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蓋盉

蟠龍蓋盉,盛酒器,西周早期,1954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通高30.5厘米,腹徑1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蟠龍蓋盉
  • 年代:周
  • :17厘米
  • 腹徑:30.5厘米
簡介,釋義,

簡介

分類:青銅器
年代:周
蟠龍蓋盉,盛酒器,西周早期,1954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通高30.5厘米,腹徑1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蟠龍蓋盉春秋早期。
蓋作翹首蟠龍,邊緣一周龍鱗,蓋有系環與獸首鋬相連,頸飾簡化龍紋帶,下有弦紋一道,盉體與管流間有弧形梁,垂腹,平底,三蹄足外撇。
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調酒。基本造型為圓腹,帶蓋,前有流,下設三足或四足。商周時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檔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則多做成空心。春秋戰國時,盉口變小,腹部扁圓,流往往做成彎曲的鳥頭或獸頭狀,蹄形足較為常見,有的蹄形足做成動物形象。許多盉還加上彎曲的提梁,並用環索連結盉蓋與提梁,造型輕盈秀巧

釋義

盉hé1.古代酒器。青銅製。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後有鋬,有蓋,下多為三足。盛行於殷代及西周初期。王國維《說盉》:"盉乃和水於酒之器,所以節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匯釋》:"金文'盉'從禾者,乃像意兼諧聲。故如《季良父盉》,字像以手持麥稈以吸酒。"一說,調五味之器。見《廣韻.平戈》。2.調味。後通作"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