蠆毒,漢語辭彙。
拼音:chài dú,
注音:ㄔㄞˋ ㄉㄨˊ,
蠆尾之毒。亦比喻禍害,毒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蠆毒
- 拼音:chài dú
- 注音:ㄔㄞˋ ㄉㄨˊ
- 解釋:蠆尾之毒。亦比喻禍害,毒害。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典源,釋義,
詞目
蠆毒
拼音
chài dú
引證解釋
蠆尾之毒。亦比喻禍害,毒害。
《周書·晉盪公護傳》:“ 護 志在無君,義違臣節。懷茲蠆毒,逞彼狼心。”
唐 司空圖 《復安南碑》:“競蠆毒於蜂宗,扇梟首於鳥俗。”
《舊唐書·高適傳》:“陛下因此履 巴山 、 劍閣 之險,而幸 蜀 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三河縣遼碑》:“擯斥制外,彈糾司扃,以斷蠆毒之尾。”
典源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不設備而御之。臧文仲曰:“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況我小國乎!君其無謂邾小。蜂蠆有毒,而況國乎?”弗聽。八月丁未,公及邾師戰於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胄,縣諸魚門。
釋義
典源譯文
邾人由於須句的緣故,出兵攻打魯國。僖公輕視邾國,不作準備便去抵抗。臧文仲說:“國家無所謂大小,不能輕視它。如果沒有準備,雖然國大人多,還是不足以依靠的。《詩》說:‘遇事戰戰兢兢,如同面臨深淵,如同踩著薄冰。’又說: ‘謹慎要又謹慎,上天光明普照,得到上天保佑不容易啊!’以先王的美德,還沒有很容易的事、沒有不戒懼的時候,何況我們是小國呢?君王不要認為邾國弱小,連黃蜂、蠍子都有毒,更何況是一個國家呢?”僖公不聽。八月初八日,僖公率軍與邾軍在升陘作戰,魯軍大敗。邾軍獲得僖公的頭盔,把它掛在魚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