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紋籃子魚(蠕紋藍子魚)

蠕紋籃子魚

蠕紋藍子魚一般指本詞條

蠕紋籃子魚,Siganus vermiculatus (Valenciennes, 1835),籃子魚科籃子魚屬的一種魚類。體呈長橢圓形,體較高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9-2.2倍。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主要棲息於汽水域之舄湖或面海珊瑚礁區之淺水域,偶可見於離數十公里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蠕紋藍子魚
  • 拉丁學名:Siganus vermiculatus (Valenciennes, 1835)
  • 別稱: 臭肚 象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刺尾魚亞目
  • :藍子魚科
  • :藍子魚屬
  • :蠕紋藍子魚
  • 分布區域:印度至西太平洋
基本資料,形態特徵,棲所生態,漁業利用,

基本資料

俗名: 臭肚 象魚 
學名:Siganus vermiculatus
英文名:Vermiculate rabbitfish,Vermiculated spinefoot,Spinefoot,Vermiculated rabbitfish
中文名:蠕紋籃子魚
蠕紋籃子魚
科名:Siganidae
科中文名:臭肚 象魚 同種異名:Amphacanthus russelii, Amphacanthus vermiculatus, Siganus shortlandensis, Teuthis argentea, Teuthis vermiculata, Teuthis vermiculatus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自印度、斯里蘭卡,東至東索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等。中國台灣南部有產。
模式種產地:New Guine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1 - 30米
最大體長:45 cm
有毒魚類:是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體較高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9-2.2倍。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側線上鱗列數17-26。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無明顯缺刻;尾鰭叉形。體側上半為褐色,下半則為灰白色;並滿布蠕紋,蠕紋間散布小黑點。頭部為暗棕色,具明顯的網狀紋。尾鰭散布暗色黑班。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汽水域之舄湖或面海珊瑚礁區之淺水域,偶可見於離數十公里海域。常成小群活動。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白天在水層中覓食,夜間則至底層休息。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漁業利用

以手釣、拖網與圍網均可捕獲,全年皆產,但數量較少。一般以煮湯、燒烤較適宜。已可人工養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