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

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是元代散曲家盧摯創作的小令,歌詠元朝時夏日的田家生活景象。該曲有人有景,通過捕捉描寫農村忙裡偷閒的閒適生活片段,歌詠了勞動人民擺脫人世是非紛擾的淳樸愉悅,表達了作者對官場鈎心鬥角競爭的反感和對隱居平和生活的嚮往。該曲是一首非常具有口語特色和元曲風味的本色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
  • 作品別名:《折桂令·沙三伴哥來嗏》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小令
  • 作者:盧摯
  • 宮調雙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蟾宮曲1
沙三伴哥2來嗏3!兩腿青泥,只為撈蝦。太公4莊上,楊柳陰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5,碌軸6上渰7著個琵琶。看蕎麥開花,綠豆生芽。無是無非,快活煞莊家8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蟾宮曲:元曲牌名,屬北曲雙調。也是崑曲里一支用途極廣的北曲曲牌,又是京、昆兩界演員,尤其是武戲演員最熟悉的曲牌。
2、沙三伴哥:及下文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用的農村青壯年人名。
3、嗏(chā):語尾助詞,略同於“呀”或“著呀”。
4、太公:元曲中對農村大戶人家老主人的習稱。
5、昔涎剌(là)塔:元人方言,垂涎三尺的樣子。
6、碌(lù)軸:即碌碡,石碾子,碾谷及平整場地用的農具。
7、渰(yǎn):此同“弇”,合覆,這裡是背朝上合撲之意。
8、莊家:農民。

作品譯文

來了這沙三、伴哥兩個田舍郎,因為下水撈蝦,青泥的痕跡還留在兩腿上。他們進了太公的田莊,趕到楊柳樹下歇涼,取出帶來的西瓜砸開就嘗。一旁的小二哥無緣分享,饞得口水滴答流淌,背朝天趴在碌碡上,活像一面琵琶扣放。放眼四望,蕎麥花雪白白開,豆苗兒碧油油長。鄉村生活沒有是非競爭,一切都平靜如常,真是一派農家樂的景象。

創作背景

盧摯主要活動於至元、大德間,正是元代經濟發展和繁榮時期。大德初年期間(1297年—1303年)他在河南、兩湖地區為官時,與姚燧來往密切,並與追隨姚燧的劉致遠友善,這時,是盧摯心情最閒適得意的時候,這首小令當寫於此時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沙三、伴哥是元曲中常見的諢名,形象多為農村的毛頭小伙子,粗劣、冒失、缺乏教養。但這支散曲卻是表現他們的頑皮可愛,“沙三、伴哥來嗏”,讓他倆風風火火、大大咧咧地登了場。作者交代他倆適才“只為撈蝦”,順手帶出了農村夏日閒暇中的一則生活鏡頭,是忙中偷閒之筆。兩人還是滿腿子撈蝦沾上的青泥,言“兩腿”而不言兩手,可知手已洗過。顧手不顧腳,其冒失、急迫的情狀如在眼前。兩名小伙子直奔楊柳蔭下,取出揣著的西瓜,磕破便捧著大快朵頤。這當然有天氣炎熱的因素,但從上下文的蛛絲馬跡來看,這西瓜恐怕也如“撈蝦”一樣,都非得之於正途,元無名氏〔寨兒令〕有“漚麻薴斗摸泥鰍”,“偷甜瓜香噴噴”之句,寫的也是伴哥、王留這些小伙兒的生活故事,可為註腳。
由沙三、伴哥的分食西瓜,引出了第三者小二哥。這個小伙子趴在碾場的大石碌碡上,儘管垂涎三尺,但想到西瓜“來之不易”,故只能隱忍不發。只是因為西瓜的吸引力,把個頸子伸得好長。作者將這一形狀比作碌碡上倒扣著一面琵琶,真是形象萬分。從人物姿態動靜各別的畫面中,也可見到小二哥的憨厚。
在對人物畫面作了生動寫照後,作者的詩筆轉向了田野的夏景。“蕎麥開花,綠豆生芽”,處處是一派蔥蘢的生機。這雖是平凡的田間景色,但在農村質樸、怡和的生活氣氛下,卻顯得親切可愛。於是作者心中油然生起了艷羨之情。農村生活雖然陋朴,卻“無是無非”,輕鬆而充滿人情味。末兩句的讚美,實際上隱含著對官場鈎心鬥角競爭的反感及對隱居平和生活的嚮往。這是在描摹農村夏日的一角生活小景後所得的感受,故有水到渠成之感。
這支小令細膩親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語言的俚俗。這樣一位大文士也不辭用俚語村言寫作,這就見出早期曲家對學習民間語言的興趣。民間語言和風調的養料,對於散曲花圃的繁榮,確實關係極大。

名家點評

當代戲曲史家蔣星煜:作者真覺得與險惡的官場相比,這兒就是桃花源了。厭倦機心,才會深感“無是無非,快活煞莊家”。

作者簡介

盧摯(約1242-1314後),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先祖涿郡(今河北涿縣)人,後世居河南。初為元世祖侍從,後累官至翰林學士。散曲與姚燧比肩,人稱“姚盧”。今有李修生盧疏齋集輯存》。現存小令一百二十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