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花娘子

傳說,蠶花娘子的家住在半山的溝溝里。

早年間,杭州里佛橋地方有一個聰明能幹的小姑娘,名叫阿巧。阿巧九歲時,娘死了,丟下她和一個四歲弟弟。爹討了一個後娘。後娘生的蠍子的心,待阿巧姐弟可凶哩!這年深冬臘月,有一天,後娘叫阿巧背著竹筐,冒著北風出去割羊草。在這天寒地凍的時候,哪裡還有青草呀!阿巧從早晨跑到黃昏,從河邊找到山腰,一絲嫩草也沒有找到。她身上冷,心裡又怕,就坐在半山腰上嗚嗚地哭起來了。哭著哭著,突然聽到頭頂上的一個聲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花娘子
  • 外文名:lady silkworm
  • 屬性:民間傳說
  • 相關人物:阿巧
故事內容,越劇劇目,劇情簡介,演出歷史,

故事內容

“要割青草,半山溝溝!要割青草,半山溝溝!”
阿巧抬起頭來,見一隻白頭頸鳥兒,撲楞楞地向山溝里飛去了。她就站起身,擦乾眼淚,跟著白頭頸鳥兒走去。拐個彎,那白頭頸鳥兒一下不見了。只見山溝口挺立著一株老松樹,青蔥蔥的象把大傘,罩住了溝口。阿巧撥開樹枝,繞過松樹,忽地眼前一亮,見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淙淙地流著。小溪岸邊花紅草綠,美得象個春天。
阿巧見著青草,就象拾到寶貝一樣,忙蹲下身子割起來。她過走邊割,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競走到小溪的盡頭。
她割滿一竹筐青草,站起來揩揩額角上的汗珠,卻見前面不遠的地方,有個穿白衣系白裙的姑姑,手裡拎著一隻細篾打的籃子,正在向她招手。那白衣姑姑笑嘻嘻地對阿巧說:
“小姑娘,真是稀客呀,到我們家住幾天吧!”
阿巧抬眼望去,眼前又是另一個世界:半山腰上有一排整齊的屋子,白粉牆、白蓋瓦;屋前是一片矮樹林,樹葉綠油油的比巴掌還大;還有許多白衣姑姑,一個個都拎著細篾籃子,一邊笑、一邊唱,在矮樹林裡采那鮮嫩的樹葉。
阿巧很高興,就在這裡住下來了。
以後,阿巧就跟白衣姑姑們一起,白天在矮樹林裡採摘嫩葉,夜晚用樹葉餵一種雪白的小蟲兒。慢慢在,小蟲兒長大了,吐出絲來結成一個個雪雪白的小核桃。白衣姑姑就教阿巧怎樣將這些雪雪白的小核桃抽成油光晶亮的絲線,又怎樣用樹子兒把絲線染上顏色:青子兒染藍線,紅子兒染赤絲線,黃子兒染金絲線……白衣姑姑還告訴阿巧:這些雪白的小蟲兒叫“天蟲”,餵天蟲的樹葉叫“桑葉”;這五光十色的絲線,是給天帝繡龍衣、給織女織雲錦的。
阿巧住在山溝溝里,和白衣姑姑們一起來桑葉,一起餵天蟲,一起抽絲線,日子過得很快活,一晃就三個月過去了。
這天,阿巧忽然想起了弟弟,叫弟弟也到這裡來過好日子吧!第二天天剛亮,她來不及告訴白衣姑姑,就自顧回家去子。
臨走的時候,阿巧還帶走了一張撒滿天蟲卵的白紙。另外又裝了兩袋桑樹子,一路走,一路丟,心裡想:明天照著桑樹子走回來好啦。
阿巧回到家裡一看,爹已經老了,弟弟也長成小伙子啦!爹見阿巧回來了,又高興又難過地問:
“阿巧呀,你怎么去了十五年才回來?這些年你在哪裡呀?”
阿巧聽了,就把怎樣上山,怎樣遇見白衣姑姑的經過告訴了她爹。左鄰右舍知道了,都跑來看她,說她是遇上仙人了。
第二天一早,阿巧想回到山溝溝去看看。剛跨出門,抬頭望見沿路的一道綠油油的矮樹林,原來她丟下的桑樹子,都長成樹了,她沿著樹林,一直走到山溝溝里。山溝口那株老松樹,還是象把傘一樣的罩著,再要進去就找不到路了。
阿巧正在對著老松樹發獃,忽見那隻白頭頸鳥兒又從老松樹背後飛了出來,叫著:
“阿巧偷寶!阿巧偷寶!”
阿巧這才想起臨走的時候,沒有和白衣姑姑說一聲,還拿了一張天蟲卵和兩袋桑樹子,一定是白衣姑姑生了氣,把路隱掉不讓她再去了。於是,她回到家裡,把天蟲卵孵化,又采來嫩桑葉餵它,在家養起天蟲來。
從這時候開始,人間才有了天蟲。後來人們將天蟲兩字並在一起,把它叫做“蠶”。據說,阿巧在半山溝溝里遇見的白衣姑姑,就是專門掌管蠶繭年成的蠶花娘子。

越劇劇目

現代劇。湯學楚編劇於1959年春。

劇情簡介

寫1958年的杭州郊區蠶花村,瑞陽鬧花船歡慶春蠶豐收在望,三個蠶姑娘在娘子橋頭題詩立願:要創二蠶高產。她們日夜勤鑽善研,掌握了科學養蠶技術。但以二嬸為代表的習慣勢力屢屢反對,風波迭起。幾經周折,姑娘們終以科學方法和實踐毅力,贏得豐收在望。誰知偏逢蠶病突起,姑娘們四處求教,搶救蠶病,終於實現了高產願望,也鍛鍊了她們的意志。蠶花心花齊怒放,村里大慶二蠶豐收。姑娘們在橋頭題下繼續前進的詩句。

演出歷史

杭州越劇團首演於杭州新中國劇院。導演藝輝、陳年余,作曲田曉東,舞美劉鳴。主要演員王頤玲、羅恆芳、汪如亞吳月森。為建國10周年省市獻禮劇目之一。獲杭州市調演優秀劇本獎。在杭演出後,曾赴華東、中南九個省市巡迴演出,頗受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