤、有古井古道,村民們沿著古道到遠處農作;有用石塊堆砌而成的寨門寨牆遺址,寨門保存完整。分布在村邊的糧倉由四根柱子頂立,禾倉有方、圓兩種,其建築造型別致美觀,是白褲瑤族建築藝術的一道亮麗風景。蠻降屯地屬岩溶峰叢地貌,寨子被茂密的植被和參天古樹環繞,房屋錯落有序,多為乾欄式建築,總體來看,蠻降屯民居與周圍自然生態環境非常和諧。
蠻降屯是一個古老的自然村落,至今仍然保存、延續著極為獨特和豐富的白褲瑤族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婚俗、葬禮、服飾等各種濃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備受世人關注。服飾文化方面,蠻降屯婦女精於紡織,至今仍保留著一套完整的手工製作技術,村中的居民至今仍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其獨特的白褲瑤服飾說明,在遠古時代,白褲瑤就已經學會運用抽象的民族文化符號,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意念,這在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這裡婚姻習俗也很獨特,有殺雞看眼、訂親、踩親門、擇日娶親等;葬禮習俗悲壯肅穆,特別是砍牛、打銅鼓的場面十分莊重,這也是白褲瑤族葬禮習俗中最重要的活動,具有典型的特徵;村子裡獨特的穀倉及乾欄建築別有韻味;他們的音樂舞蹈,如唱細話歌、吹牛角、吹拉利、銅鼓舞等都很有特點,尤其是銅鼓樂舞粗獷豪邁,具有非常強的民族特性;這裡還有神秘的銅鼓文化、有難解的岩洞葬之謎等等。
蠻降屯是白褲瑤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村落,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蠻降屯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化生態中,其難得的、原汁原味的、活生生的文化整體具有很高的保存價值。2003年,南丹縣建起了以蠻降屯、化圖屯及化橋屯為保護範圍的廣西生態博物館“十加一”工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南丹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又在蠻降屯掛牌成立了第一個銅鼓文化生態保護村。生態博物館成立以來,以蠻降屯為中心開展了大量的文化記憶工作,每年接待大量的遊客,其神秘的民間習俗、民族文化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強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