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蠻峒
- 拼音:mán dòng
- 注音:ㄇㄢˊ ㄉㄨㄙˋ
- 出處:《老學庵筆記》
指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亦指這一地區的人。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三:“笻竹杖 蜀中 無之,乃出徼外 蠻峒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南越逸事》:...
峒蠻,又作蠻峒、洞蠻、蠻洞。峒(洞)乃唐代所設羈縻州的縣以下行政區劃。宋代對西南溪峒蠻泛稱。元代沿用峒蠻泛指湖廣、四川、廣西部分民族,而峒蠻中彭、田...
古族名。黃峒蠻亦即烏武僚,“烏武”一詞是漢代“烏滸”人的同音異寫,而“僚”這一詞,到了唐代已成為罵人的貶詞,《舊唐書》南蠻傳載韓愈奏章即有“黃賊(...
峒,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群體,也是對於廣西、貴州、福建部分山區的民族的泛稱。早在隋唐以前,南方許多民族往往在山洞中居住,且舉峒純為一姓,保持氏族組織,因此對部分...
舊時對我國西南地區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的泛稱。如苗族的苗峒﹑侗族的十峒﹑壯族的黃峒等。後來逐漸演變為今侗族。參見"峒丁"﹑"峒人"。 例如:駢軍四處搜殺...
峒僚,唐宋時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泛稱。一作洞僚,亦稱峒民、俚僚、烏武僚、西原蠻、黃峒蠻、儂峒蠻。以其居地多溪峒而得名。分布在中國南方各省山區。首領稱“...
少數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峒刀,西刀州峒及諸外蠻,無不帶刀者,一鞘二刀,與雲南刀同,但以黑漆雜皮為鞘。” ...
廣西徭僮峒蠻考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書名。廣西曆代少數民族資料彙編。12卷。清陳夢雷(字...
崆峒(KONGTONG)派是傳統中國武術流派之一,崆峒武術早於少林、峨眉、武當,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 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肅人飛虹子吸收了當時瓜州(現...
黃乾曜、黃少卿等被稱為“黃峒蠻”、 “西原蠻”,他們的反抗唐王朝,歷史上稱為“黃峒蠻變”。...
《宋史》上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這裡的梅山指的就是湘中腹地,號稱“蚩尤故里、苗瑤祖山”的古...
磨鍋面的起源湖南省新化縣自古被稱為“蠻峒”。《宋史·梅山峒傳》雲:“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周圍都是種植水稻極...
龍禹官,北宋人,字相承,浙州會稽令,南昌節度副使,黔省軍事,招討峒苗,湖南宣撫招討使,宋代武臣;龍宗麻系龍禹官長子,字玄爵,浙江列校,襲父職,湖南宣撫...
漳州代刺史陳菑襲破“蠻峒”,擒殺其首領藍奉高。1 ...... 漳州代刺史陳菑襲破“蠻峒”,擒殺其首領藍奉高。[1] 參考資料 1. 開元三年 ..[引用日期2014-...
他的《黔苗竹枝詞》與余上泗的《蠻峒竹枝詞》被時人譽為雙璧。他與當時畫家亦多有交往,有《為蔣樹存明府題鴻泥軒圖》為證:"烏蒙山人繪繡谷,雲煙染就壓荊...
辰州蠻,唐宋時期辰州少數民族的總稱。以居地為族稱。分布在今湖南西部沅水流域,盧、酉、辰、巫、敘五條溪水發源地區。秦漢以來泛稱荊蠻”、黔中蠻、武陵蠻、...
施州蠻,古族名。又稱施蠻、施州溪蠻。泛指施州地區少數民族。屬溪峒蠻,唐稱彭水蠻、漢屬武陵蠻。分布地區包括湖北省恩施、宣恩、利川、建始、五峰等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